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香梅,劉愛民,況晶,楊雪瀾,任權,沈文擁
(1.川北醫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2.重慶大學附屬涪陵醫院 消化內科,重慶 408000)
目前,食管碘染色是臨床中最常用的早期食管癌篩查手段[1-2],其簡單易行,可用于病變邊界的標記。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變的治療首選內鏡下手術,常用方式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ESD治療時,病變邊界標記常用碘染色,但食管碘染色經生理鹽水沖洗后,會有部分患者出現胸腹疼痛[4-5],甚至需要肌注止痛藥物干預。為減少患者ESD術后出現胸腹疼痛狀況,本研究著重探討維生素C在食管碘染色后行ES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9月重慶大學附屬涪陵醫院68 例食管癌前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在碘染色后行ESD治療。A組(n=31):術前胃內注入0.4%維生素C生理鹽水40 mL,再行食管碘染色,碘染色完成病變標記后,用0.4%維生素C 生理鹽水20 mL 沖洗食管,再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行ESD治療;B組(n=37):食管碘染色完成病變范圍標記,常規生理鹽水沖洗碘液,然后行ESD治療。A組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齡39~84 歲,平均(60.10±11.95)歲;B 組中,男14 例,女23 例;年齡28~79 歲,平均(58.46±11.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①18~90 歲;②食管癌前病變和食管早癌患者;③性別不限。排除標準:①術前有明顯咽喉部、胸痛和腹痛者;②環周ESD,術中和術后穿孔者;③碘、維生素C過敏者;④甲亢患者。
1.2.1 設備 胃鏡(潘泰克斯EG-2990i和開立EG-550L)、CO2泵(上海減壓器廠有限公司)、高頻電刀(Dual 刀/鯤鵬黃金刀)、注射針(波士頓科學公司)、熱活檢鉗(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尼龍圈(奧林巴斯)。
1.2.2 試劑 二甲硅油散(健亨)、鏈霉蛋白酶(得祐)、甘油果糖[華仁藥業(日照)股份有限公司]和丁溴東莨菪堿(煙臺魯銀藥業有限公司)。1.2%盧戈氏碘溶液由涪陵中心醫院藥劑科配置:碘12 g+碘化鉀24 g+蒸餾水1 000 mL混合均勻。0.4%維生素C 生理鹽水溶劑:維生素C 2 g+0.9%生理鹽水500 mL溶解配置。
所有患者均在麻醉科醫師支持下,氣管插管麻醉后,實施內鏡下手術治療?;颊呦瓤诜坠栌蜕⑾荩诜溍沟鞍酌赶竷瑞ひ?,術前10 min肌注丁溴東莨菪堿20 mg,全身麻醉下行氣管插管,麻醉顯效后,再予以胃鏡檢查。A組:在碘染色前胃內注入0.4%維生素C 生理鹽水40 mL,予以食管碘染色,碘染色后用一次性黏膜切開刀標記,用0.4%維生素C生理鹽水20 mL沖洗食管,再用生理鹽水沖洗,標記后,按ESD常規步驟剝離病變,觀察胃底和胃體情況(圖1)。B組:在碘染色前常規用生理鹽水沖洗,食管碘染色后,完成病變范圍標記,常規用生理鹽水沖洗碘液后,再行ESD 術剝離病變。比較兩組患者ESD 術前、手術結束時胃體黏膜情況變化。手術時間:麻醉完成進鏡開始至手術完成的時間,以手術記錄單為準。

圖1 維生素C在食管碘染色后ESD術中處理過程Fig.1 Treatment of vitamin C in the operation of ESD after iodine staining of esophagus
臥床休息,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24 h,吸氧(2.0~3.0 L/min),術后禁食72 h,常規予以生理鹽水100 mL+奧美拉唑注射液40 mg 靜脈滴注,8 h一次抑酸護胃、補充電解質、維持內環境穩定和營養支持等治療,補液量約2 500 mL,常規使用頭孢呋辛鈉1.5 g,每12 h 一次,預防感染,使用療程為1 d,若有發熱,則用3 d。
1.5.1 主要指標 ①術后24 h 內疼痛情況: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評分:0分為不疼,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②鎮痛藥物使用率:Wong-Baker 評分≥4 分時,應用鎮痛類藥物;③內鏡下胃體黏膜術前術后比較:術后胃體黏膜見大量黏液附著,沖洗后黏膜充血、腫脹、糜爛有變化,記為“1”(圖2),無變化,記為“0”,再比較兩組“1”的占比。

圖2 食管ESD術前胃內未注入維生素C溶劑Fig.2 Gastric fundus without vitamin C irrigation before esophageal ESD operation
