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紅
(作者單位: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
富有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下城市發展的精神支撐和不竭動力。新時代,如何古為今用,讓地方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城市生活,成為考驗地方媒體的一大課題[1]。
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兼收并蓄、文蘊深厚。從古城、古鎮、古典園林,到昆曲、評彈、蘇劇、蘇繡,從建筑遺存到文化瑰寶,都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傳承、融合、發展中,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肌底”。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追求卓越、胸懷天下的精神財富,更是蘇州發展的不竭動力,是蘇州這座城市的“傳家寶”。
自古以來,蘇州一直是經濟興盛、文化發達、人才薈萃之地,如今的蘇州更是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然而,很多“新蘇州人”看見了蘇州保留數千年的水陸并行的“雙棋盤”格局,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城市風貌,卻疏于了解其歷史淵源和這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深意。一座古今輝映的新移民城市,更需要去挖掘和呈現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讓更多人了解蘇州、愛上蘇州,并且傳承和發揚蘇州的歷史文化財富。
但是從以往不少歷史文化紀錄片的傳播效果來看,這些作品大多是“大而全”,拍攝制作雖然精美,卻顯得曲高和寡,真正關注并花時間了解和觀看的市民并不多。如何以“小切口”講“大歷史”,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讓地方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尋常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大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2]。
以蘇州廣播電視總臺近年來拍攝制作的大型文化系列片《君到姑蘇見》為例,該系列片以“興文化”為拍攝宗旨,生動記錄并充分展現蘇州古城之美,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傳承性。在兼顧內容深度和畫面精美的同時,以“小切口”講歷史故事。比如《君到姑蘇見》第一季第一集《解碼平江圖:雙棋盤格局》,很多人都看到了蘇州水陸并行的“雙棋盤”格局,卻不知道這個方方正正的棋盤結構里,究竟隱藏著多少古時候的秘密。于是片子從一個特殊的“新蘇州”人——在蘇州居住了20多年的芬蘭人艾哲羅講起,從他愛上蘇州的原因和對蘇州歷史的好奇切入該片主題。
而進入主題后的切口,也非常小。蘇州雙棋盤格局由何而來,先從蘇州碑刻博物館里那張保留了近800年的南宋《平江圖》原碑講起。這種類似于新聞專題的敘述方式,給予傳統歷史文化紀錄片更加接地氣、更加細膩的視角。雙棋盤格局究竟從何而來,為什么數千年未發生變化,它給尋常老百姓帶來的又是什么……編導娓娓道來。在鏡頭的記錄和講述下,人們了解到,正是這樣的雙棋盤格局,千百年來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寧,保護著蘇州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也塑造著蘇州城的歷史人文格局。當我們回望歷史、記錄當下、規劃未來時,有它,便有了依據。從《平江圖》切入,以城市格局、城市精神結尾,這種以“小切口”來講“大歷史”的講述方式,頗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小切口”,不只體現在講述古跡歷史方面,人物故事也可以是“小切口”。以《君到姑蘇見》第二季《蘇園新探》第四集《山水之間》為例,該片講蘇州園林的山水意境,卻是先找到了蘇州吳門古琴名家——吳光同老先生,從吳門古琴“山山水水、天人合一”的意境切入,讓觀者跟隨著悠揚的古琴聲和潺潺的流水聲,進入園林。這樣的小切口,出其不意,卻直達蘇州園林意境的核心,讓人回味無窮。
蘇州古文化遺跡非常多,星羅棋布,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些點上,難免對其全貌缺乏理解和認知。要想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就必須幫助觀眾找到“點”與“面”的關系,從而把握住蘇州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
探尋蘇州歷史,可追溯到距今數千年的江南史前文化。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全國掀起考古熱,蘇州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何以是江南》系列片,是一次找尋“江南”文化基因、觸摸城市變遷軌跡的探索。這也是首次將蘇州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制作成專題片,并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該片成為2021年深受老百姓歡迎的考古文化大餐之一,之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考古文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該系列片揭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考古細節,“由點到面”,破譯文化密碼,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滿足了老百姓的探秘興趣。
