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燕
(作者單位:禹州市融媒體中心)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不斷深入,新聞的生產與傳播實現了從報紙、廣播到移動終端的跨越,其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和共享性滿足了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為提高競爭力,新聞編輯要通過自主學習和自發探索,提高自身編輯能力和編輯水平,創新新聞編輯流程。
首先,隨著受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為滿足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新聞編輯要提高市場洞察力和組織能力,把握社會熱點和焦點,關注受眾最關心的問題,結合廣大受眾的喜好與傾向,策劃出與時俱進的創新內容,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找準切入點,加強與受眾互動,從而制定出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的選題。其次,在編輯過程中,要重視社會價值,夯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實現通過新聞展示時代精神和主旋律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1]。
新聞編輯作為新聞信息的“把關人”,要從全局出發,需要有明確的信息選擇標準,分清個人情感傾向與職業情感傾向,關注不同信息的服務性,從滿足目標群體新聞需求和興趣的角度出發對新聞信息進行合理篩選。同時,新聞編輯要充分結合新近的重大事件對新聞進行取舍,不僅要注重時效性,更要注重時宜性,如在面對地震、洪水等重大災害事件時,秉持輕重緩急的原則,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多傳遞新聞價值相對較大的信息。另外,由于新聞編輯的選擇會對受眾產生間接影響,編輯在選擇時要防止出現個人主義傾向,要通過專業知識對新聞稿件進行分類和選擇,對受眾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提高社會公信力。
加工能力不僅包括對新聞稿件內容的撰寫,還包括對眾多新聞稿件的排版、圖文搭配等,這不僅要求新聞編輯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寫作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審美能力。不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新媒體時代,編輯加工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固定的報紙版面,新聞編輯需要統籌規劃,對不同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針對不同版面傳達的核心思想,需要對信息進行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刪減,實現二次創作。新聞排版需要充分結合讀者的視覺心理特征,突出中心主題,強化視覺中心,充分調動受眾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加工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內容刪減與增加,而是要凸顯編輯作為把關人的態度與立場,充分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業務素養和審美能力,做好對新聞稿件的編輯處理工作。
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新聞編輯需要根據信息的主題和定位進行劃分與整合,通過歸類整理,將主題相似的新聞信息劃分到同一版塊,以增強信息的關聯性,為受眾呈現結構完整、內容全面的新聞,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進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良好的整合能力,需要新聞編輯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這樣才能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實現對不同信息進行合理規劃,從而減少受眾分辨信息的時間,為受眾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務。新聞編輯還要有良好的發散性思維,善于總結與分析,能夠有效整合所有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剔除重復的信息和不實信息,增添自身客觀公正的觀點與態度,制作出符合受眾閱讀需求的新聞產品,進而提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力。
在移動互聯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話語權,普通受眾的話語權被放大,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話題討論,相對傳統的被動式輸出,移動互聯時代更多的是主動表達,普通人也可以進行平等交流與討論,廣大受眾由信息的接收者逐漸變為信息的發布者,傳者與受者的身份模糊化,信息傳播呈現出權威化和去中心化趨勢。尤其在微博等新興傳播媒介崛起的時代,信息傳播從單向變為雙向,由單一走向大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使草根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加上一些具有獨到見解的意見領袖的出現,這些都對新聞編輯的權威話語權產生了一定的沖擊[2]。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除日常的民生新聞、時事新聞外,還需要娛樂類、藝術類、科技類新聞等軟新聞,這對新聞編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面,主動涉獵各個領域的文化,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受眾群體已經越來越趨向細分化,從大眾群體到分眾群體再到小眾群體,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播模式,這就要求媒體不斷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節目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與此同時,受眾需求的多樣化不僅表現在內容方面,更表現在形式方面,新聞編輯要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聲音、視頻、圖片等,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傳播內容,滿足受眾對感官體驗的要求。
面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聞信息呈現出“病毒式”傳播的態勢,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信息以網狀傳播的結構形式實現了無限制增加,甚至趨于飽和狀態,導致信息超載,占用了大量公共資源,與此同時,冗雜的信息耗費了受眾的時間和精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應。新聞編輯面對海量的信息,需要進行甄別篩選和質量把關,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很多信息的真實性難以查證,所以如何從中高效地挑選出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并通過專業化處理加工成新聞,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再者,成千上萬的信息涌來,壓縮了新聞編輯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其很難找到獨特的新聞報道視角,導致信息整合工作質量不高。
新聞編輯工作者在掌握基本的寫作能力、編輯能力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探索未知領域填補知識空白,不斷武裝頭腦,實現對信息的快速審查與判斷,確保信息在第一時間得到傳播。新聞編輯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可以及時對現場情況作出正確判斷,有效防止出現信息偏差,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知識解析,能夠增強新聞的科學性與可信性。隨著思想多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發展,新聞編輯更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主動了解不同的文化潮流,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傳遞先進文化、創新文化,摒棄落后文化、陳舊文化,這樣才能在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更具價值的素材,制作出有質量的新聞內容,滿足受眾的需求,增強受眾的黏性[3]。
