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娜,廖辰剛
(四川師范大學 圖書與檔案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8)
隨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各種信息技術發展與更新,資源數據的數字人文研究建設已成為當下圖書館發展的主要方向。“數字人文”是在人文計算(humanities computing)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是一個跨學科領域,涉及學科范圍廣泛,包括語言學、文學、歷史、計算機科學等。數字人文的出現深刻地影響著人文學術的研究過程與內容,并自然而然地與以知識組織為主要功能的圖書館相遇[1],本文概述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發展情況,從宏觀上分析其對我國人才培養的影響,微觀上剖析其對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發展的促動,同時也指出存在貪大求全、缺乏高校數字人文館藏特色,以及文獻資源浪費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展望未來發展的趨勢。
西方國家在20世紀初已開始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完成圖書館數字人文初步建構;IBM于1995年初已實施全球數字圖書館計劃;谷歌2004年推出數字圖書館計劃,用戶通過關鍵詞搜索相關資料,我國在20世紀末也逐漸開始摸索數字人文圖書館建設,但建設成果、技術手段的運用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模式主要有搜索引擎,全文檢索以及數字人文特藏、光盤數據系統等實用服務模式,數字人文圖書館檢索文獻、查閱信息的重要方式。全文檢索系統引入超媒體和超文本,尤其在信息共享的館際協作平臺中,實現檢索信息的最大化,但當下有待實現館際共建信息平臺的技術聯盟。此外,各大高校都會購買各種數據庫如知網、維普、萬方等等,并根據圖書館特色建立特藏檢索數據庫。Sula提出應該在更大的關系框架中尋找數字人文與圖書館的相互關系,并基于文化信息學構建了兩者的概念模型,將數字人文工作置于以用戶為中心的圖書情報學科范式之中,全面融入圖書館日常工作,包括人文資源數字化及保存、文本分析與數據挖掘、資源導航與開放獲取以及技術咨詢與培訓指導等[3]。
但很多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管理人員專業素養不夠,無法真正將數字人文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各種數據庫內容重復、貪大求全、更新周期長,無法滿足高層次科研的要求;在特色化、專業化等方面的高校特藏資源建設過于淺顯,甚至成為一種形式等等,這一切的問題都源自我國在該領域理論、實踐研究不夠[4]。這些問題雖然在當下還無法快速解決,但在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趨勢無法逆轉的今天,再次重申數字人文建設的必要性、影響以及產生的問題,旨在明確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的方向與重心。
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發展,跨文化交流趨勢的加強,當今社會在各行各業都已打破了封閉式的發展模式,學科的研究已無法再局限于某一學科領域,而應將其放置于世界文化的舞臺,參考國內外關于某一學科研究現狀、程度,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流與研究,重新探討我國該學科體系的發展、走向。因此,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肩負重要的責任,各個高校都要努力建設特色館藏數據庫,通過協約支持、系統規劃實現管理,實現館與館之間,館與技術單位之間的技術聯盟,為師生創建一個信息資源共享的大平臺。
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不僅為師生開拓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為高校發展奠定基礎;而且數字人文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圖書采訪、分編、典藏、流通、檢索等業務管理系統現代化工作流程,并將其館藏書刊、文獻資源進行電子化技術處理,構建資源數據庫,也便于讀者借閱、檢索資料等,大大降低了傳統圖書館書籍管理、分類等方面人力、時間成本以及書籍資源浪費的現象。雖然是資源的數字人文建設,但其從本質上對圖書館的管理,館員專業素養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可以看出,圖書館管理創新最終要落實到人力資源管理上[5]。
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各大高校順勢而上大刀闊斧地進行數字人文改造,但對其產生的影響及問題的描述不夠深入,筆者將從宏觀上把握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對我國人才培養的影響,從微觀上探討對圖書館發展的促動,以及發展的同時凸顯的主要問題。
3.1.1 奠定社會人才培養的基石。圖書館是高校人才培養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各個高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專業發展等方面不同,來建設本校圖書館數字人文項目,如北京大學作為國內一流的名牌大學,其各個專業發展都相當深入,從1999年開始一邊著手構建特色館藏資源工作,一邊建設資源共享的渠道,其《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是國內比較成功的特藏資源數據庫,在CALIS支持下聯合各個地方的一流大學如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圖書館共建古文獻資源數據庫與服務體系[5],為研究中國古文獻學、傳統文化、古代歷史等方面提供較為完備的資源,為挖掘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明,提供最為便捷的渠道和廣闊的空間,有助于培養這領域的專業人才,提升我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形象。
