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經濟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一方面需要根據錯綜復雜的國家環境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另一方面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完善國內大循環的條件和基礎。大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現內部可循環,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積累,我國已具備了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和持久的供給能力,未來將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城鄉區域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推動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一過程創造了巨大需求、提升了有效供給,為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奠定了重要基礎。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環節,2021 年8 月20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堅持促進農村消費升級,進一步暢通農村生產、消費循環的原則和目標,意在通過健全農村地區末端共同配送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暢通國內大循環作出新的重要貢獻。
通過物流下鄉,不斷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市場是稀缺資源,農村市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物流下鄉直接帶動了消費下沉,激發了農村廣闊的市場潛力,為擴大內需釋放了持久巨大的動能,對暢通城鄉雙向循環意義深遠。近年來農村線上消費呈逐年擴大趨勢,但快遞取件難、快遞費用高等問題始終困擾著一部分農村。快遞進村達戶勢必極大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勢必極大增強農民網購、農產品供給的吸附能力。2021 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9 549.3 億元。當前各地正在以市場化為主,主動打通政策堵點,積極參與并推動“物流下鄉”工程。目前主要快遞品牌網點已覆蓋98%的鄉鎮,將近50%的建制村實現了快遞入村,2021 年1—7 月農村包裹和快遞的總收投量超過200億件。相信在供應鏈、物流等新零售基建不斷向下延伸的基礎上,農村消費潛力還將進一步釋放。
通過物流下鄉,便捷農產品上行。物流下鄉不僅是要讓消費品進得去,還要讓農產品出得來。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完善推動了運輸集約化、設備標準化及流程信息化,滿足了農產品上行對時效和運輸條件的要求,確保了農產品“賣得出”的同時“運得好”。物流下鄉深入到農產品產地,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問題,加上國家對冷鏈物流向中小城鎮和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的下沉布局,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效率進一步提高,產城互動的實現必將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現今,以郵政、順豐為代表的快遞企業深耕農產品生鮮運輸服務,不斷提升自身統籌運力資源的能力,已精準嵌入現代農業產業鏈,保障了各地農產品售賣高峰期農戶與市場的有效銜接,為農民創收增收夯實了基礎。
通過物流下鄉,構建雙向暢通的寄遞物流體系。當前,《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政策效應已然顯現,農村地區已成為快遞行業發展的新增長極。同時,末端服務仍能力不足、基礎設施仍較為薄弱等問題突出,推動物流下鄉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仍是未來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工作重點。首先應在充分發揮郵政服務在農村末端寄遞中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倡導郵政、快遞、交通、供銷、商貿流通等物流平臺共用末端配送網絡,推進不同主體參與到加快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當中。東中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著重調動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則要著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從整體上提高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銜接效率和供給能力,使得城鄉雙向循環更加暢通。
物流下鄉用“商流”吸引了更多快遞企業布局農村,釋放了農民農村的需求,夯實了擴大內需的戰略基礎,用暢通的物聯網打通了農產品銷路,拓寬了農民的致富之路,對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大。政府層面的推動仍在不斷深入,快遞企業總部也在加大對農村寄遞網絡的投資,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