□文│蔣國東 孫培釗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取得豐碩成果,截至2022年1月18日,中國已經同147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倡議深受各國青睞的原因是什么?引領世界的根基是什么?持續發展的動力又是什么?劉友法所著《“一帶一路”人文攻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一書系統剖析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列舉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典型事例,清晰闡釋了“一帶一路”建設生機盎然的文化內因,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文化視角。
追根溯源,發展歷程體現中華文化兼收并蓄。“一帶一路”倡議立在當代,卻源于歷史。作者在梳理中華歷史之時,圍繞“一帶一路”繪制中外文化交流路線圖,揭示“一帶一路”的文化底蘊,展現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人文內涵。該書的歷史內容豐富,文化闡釋清晰,中國文化對世界發展的重要影響得以充分詮釋,從《孫子兵法》的軍事價值,到《易經》的文化意義,無論哪個時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都令世人嘆服。從古及今,勾勒出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軌跡,中外文化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蔚為大觀,中華文化德化天下與兼容并蓄的形象躍然紙上。全書以史實為基礎,呈現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吸收、消化、融合、創造的過程,體現其開放包容的大格局,以及融合創造的大智慧。
注重實踐,文化交流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全書立足于人文交流,通過分析跨文化案例,為民心相通提供切實指導,涵蓋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參與者而言,不失為一部實踐寶典。從“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內涵到“國際餐飲禮儀”的實踐指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外宴請的風俗習慣與國際慣例得以具體展現。書中的文化交流案例,貼近生活,從著裝禮儀到住宿交通,著者作為親身經歷者,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描述、評價得當、建議中肯,從文化交流案例中總結經驗,讓讀者在生動的跨文化故事中體會到民心相通的重要意義。通讀全書,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道路上,唯有增強人文交流與合作,深化沿線國家民眾的互信與友誼,才能構建基于民心相通的中外文明互鑒平臺,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夯實社會根基。
深入淺出,歷史名言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與實踐。面對這一宏大的命題,著者不談抽象的理論,而是引用耳熟能詳的中外名家經典語錄,娓娓道來。縱論“國際交際之道”時,引述對象既有蘇格拉底和荀子等哲學大師,也有莎士比亞和蒲松齡等杰出文學家,從他們的至理名言中,讀者可以深切體會到,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時、面對何人,以禮相待始終是人類社會的交往之道,以誠待人是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闡釋“語言交際之道”時,亞里士多德、孔子等歷史名人的精辟語言,詮釋了自古以來語言交際能力是人類聯絡感情、增進友誼和攜手共進的重要素質。注重溝通、善于交際和勇于擔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助推器,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黏合劑。
“一帶一路”倡議見證了新時代中外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一帶一路”人文攻略》的出版,有助于深化我們對中華文化歷史的理解,助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促進民心相通,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