1.5.2 次要指標 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標本橫徑和術后24 h內咽喉部不適發生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1≤T <5 用連續校正公式,T <1時用Fisher確切概率法進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和B 組手術時間分別為(54.26±12.18)和(55.86±11.94)min,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 義(t=0.55,P=0.586);標本橫徑分別為(1.54±0.76)和(1.86±0.84)cm,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7,P=0.100);A 組術后24 h 內出現咽喉部不適26 例(83.87%),B 組32 例(86.49%),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P=0.762)。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 組和B 組胸腹部疼痛評分分別為(1.29±0.59)和(3.54±1.26)分,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3,P=0.001)。術后鎮痛藥物的應用,A組0 例(0.00%),B 組5 例(13.51%),4 例患者Wong-Baker 疼痛評分為4~6 分,肌注弱阿片類鎮痛藥物鹽酸布桂嗪100 mg 止痛,1 例患者Wong-Baker評分為7 分,肌注強阿片類鎮痛藥物鹽酸哌替啶100 mg 止痛,均于10 min 后起效;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比較兩組患者鎮痛藥物使用率(0.00%和13.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2)。術前和手術結束時內鏡下黏膜變化情況,A 組記為“1”的5例(16.13%),B 組有29 例(78.38%),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15,P=0.000)。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on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食管癌作為最具侵襲性的消化道腫瘤之一,是世界第七大常見的惡性腫瘤,居癌癥相關死亡原因的第六位[6],其演變過程從輕中度增生性改變到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再到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繼而發展成為早期食管癌,臨床上把早期食管癌前變化的病理過程稱之為癌前病變。
臨床中最普遍的篩查方式為內鏡下食管碘染色,其篩查并標記病變的可行性較高,使用Masaki 法將碘染色結果分為4 級:Ⅰ級為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Ⅱ級為正常表現;Ⅲ級為淡染區,多見于輕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和萎縮等;Ⅳ級為不染區,多見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潤癌[7]。近年來,隨著新型內鏡診療技術的發展,食管早癌的檢出率明顯提高。內鏡窄帶成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NBI)利用濾光器將內鏡光源進行過濾,發出窄帶光譜對食管胃疾病進行診斷,無需染色,即可提高黏膜對比度,檢出率高達92.00%,且采集的圖片清晰[8]。國外一項對比分析盧戈氏碘染后內鏡檢查和NBI技術內鏡檢查效果的前瞻性研究[9]中,納入334 名患者,參與多家機構意向治療,結果顯示:NBI檢出特異性達到79.90%,而盧戈氏碘染色內鏡特異性只有66.00%。雖然NBI的特異性更高,但其價格較昂貴。在針對食管早癌和癌前病變的檢查中,中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新鄉)[10]首選的篩查方式仍然是盧戈氏碘染色。
中國早期食管鱗狀細胞癌及癌前病變篩查與診治共識(2015年,北京)[11]指出,對于食管高級別上皮內瘤變、M1期癌、M2期癌以及術前評估無可疑淋巴結轉移的M3 期癌,ESD 為首選治療方案。日本也有指南[12]指出,對局限于上皮層或上皮固有層的病變,推薦使用ESD剝離病變并取活檢。
目前,臨床上大部分食管ESD術前均通過碘染色確定邊界,碘染色后病變邊緣顯示更為直觀,便于精準標記,防止病理標本側切緣陽性。有研究[4,13]顯示,食管ESD 術后疼痛發生率約53.80%。食管本身無感覺神經支配,切割時不會引起疼痛,患者術后疼痛多由于炎癥、胃酸反流刺激導致。碘具有弱氧化性和弱腐蝕性,食管碘染色后,會造成食管黏膜急性病變,多余碘流入胃內,導致胃體黏膜充血、腫脹、糜爛,患者發生燒心和胸腹部疼痛等不適,少數患者疼痛劇烈,若時間過長,會出現糜爛出血性胃炎。應用醫用硫代硫酸鈉可使碘還原成無毒的碘化鈉,減輕碘的腐蝕性副作用,降低急性胃黏膜病變的發生率,但硫代硫酸鈉價格昂貴,獲取困難[14]。維生素C溶液同樣具有還原碘單質的作用,和醫用硫代硫酸鈉相比,在價格、止痛效果和保護黏膜上更具有優勢[5,15]。本研究發現,在食管碘染色的ESD中,碘染色后完成標記,僅用生理鹽水沖洗,大部分病例在手術結束時,胃體黏膜可見大量白色黏液附著,沖洗后見黏膜充血、腫脹和糜爛,手術時間較長者,可見黏膜少量滲血;而在碘染色前,胃內注入維生素C 生理鹽水溶劑,可使流入胃內的多余碘液立即被維生素C還原脫碘,避免了胃黏膜急性損傷,碘染色完成標記后,再予以維生素C生理鹽水溶劑沖洗,可還原食管內多余碘,避免食管黏膜損傷。本研究結果提示,A組ESD術后胸腹部疼痛明顯減輕,也無需使用鎮痛藥物。
綜上所述,在食管碘染色標記的ESD術中,使用維生素C生理鹽水沖洗可明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增加患者舒適感,可在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仍需進一步前瞻性、多中心和大樣本研究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