3.1.2 提升圖書館人力資源的發展。在圖書館工作人員使用方面,我國各大高校圖書館基本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尤其在二流、三流的高校圖書館中,其工作人員根本不需要專業知識,這也是導致圖書館數字人文理論和實踐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隨著數字人文圖書館計劃推行帶來前所未有的信息資源搜索快捷化、全面化的今天,各個高校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引入圖書館管理中。
3.2.1 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貪大求全”,缺乏特色。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從知識、起步、到應用歷經了近十年時間。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加大,各高校在自身建設當中將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放在首列之一,電子閱覽室、門戶網站、印本資源數字人文、電子資源引進和開發,圖書館數字信息總量大力增加,同時巨額專項資金投入使圖書館硬件條件也極大改善,在科技高速發展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圖書館在存儲系統上就投入巨資,如SAN存儲系統(多數高校計劃存儲容量在10 TB以上)加之服務器集群、備份系統、電源保障系統、后期的維護費等,大多數高校力爭在高端設備上求新、求全。從長遠來看,目前高校數字人文建設在軟件數字信息上貪大、求多,在高端設備更新上求新、求全的這種方法一方面耗資金太多、影響基礎服務資金比例,另一方面這種千篇一律的建設模式,缺乏各個高校獨有的高校文化學術特色。科學的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應該是各自高校獨具特色、形式多樣、能夠在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領域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6]。
3.2.2 凸顯資源重復和知識產權的問題。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完成圖書館的數字信息庫和數字信息服務的完善與構建,而數字信息庫的資源引進過程中,每個高校會以各自實際出發,以本校圖書館計劃需求進行資源的引進,尤其為了豐富館藏電子資源和快速實現印本文獻數字人文,引進了商業數據庫產品時往往慣性照單全收,只注重數字資源數量,而忽略了其中資源重復問題,缺乏有效科學管理、分析體系。另外,長期數字人文建設中由于缺乏數字人文網絡出版標準化,電子圖書在知識產權、電子圖書版權上模糊不清、混亂的現象,這都值得深化改進[7]。
3.2.3 網絡安全不容忽視。圖書數字人文就是信息網絡化,在知識網絡交錯的世界里,同樣網絡安全交錯復雜,數字人文需要網絡媒介來完成,網絡媒介比如,圖書館門戶網站、網絡黃頁、圖書電子庫、信息文獻資源庫、圖書館電子圖書管理系統、登錄系統等等這些以軟件服務為載體,以網絡為媒介必然要和世界各地資源鏈接、交流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難免受到來自外部網絡黑客的攻擊、破壞、篡改代碼、竊取資源、盜取重要保密資料等惡意行為,所以數字人文建設網絡安全保護也尤為重要,不可忽視。
圖書館數字人文契合時代發展的脈搏,如何根據學校特色、學科規劃等滿足不同專業師生的信息查閱需求?如何提高用戶的信息檢索速度?是各個圖書館現在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走向,這一走向歸根到底只有兩個方面:①構建特藏資源數據庫信息;②整體規劃,整合資源,進行技術聯盟,實現規模化的信息共享平臺,只有完成這兩個方面的建設,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館藏資源是體現圖書館核心的價值所在,是其區別于其他圖書館的標志所在,在購入第三方數據庫資源的同時,各個高校更要注重從辦學特色、學校優勢、專業發展、學科規劃等要求出發,比如增加地方文獻比重、建立特色館藏資源相關專業特色數據庫等,我們舉個例子南京地區高校,可以根據各個高校的性質,藝術學院可以建立南京古籍藝術類資源數據庫,包括書畫、樂器等等;建立特色館藏數據庫要堅持整體性原則,避免追求“大而全”的形式,突出“小而精”的模式,建立一套數字館藏的科學管理和利用績效的分析和評價體系,對圖書館整個數字人文進行管理與分析,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傳統圖書書籍與電子圖書書籍相互結合,缺點和優點互補,建立一個高效、高水準的“復合型圖書館”成為一大發展方向[8]。
圖書館所屬系統如科研、教育、文化系統,傳統三大系統之間缺乏協作、形成信息孤島的弊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共享成為當下主流,圖書館數字人文歸根結底也是一種網絡技術手段,通過這種網絡信息共享能夠打破傳統僵化的行業系統思維模式,實現行業協作共建,達到成本效益優先的原則,因此充分利用好高校圖書館資源數量大、文獻學術性強等優點在網絡信息共享下,能夠跨行業、跨區域的完成多館協作、多館共建、多館分工、社會公共圖書館與科研單位圖書館,國外高校館與國內高校圖書館,不同地區之間確保科研學術交流和資源資金合理利用形成一個系統龐大的共建機制成為數字人文建設未來的一種趨勢[9]。
從數字人文的演化路徑看,圖書館學是數字人文產生的基礎學科,數字人文的實踐與研究離不開與圖書館密切相關的數據庫、電子文本與檔案,甚至一些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就被視為數字人文項目[10]。目前我國高校中只有臺灣大學和武漢大學建立了數字人文中心,其他高校在數字人文建設中需要各個高校在具體實踐中摸索,營造良好的數字人文環境,寬廣融合人文視角審視,圖書館參與主導性的組織與管理并從理論層面加以升華,豐富我國該領域的實踐發展;同時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中,還需要國家、社會在軟、硬件方面的支持與投入,并且建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中心,設立數字人文館員,建立激勵機制,激發潛能,使圖書館館員融入數字人文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