蘇州大大小小的古文化遺址中,有被稱為“江南史前文化標尺”的草鞋山遺址,被稱為“崧澤王”的東山村遺址,被稱為“中國土建筑金字塔”的少卿山遺址等。這些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最早的中華文明狀態和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的文明起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何以是江南》通過數十集文化系列片,串聯了整個江南文化的發展脈絡。系列片以記者跟隨專家尋訪的方式,去探尋這些文化遺址里出土的文物,感知它們身上所留下的文化印記,揭秘它們離奇的發掘經歷。從古籍記載、民間傳說,再到專家發現線索,遺址浮出水面。這片古老土地的文明發展歷程,也隨著一代代考古人的接力,而漸漸清晰起來。
這些文化遺址里的所有遺存都是江南史前文明的組成部分。一開始,該系列片只是每集探尋一個遺址,每個遺址都各有特點,引人入勝。這只是單個遺址的魅力,并不能還原江南文明的全貌。但隨著團隊一步步探尋,從草鞋山遺址的“中華第一玉琮”,到趙陵山遺址的神人鳥獸透雕玉件,再到羅墩遺址出土的“良渚第一龍”,多樣精美玉器的發掘,令人嘆為觀止。哪怕是在數千年之后,擁有了更加高超技術和精密工具的現代工匠看了都嘖嘖稱奇。很難想象,在工具匱乏的遠古時期,先輩們需要耗費多少心血,才能夠完成一件這樣的傳世之作。而諸多跡象也表明,蘇州一帶在遠古時期,已有輝煌的文明。
當時輝煌的文明,從各個遺址的分布情況也能得到印證。比如,在蘇州工業園區湖東至昆山一帶,考古專家發現了大量的良渚時期的遺址;在獨墅湖、澄湖一帶,又發現了馬家浜、良渚時期的遺址。乍一看,這些遺址星星點點,但串聯起來看,它們又好似歷史的遺珠,給人們展現出了一幅宏大的遠古“拼圖”。蘇州東部的澄湖遺址和獨墅湖遺址中大量的古井群,正是先民們的生活區域;而距離不遠的吳淞江兩岸,又發掘出了大量的高等級墓葬,據專家考證,這些先民們的生活區和墓葬區,既有區隔又有聯系,跟現代人生活區域的分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經專家證實,這樣的奇妙布局正是古代城鎮的雛形。而蘇州的良渚文化遺址,與浙江的良渚古城,同樣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從而得出了“蘇州存在一個比良渚古城更早的聚落中心,并且很可能是良渚古國(早期)的首都”的結論,這也讓觀眾對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號。而一代代非遺傳承人,則是將這些文化符號傳承下去的重要載體之一。關注非遺傳承人的命運,找到人文與歷史的契合點,能讓這些古老的符號,變得更加可見可感可共情[3]。
被譽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蘇州有著極其豐富的非遺資源,當地媒體對非遺項目的新聞報道和文化專題類報道有很多,其中一部行走式紀錄片《尋找非遺》獨樹一幟,關注到了這個城市被許多現代人所遺忘的角落——那些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的非遺項目。江南船拳、蘇燈、常熟花邊、江南水鄉服飾、蘇州吟誦,這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或是已經進入耄耋之年,或是孤獨地成了這個行業里最后的守望者。該紀錄片再現了城市文明曾經的輝煌、時代的變遷,也展現了非遺傳承人的那份孤獨與堅守。
在《尋找非遺》第一集《那些瀕危的技藝和記憶》中,編導拿著一份高齡非遺傳承人名錄去探訪,卻一次次撲了空。很多高齡非遺傳承人已經去世,而隨著他們的去世,那些古老的技藝也逐漸被邊緣化,甚至瀕臨滅絕。該片最大的亮點,在于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邊尋訪邊講述那些文化遺產及其傳承背后的故事,觀眾可以在紀錄片里,跟隨記者的鏡頭逐漸進入技藝所存在的文化場景,跟隨編導一起進入尋訪人物的情境中,關注人物命運的發展變化,產生共情,從而走進這場人文與歷史的對話中。
歷史文化類專題片、紀錄片,很多時候由于講述的人物和故事過于遙遠,難以引起現代觀眾的興趣,如何讓古老的話題變得年輕,吸引更多的受眾觀看呢?通過對蘇州廣播電視總臺幾部歷史文化紀錄片的分析,不難發現,真誠地記錄動人的故事,往往是高收視率和高關注度的保障。比如,嘗試擺脫那些老套的擺拍思維,保持開放心態,不刻意設計劇情,而是勤于觀察捕捉,把被拍攝者放在令他最自在的環境中,讓他自由地表現,舒服地表達,從而實現“真誠”的記錄。講好一個人,講好一件事,永遠是打動人心的關鍵[4]。
在《水鄉里的千年布衣》中,編導沒有進行過多設計和干預,只跟拍了一段穿針的鏡頭,顧師傅一次次失手,反復穿了1分鐘才穿好。這一段展現了老裁縫年事已高,進行簡單工作也非常吃力的狀態,成為本片最吸引人的現場紀實情節。再比如,在《那些瀕危的技藝和記憶》里,101歲的非遺傳承人季位東,臨終前顫抖著寫下“傳承”的那句話,吟誦的那首詩,百歲老人的赤誠之心,感人肺腑。《一盞蘇燈 一生情》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汪筱文對蘇燈古老技藝的癡迷,《常熟花邊》里83歲的陶鳳英對過往輝煌技藝的執念,等等,都是用細節打動人心。
要抓住有價值的細節,關鍵是要有敏銳的眼光,編導和攝像要配合默契,沉下心來去蹲守、去觀察、去記錄,要有策劃意識,提前了解當事人,做好充足的準備,設置最能表達主題的場景,讓當事人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好地表達自我;要挖掘打動人心的細節,做好采訪前的準備。這就像剝洋蔥一樣,剝開一層后里面還有內容,并不只有能看到的那一層,所以在采訪時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新聞敏感性,多問幾個為什么,多一點探尋精神。
