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杰
當前,以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多媒體、自媒體、全媒體、融媒體風靡全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都在不斷改變,同時社會大眾的閱讀方式、語文生活也悄然發生變化[1]。學生用平板電腦閱讀,用手機查閱資料,到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進行線上閱讀和互動已成為常態。語言文字運用在新媒介中表現出新特點,閱讀從“看”這種單維度感知方式,向“聽”“觸”“聞”以及沉浸式體驗等多維度感知方式拓展[2]。跨媒介閱讀已經延伸并超越了傳統意義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學生跨媒介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適應新的語文生活,筆者對“1+X”跨媒介閱讀進行了實踐。
“1”是指語文教材內的一篇課文、一次習作、一個項目等。“X”是指與“1”高度關聯的多種媒介提供的信息材料。多種媒介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短視頻、有聲書等,既有紙質的靜態媒介,又有電子的動態媒介。
“1+X”跨媒介閱讀,基于實際的需要,運用與“1”高度關聯的多種媒介,借助圖片、表格、視頻、音頻等,為深度學習提供支持。使學生對“1”有新的理解、欣賞、評價和創造,并嘗試把語言文字和音頻、圖片、視頻等交織在一起,呈現自己的思考與創造,在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3]。“1+X”跨媒介閱讀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整合各種媒介促進學生深度閱讀與交流,完成學習任務,深受學生的喜愛。
如何實施“1+X”跨媒介閱讀指導?筆者以《伯牙鼓琴》一課為例來說明其一般流程。
教材是優選的例子,基于教材開展“1+X”跨媒介閱讀具有典型性。聯結點就是在教材中尋找一個有必要的、有價值的、適合跨媒介閱讀的點。由這個點可以選擇更多媒介的閱讀內容,從而交織成“一張網”。聯結點的選擇應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應基于學生的問題。有了問題,學生才會產生閱讀的期待、探究的愿望。聯結點可以是閱讀教材或其他紙質媒介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引入“X”能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從而利于問題解決。二是應基于學習的重難點。對于教學中難以突破的重難點,可以引入多種媒介開展“1+X”跨媒介閱讀,從而幫助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思考并突破重難點的瓶頸。
例如當學生學完《伯牙鼓琴》一課后,仍然有難以解決的問題:鍾子期死了,作為他的好朋友,伯牙無比悲痛是可以理解的,為什么終身不復鼓琴?對于這個問題,光靠師生探討和閱讀課后資料,學生是無法徹底解開心中疑團的。教師可以組織開展“1+X”跨媒介閱讀,借助關于伯牙與鍾子期故事的影視、音樂等材料,讓學生了解“鍾子期親手為伯牙打造古琴”“伯牙辭官替鍾子期盡孝”等情節,讓學生感受到兩人無比深厚的情誼。
面對大量的學習資源,教師要幫助、指導學生進行優選,否則學生就會陷入媒介資源的海洋而不知所措。在選擇媒介資源時,可以先讓學生圍繞主題去尋找,然后進行評價篩選,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優選媒介的意識。
例如在進行《伯牙鼓琴》“1+X”跨媒介閱讀時,師生優選了3 種媒介資源:紙質繪本《高山流水》(劉雪楓著)、電影《高山流水》(袁振忠導演)、古琴曲《高山流水》(吳文光演奏)。基于上述媒介資源,教師設計了問題:電影中哪些情節讓你感受到伯牙和鍾子期的感情無比深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在繪本和電影中分別是怎么表述的?這些問題有利于學生從多種媒介中,通過觀察、聆聽、體會來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在相互探討中解疑釋惑。
“1+X”跨媒介閱讀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緊扣語文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去發現語言文字通過不同媒介傳播與交流中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感受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1+X”跨媒介閱讀的目標制定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讓學生了解常見媒介,知道其基本特點;二是在多種媒介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解決問題;三是改變純文本的表達形式,嘗試運用跨媒介來表達。
例如對《伯牙鼓琴》“1+X”跨媒介閱讀,筆者制定了如下學習目標:
1.閱讀文言文《伯牙鼓琴》以及繪本、看電影、聽古琴曲《高山流水》,提取有用信息,深度理解知音,初步了解中華知音文化。
2.通過閱讀、梳理、比較,初步感受文言文、繪本、電影、音樂等媒介的不同表達效果,提升跨媒介閱讀能力。
3.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完成“表演課本劇”“配樂朗誦文言文”“答‘記者’問”等任務,嘗試運用多種媒介展示學習成果。
從《伯牙鼓琴》“1+X”跨媒介閱讀最終的實踐效果看,“X”與“1”發生了“化學反應”:學生不僅解決了問題,初步學會了運用多種媒介進行有效的表達和交流,而且在豐富的實踐中探尋了“知音”,對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也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以學習任務群重組課程內容,重構教學單元,重建語文課堂,讓學生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奠定了基礎[4]。“1+X”跨媒介閱讀也應整合多種媒介、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圍繞學習目標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設計語文學習任務。
例如從《伯牙鼓琴》“1+X”跨媒介閱讀的任務框架(如圖1)中可以看出,三個活動緊緊圍繞“探尋知音”這一總任務,邏輯關聯密切,前兩個活動重在跨媒介的閱讀、比較、交流。學生通過閱讀繪本、觀看電影、欣賞音樂,知道了更多故事細節,初步感受“電影語言”“文言文語言”“繪本語言”的不同,從三種媒介中整合有效的信息。第三個活動重在運用跨媒介展示學習共同體對知音新的理解、認識。

圖1 “1+X”跨媒介閱讀的任務框架
對于“1+X”跨媒介閱讀,小學生大多是初次接觸,因此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為主,注意過程性與結果性的結合,充分激發學生對“1+X”跨媒介閱讀的興趣。“1+X”跨媒介閱讀的評價主體除了學生、教師以外,還可以邀請家長、同學、其他年級學生、素未謀面的網友進行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應綜合運用線上、線下的評價方式。線上可以用微信適時向更多網友展示學生的成果,并以網絡投票、點贊等來進行評價。線下根據評價量表對“1+X”跨媒介閱讀成果進行表彰獎勵,評出“最佳編劇獎”“最佳朗誦獎”等。例如,師生可以依照跨媒介表達交流評價量表(見表1)評選出“最佳多媒介運用獎”來鼓勵學生學習運用多種媒介進行有效地表達和交流。

表1 跨媒介表達交流評價量表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跨媒介閱讀的過程中,還應結合當前時代特征,關注課堂中的生成性問題,幫助學生從現代性視角理解知音文化及其特征與表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內容,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多元互動[5]。“1+X”跨媒介閱讀正是落實這一要求的有效嘗試,筆者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如下反思。
“1+X”跨媒介閱讀之“跨”,不是拋開語文教材中的“1”,去單純閱讀“X”,而是“1”與“X”的融合。如果停留在各種媒介中,而沒有回到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的“跨”就失去了語文學習的價值。
如果在“1+X”跨媒介閱讀過程中缺乏教師的引導,就會使閱讀流于形式和表面,從而走向淺層次閱讀。教師要充分發揮在“材料整合、資源提供、方向把握、學法引領”等方面的作用,要全程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梳理探究、成果展示等活動。
學生進行“1+X”跨媒介閱讀時往往需要建立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成員在線上一起討論、商量、分享,在線下綜合運用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充分合作,一起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
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再只偏重于視覺、文字和線性結構。“1+X”跨媒介閱讀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在潛移默化中必將慢慢改變學生閱讀與交流的方式,助力學生更好地擁抱新時代的語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