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彩,朱喜玲,楊煥春,李 勇,馬 明
(1.安順學院農學院貴州 561000;2.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蛋禽工程研究中心 561000)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也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青年學生的三觀尚未塑造成型,容易受到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因此,立德樹人因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不僅要實現知識探索、能力培養、人格養成,更核心的任務在于價值引領,擔負起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使命[2]。
免疫學是研究抗原性物質、機體的免疫系統和免疫應答的規律和調節、免疫應答的各種產物和各種免疫現象的一門生物科學,是生命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3]。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免疫學是現代生物醫學領域的支柱學科和領跑學科,其研究內容既涉及當今生命科學前言的基因組學和蛋白質學,有涉及日常工作中的各種臨床問題。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免疫學理論與方法為現代生命科學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其理論體系涵蓋面極廣,涉及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發育生物學等,這些學科互相滲透、共同發展[4]。免疫學領域中許多重大突破性的發現,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形成與演進、結構與功能、機理與實踐等方面、可以升華出民族情懷、歷史使命、科學精神、時代責任、法治意識、倫理道德、職業精神等諸多教育性要素。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體系中,既可以增強課堂氣氛,又能達到育人目的,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近年來,許多教師在相關免疫學的課程思政構建中開展了諸多有效的教學實踐,如何鳳琴等在生物科學方向必選課《免疫學教程》“免疫器官和免疫組織” 的章節教學中,融入了我國防控新冠疫情的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流行、T細胞分化發育及HIV感染等案例,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強身健體,要有健康宣教的責任擔當,要有家國情懷團結協作的責任擔當和大局意識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評價[5]。冉旭華等在動物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獸醫免疫學的授課過程中進行了課程思政實踐探索,通過修訂教學大綱、優選思政內容、完善教案等方式確立了課程思政在課程講授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思政教學團隊、改革教學方法,結合當前動物疫病防治的時代背景,將典型思政案例與專業知識要點有機結合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6]。李瑤等在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中,,將思政思想滲透至教學的各階段,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于醫學免疫學實驗課教學,問卷結果表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團隊精神等方面均有明顯增強,人文素養得到提高,環保理念深入人心,98.1%的學生對繼續開展課程思政持贊成態度[7]。王婷對課程思政視域下免疫學檢驗課程教學實施的效果進行了分析,通過教學對比實驗發現,研究組班級的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度及對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總評分高于對照組,且不同階段的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將“思政育人”的理念持續貫穿免疫學檢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利于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任務,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勝任力與自豪感[8]。本文將免疫學課程的“中樞免疫器官”章節教學與“萬能教授”錢偉長的事跡相結合,探索了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可為免疫學育人資源的挖掘、開發與設計提供一些參考。
本課程面向生物科學師范專業開設,理論教學時長為36學時,可使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基本理論,熟悉免疫學常用實驗技術,了解免疫學的新進展,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和整體思維意識,為學生學習其他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根據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教學教學計劃,本課程在大學三年級開設,前修課為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生理學等。
免疫學知識中涉及的白細胞、細菌等已經在相關課程學習過,這部分內容以復習、提問為主進行溫故知新,要學的新知識與已學的知識有機聯系。免疫學屬于專業基礎課,學生在中學中稍有涉及但講解不多,而且免疫學知識抽象、難懂,學生本身的基礎不是很扎實,在教學中多從生活常識引入免疫學知識,要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情景、案例等手段,把深奧的免疫學知識化解為淺顯易懂的事例,并且讓大三學生掌握大學課程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注重課外學習。
免疫系統是人類及其他脊椎動物在系統發生過程中,長期適應外界環境而進化形成的防御系統。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生物,都存在宿主對外源性物質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統是免疫細胞生長、發育并執行免疫功能的場所,該系統由免疫器官、淋巴組織、各類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組成,其特點是“識別自身,排除異己”。“中樞免疫器官”是《免疫學》第二章“免疫系統”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骨髓、胸腺、鳥類的腔上囊,是免疫細胞發生、分化、發育和成熟的場所,并具有調控免疫應答的功能。本章節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見表1)。
表1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學習通”為平臺建立線上教學資源,按教學進度推送教學內容傳授理論知識,采用線下重要知識點分析(融入思政元素)、小組協作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免疫學發展趨勢和研究、應用的最新進展和技術;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免疫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更好的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理念和職業認同感、比較開闊的視野、一定的生物教學研究能力、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和綜合育人能力的人才。本章節的思政元素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章節思政案例設計
本章節的教學采用“引”、“論”、“賽”、“析”、“評”等五個環節開展。第一環節,課前以“學習通”為平臺發布教學視頻和任務點,具體線下課程前教學活動安排如下:通過學習通線上平臺開展自學,并完成相關測驗,關于章節所涉及的疑問或問題發表在討論區,線下課程時會針對相關問題進行集中解答,并要求全班學生分為10組,每位學生繪制一張章節知識點的思維導圖,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出最優思維導圖。第二環節,通過各組展示經小組討論后得出的最佳思維導圖,分析中樞免疫系統整體知識點和歸屬關系。第三環節的設定主要考察學生對具體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比賽形式為:你說我猜,每組選出兩名成員參與此環節競技,一名對所給出的免疫學術語或名詞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進行描述,另一名負責回答。第四環節為重點知識分析講解,通過線上自學和完成相關任務點,學生對中樞免疫器官的知識已經初步有所認識,本環節針對中樞免疫器官的三個重要知識點進行分析:(1)什么是中樞免疫器官;(2)中樞免疫器官有哪些;(3)中樞免疫器官的結構和免疫學功能。第五環節,通過課后調查問卷、課堂測驗開展教學效果的評價。
課程教學完成后,在“學習通”中完成5min速測題來檢驗知識點掌握情況,通過調查問卷了解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效果。結果表明,全班學生測驗題的正確率為95.2%,平均分數為95.96,說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較好;82.7%的學生表示此種教學模式更容易讓自己參與討論和回答問題,94.2%的學生表示在小組討論、主題匯報、競技PK等教學環節會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悅、學習輕松和投入,在學生課程評價關鍵詞統計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喜歡”、“互動環節”、“提高”、“小組合作”等,說明課程建設理念、建設思路、教學創新、教學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節內容涉及的專業名詞較為抽象,應充分認識到教材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力求上課時語言生動,盡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本章節教學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再次優化各環節的時間安排,以便于保證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
對于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課程教學,應當以提高學生免疫學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綜合素養為目標,緊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緊緊圍繞專業、行業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課程設計應根據專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構建融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訓練為一體的課程內容體系,融理論教學和應用能力培養于一體,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理念和職業認同感、比較開闊的視野、一定的生物教學研究能力、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和綜合育人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