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要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學科核心素養[1]5,這些學科素養的培養都離不開學生學科思維力的發展。思維力主要是指個體在遇到問題時,通過自身的思考、分析等思維過程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的能力。中學思政課學科思維力是指學生在運用本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時所表現出的獨立思考、辯證思維、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中學思政課程要著力培養的關鍵能力,更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著力點。但在當下的中學思政課教學中,仍存在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傳統,重知識講授和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忽視學生思維力培育的現象,需要教師轉變心態,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合理組織思政課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力。
中學思政課通過向中學生傳授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政治知識,培育學生的基本政治觀念,促進學生對社會政治的了解和參與,形成社會政治認同感,使其更加扎實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學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的重要課程,旨在促進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和學科思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由此形成相應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個人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好的思維習慣能夠浸潤生活,提升學習質量。中學時期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整個價值體系形成的重要時期,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恰當其時。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培育學生思維力,有利于幫助學生恰當地運用各種方法接受、分析和探索知識,快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正確認知,進而科學、客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在思維力的培養中,認知是思考的起點,發散是思考的路徑,創造是思考的收獲,實踐是思考成果的檢驗。中學思政課應用系統性、綜合性等原則統攝思維力教學,注重培育學生的認知思維力、發散思維力、創造思維力和實踐思維力。
認知思維是學生思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對外物體認知系統的前提和基礎。認知思維不僅指對知識的簡單認識,還包括知識的歸納總結以及對知識形成的探究。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固化、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而思政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學生必須要擁有認知思維力,不僅知道知識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
為了培養中學生的認知思維力,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動教學,根據課程內容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具體學情,巧妙設計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促使學生達到全面理解概念、構建知識結構、正確認知政治知識的目的。同時,又促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信息、新知識、新概念、新觀點。通過問題驅動教學,學生可以在知識認知、問題探究和辯證思考的過程中顯著發展認知思維力。
如在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師通過設計開放式問題“想想某一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去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路徑及其合理性。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形成全面認知。例如,“自由”這一核心價值觀,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吸收、借鑒西方文明而發展起來的,既體現了價值觀念的演變,又說明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學生通過辯證思考,澄清了思維誤區,明確了正確認知,增強了政治認同。
發散思維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認知、問題的分析呈現出一種多維發散狀態,強調輻射性和求異性,表現為多思、多想、多解、多用。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是促進學生快速成長、全面發展的重要技能。
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通過立體、動感的鏡頭,構建教育情境,幫助學生更廣泛地學習和探索,變靜態的理論知識傳授為動態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將思考范圍擴大至社會領域,用真情境回應真問題,用真問題刺激真思考。亦可通過案例研究、思維導圖、“頭腦風暴”等形式引導學生多維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力還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以多種方式思考,并給予學生足夠的表揚和鼓勵,以增強其學習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能力。
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當選班長,你準備如何安慰競選失敗的朋友?如果你是落選的一方,你會如何表現?請學生針對以上不同情境進行模擬表演。有的學生說會給朋友寫一封鼓勵的信,有的表示會送一個小零食給落選的好朋友,有的說作為落選的一方,只想一個人靜一靜……學生的現場表現充分展示了各自不同的個性特點和想法偏好,而教師的個性化引導則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力。
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獨特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它強調通過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尋求對問題的新認知、新闡釋和新思維。創造性思維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需營造積極學習的氛圍。通過建立聯合小組、組織專題活動等靈活的課程組織方式,給學生提供展示創造力的舞臺。以輕松愉快的教育環境,靈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同時,教師應嘗試開發有趣、有效的課程資源,讓教學“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用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讓道德與法治課成為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1]48,教師需要把握學生的真實生活圖景和思維特點,在知識傳授之余,引入創造性情景,豐富其思維信息量,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七年級《網上交友新時空》一課時,教師布置了課堂小組活動,在講授完網絡利與弊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制訂《網絡交友公約》。學生們紛紛踴躍參與,有些小組還用詩詞、順口溜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形成公約,學生的創造思維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有效培養。
實踐性是辯證法的根本屬性。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提高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力。實踐思維源自理論學習,側重操作考慮,強調可操作性。認知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思維都服務于實踐思維。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歸根結底,就是一種實踐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培養實踐思維力的重要前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深入的調查研究和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增強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友誼”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置“友誼在我心”的課前調查:一是請大家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友誼。在友誼中,什么特質是最重要的呢?請選擇最重要的三項,并說明理由。二是你認為影響友誼“保鮮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友誼的“保鮮期”。請選擇最重要的三項進行,并說明理由。三是假如你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你會先從下列哪個方面開始了解這位朋友?這一系列教學問題,激發起了學生探究友誼的興趣,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歷自主探索如何維護“友誼”,意識到自己現實的交友行為應該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
培育學生的實踐思維力,特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1]49,教師應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引導其積累感性、理性思維的經驗,鼓勵學生發展實踐性思維。應充分運用實踐活動,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實踐能力,真正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對于中學思政課教學而言,學科思維力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建構充滿思維張力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