在移動互聯時代,大量的信息使人眼花繚亂,即使是專業的新聞編輯,如果缺乏堅定的政治立場,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誤導,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新聞編輯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編輯要真正地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人民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團結人民、服務大局,在工作中充分踐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新聞編輯需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貫徹新發展理念,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緊密結合黨的綱領、黨的精神、黨的策略,用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事情的發展,總結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新聞編輯的職業素養關乎新聞報道的質量。新聞編輯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為實現對社會發展的正向引導,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增強自身新聞敏感性,在兼顧及時性和真實性的前提下,向受眾傳遞最新消息,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其次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敢于揭露社會中的不正之風,敢于說話,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踐行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自覺抵制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引導社會風氣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為提高受眾的體驗感,新聞編輯還要有刻苦耐勞、甘于寂寞的品格,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增強辨別能力與思考能力,善于辨別虛假信息,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在移動互聯時代,面對媒體間的激烈競爭,編輯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以媒體融合為導向,在實踐中大膽嘗試,探索形式多樣的工作模式,提升傳統編輯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真正滿足讀者需要,增強讀者的交互體驗感。在選題策劃方面,必須緊緊抓住品牌建設這條主線,充分實現內容、形式、服務的創新。新聞編輯要樹立社會性融合思維,利用多種平臺的優勢實現編輯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更加精準高效地傳播信息。新聞編輯要摒棄傳統的固化思維,積極了解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特點與優勢,結合新聞的特點,通過“文字+圖片”“視頻+漫畫”“H5+文字”等多元化的方式傳遞信息,以加深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鏈接的形式,實現與受眾的雙向互動,增強受眾的體驗感,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之感。此外,新聞編輯還要樹立統籌全局的發展思維,將電視新聞中精彩的部分單獨截取出來,通過剪輯、制作進行二次傳播,利用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提高曝光度,通過跨平臺互動實現新聞的大范圍傳播。
在移動互聯時代,各種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如短視頻、H5、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對新聞傳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各種復雜的技術,新聞編輯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積極學習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技術整合信息資源,借助外力提高編輯能力和手段。首先,新聞編輯要充分利用可視化分析和關鍵詞抓取,實現對信息的統籌采集,及時過濾掉重復的信息、錯誤的信息,加強對信息的控制能力,實現對海量信息的“去偽存真”,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其次,新聞編輯要努力掌握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深入學習“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及移動客戶端)等平臺的運營機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選擇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結合各個平臺的特征,最大限度實現資源整合,進一步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4]。
互聯網的發展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篩選有用信息和關鍵信息變得更加重要。在爭奪流量的時代,編輯要充分發揮出版內容的優勢,加強內容資源建設,增強在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優化選題結構,強化優勢出版領域;主動策劃優質選題,提高敏銳性和鑒別能力,緊密貼近現實生活、抓住焦點,在信息海洋中分析并提取更具出版價值的優質內容。“內容為王”是新聞編輯的永恒法則,不論形式怎么變化,內容都始終是“不變應萬變”的制勝法寶。新聞媒體要通過建設高質量的采編團隊、建立完善的內容審查機制,要求新聞編輯做好前期新聞采編與策劃工作,對社會熱點話題及時作出反應,對社會輿情及時進行分析,從而制作出更加精細化、深度化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新聞編輯要善于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以獨特的思想進行揭示和引導,創新報道角度,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促使受眾從理性層面認識到新聞事實背后的深層意義,真正實現新聞的社會價值與意義。新聞編輯還要樹立宏觀意識,把握社會形勢,對于復雜敏感的新聞題材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對新聞事件的現狀和可能的發展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與判斷,將重要的觀點與結論鮮明地展示在受眾面前,保證新聞的有效性[5]。
在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編輯的自我能力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新聞編輯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充分結合新媒體平臺的特征,利用大數據分析受眾需求,實現新聞內容傳播與受眾需求精準對接,提高受眾的滿意度和體驗感,強化新聞傳播對我國精神文化的正向引導,以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新聞編輯要提升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創新新聞編輯的著眼點和切入點,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深入挖掘和展示優秀傳統文化,以獨特的視角彰顯社會主流價值觀,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向,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