如何抓住亮點,如何將深奧的考古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受眾,并且讓其愿意接著聽下去,整個篇目的敘事結構非常關鍵。首先,開頭要吸引人。可以用各種疑問、精彩動人的片段,引起觀眾的興趣。其次,設置懸念。紀錄片最大的懸念應該是在整體結構上,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某個段落上。這就要求在拍攝電視專題片、紀錄片前,拍攝者就已對整個結構進行謀篇布局,做好策劃。
以《何以是江南》中的《姜里遺址:神秘的“太極八卦水村”》為例,其在開始時就用古老水村的獨特地形來設置懸念,以人們看似熟悉但又十分神秘的“太極八卦”為鋪墊,然后環環相扣,提出問題:這種古老的哲學理念,怎么會體現在村落的布局上呢?這種獨特的地形又是何時形成的呢?由此,記者前往這個神秘古村,抽絲剝繭探尋原因,一步步解答人們的疑問。其中,體驗式報道也讓人耳目一新。記者一開始也多少有些疑惑,民間傳言的真實性如何。帶著普通觀眾的好奇,在村里走了幾十分鐘,最后竟然真找不到出口。這樣具有戲劇性的經歷和體驗,也讓原本有些枯燥的考古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此前,大多數地方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傳統紙媒和廣播電視媒體,但近年來,一些地方文化類紀錄片的大熱,都離不開網絡的助力。新媒體時代,如何在堅守紀錄片人文與藝術品質的前提下,兼顧大眾化與趣味性,成為電視紀錄片能否吸引受眾的關鍵[5]。
《何以是江南》系列片除了在電視端播出的18分鐘左右的專題片外,每一集還推出了2~3分鐘的融媒產品,將每一集電視專題片的要點、亮點進行拆分,通過新媒體的表現手法,重新加工分發,在網絡端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以《少卿山:“中國土建筑金字塔”》一集為例,其中講到考古專家在少卿山遺址中發現了良渚文化早期的村落。村落分為墓葬區和居住區兩個部分。考古專家還發現了用蘆葦編織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可以實現冬暖夏涼。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拍攝團隊專門制作了精美的演繹動畫,將這個房子是怎么造出來的,并將層層編織、抹泥、加固的過程用動畫展示出來。而這個動畫之后被單獨截取出來,作為新媒體產品來解析“遠古時期的人們是如何造房子”“半地穴式的房子又如何實現冬暖夏涼的”。這些新奇的、充滿趣味的短片,在網絡端收獲了不少好評。又如,《梅堰遺址:運河小鎮的史前記憶》一集中,記者在博物館里發現了一件1960年出土的灰陶江豚壺,其造型憨態可掬,惹人喜愛。記者拎出了一個疑問點,四五千年前,并不靠江的蘇州吳江平望一帶怎么會出現江豚呢?當年的地理環境又是怎樣的呢?這樣的“疑問式”新媒體產品,同樣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好奇,進而對電視端長片產生了收視興趣,去電視端的節目中尋找答案。這些有趣的知識點,在網上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又能反哺電視端,形成了大小屏的良性互動。
而如今,手機閱讀時代已全面到來,融媒產品更需要通過用戶思維來考慮問題。事實上,近年來,蘇州廣播電視總臺也創新創作了不少適合移動端傳播的新媒體產品。比如,《尋找非遺》系列片的另一個亮點是開發了《尋找非遺》移動端H5視頻,做到了1個鏈接、6個短視頻隨心點,方便快捷,一目了然。這些視頻從受眾的視角和思維入手,有明確的拍攝和剪輯手法,在視覺包裝和呈現方式上追求年輕化、網絡化、移動化,提高了傳播效果。《君到姑蘇見》進一步開發融媒產品,推出了《君到姑蘇見》H5互動小游戲和創意產品,推出年歷、冰箱貼、設計款白瓷杯等結合節目文字、視頻的文創紀念品,在網絡上也擁有了不少粉絲,形成了更強大的影響力。讓傳統文化在融媒端迸發出新的火花,還可以從“打造主持人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與各大央媒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探索與各大商業網絡平臺合作新模式等方式,推動融合發展,提高傳播效果。
目前,大多數地方文化傳播所面臨的瓶頸是內容缺乏趣味性、話題性和差異性,無法引起目標受眾的興趣,更不會引發他們的二次傳播。尤其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選擇更多,速食文化也讓更多人難以沉下心來了解學習傳統文化。作為地方媒體必須肩負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制作出更優質、更豐富、更具吸引力的融媒文化產品。蘇州廣播電視總臺近年來的文化專題系列片從選題內容、表達方式、傳播途徑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探索,打通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亮點和觀眾的收視興趣點,能夠有效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力。融媒時代,實現“大屏”和“小屏”的互動互通,在“小屏”上,也可以隨時點閱“大屏”制作的高質量文化產品,是趨勢和方向。新媒體時代,地方媒體應堅持創新發展,突破傳統文化的傳播困境,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并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