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蓮,黃 衛,宋玲毅,龍訓蓮
(重慶市中醫院重癥醫學科,重慶 400011)
腹脹(abdominal distension)與便秘(constipation)是胸腰椎術后常見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腸蠕動減弱、腹部膨隆和腸道減少或停止排便排氣等,如不及時解決,對患者的食欲、睡眠和呼吸均有影響,特別是嚴重的腹部膨隆致膈肌上抬使呼吸受限,也有可能會壓迫下腔靜脈,影響血液回流,所以有效預防和緩解患者術后腹脹與便秘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1,2]。有研究報道[3],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便秘的發生率高達70.9%,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已有研究在常規措施的基礎上應用穴位貼敷治療預防肺癌術后便秘,結果發現可有效降低術后便秘的發生率[4]。目前,對于術后患者的腹脹與便秘,單純西醫治療采用藥物增加胃腸蠕動、止痙止痛、疏瀉、灌腸等方法,但這些方法易破壞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產生藥物副作用等[5,6]。因此,胸腰椎術后腹脹與便秘的治療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臨床問題。現有多項臨床研究發現中藥貼敷治療胸腰椎術后腹脹及便秘有效,但單個研究樣本偏小,具有局限性[7-9]。為此,本研究運用循證方法系統回顧現有文獻,評價中藥貼敷治療胸腰椎術后腹脹及便秘的療效,為胸腰椎術后腹脹與便秘的優化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資料來源 計算機檢索Cochrane 圖書館、PubMed、Ovid、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網、萬方數據庫,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1 年8 月。文獻檢索語種為英文和中文。英文檢索詞: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t compresses,acupoint application,thoracolumbar surgery,abdominal distention,constipation。中文檢索詞:中藥外敷、中藥熱敷、中藥貼敷、穴位貼敷、胸腰椎手術、腹脹、便秘。
1.2 納入標準 研究類型為隨機/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對象為胸腰椎術后患者;干預措施:觀察組實施中藥貼敷干預措施,對照組未實施中藥貼敷措施;觀察指標: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腹脹便秘發生情況、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
1.3 排除標準 重復發表或無法獲得全文的文獻。
1.4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2 名研究者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初篩,并進一步查找和閱讀文獻進行復核,進行交叉比對,若遇分歧則討論解決或交由第3 位研究者裁定。提取作者及年份、研究例數、隨機方法、盲法、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干預措施、結局指標等信息。
1.5 文獻質量評價 按照Cochrane 系統評價員手冊5.1.0 版質量評價標準[10]對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該研究的隨機序列產生方法;②該研究是否做到分配隱藏;③該研究是否采用盲法;④該研究是否完整地報告了研究數據;⑤該研究是否選擇性地報告了研究結局;⑥其他偏倚來源。每項評價均表示為“是”“ 否”或“不清楚”。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RevMan 5.3 軟件進行Meta 分析。對連續型變量采用加權均數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作為效應量,所有效應量均計算其95%可信區間(CI),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采用χ2檢驗和I2檢驗的方法,對納入研究進行臨床異質性檢驗(α=0.05 為檢驗水準),若各研究之間無異質性(P>0.05,I2<50%),運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若各研究間異質性高(P<0.05,I2>50%),分析異質性產生的原因,采取亞組分析或采用逐個剔除法行敏感性分析,減少異質性的影響。如果2 個研究組之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而沒有臨床異質性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若兩組異質性過大或無法分析異質性來源時,采用描述性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 根據檢索策略共檢索730 篇文獻,其中中文543 篇,包括維普87 篇,萬方96 篇,中國知網298 篇,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62 篇,英文187 篇,Web of Science 40 篇,PubMed 114 篇,Ovid 33 篇。閱讀題目及摘要初篩剩余文獻139 篇,閱讀全文篩選文獻57 篇,最后共納入文獻17 篇,共計患者1399 例,其中觀察組699 例,對照組700 例。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納入文獻均提及“隨機”分組,部分文獻未描述具體的隨機化方法。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見表2。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表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表2 (續)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首次排氣時間 6 篇文獻[15-18,22-23]報道了兩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合并分析顯示異質性較高(I2>50%),經敏感性分析或亞組分析均無法降低異質性,僅作描述性分析,結果發現所有文獻觀察組的首次排氣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
2.3.2 首次排便時間 6 篇文獻[8,15-16,20,22,23]報道了兩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合并分析顯示異質性較高(I2>50%),經敏感性分析或亞組分析均無法降低異質性,僅作描述性分析,結果發現所有文獻觀察組的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
2.3.3 腸鳴音恢復時間 3 篇文獻[16-18]報道了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合并分析異質性較小(P=0.59,I2=0),Meta 分析顯示,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8.16,95%CI:-9.96~-6.37,P<0.000 01),見圖2。

圖2 腸鳴音恢復時間的森林圖
2.3.4 術后腹脹及便秘發生率 4 篇文獻[11,16,19,22]報道了兩組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的發生情況,合并分析異質性較小(P=0.96,I2=0),Meta 分析顯示,觀察組的術后腹脹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27,95%CI:0.16~0.46,P<0.000 01),見圖3。

圖3 術后腹脹便秘發生率的森林圖
2.3.5 臨床療效 合并分析異質性較小(P=0.83,I2=0),Meta 分析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6.40,95%CI:4.14~9.88,P<0.000 01),見圖4,12 篇研究[7-9,11-15,19,21,23,24]報道了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經敏感性分析剔除1 篇[20]發表偏倚較大的研究后(漏斗圖見圖5)。

圖4 總有效率的森林圖

圖5 總有效率的漏斗圖
胸腰椎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被動臥床休息,腸蠕動減弱,易發生腹脹或便秘,不及時解決影響術后康復,而采用開塞露通便、溫生理鹽水灌腸容易破壞腸道正常生理功能[25]。因此,探索胸腰椎術后患者腹脹及便秘的最佳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Meta 分析評價中藥貼敷在胸腰椎術后腹脹及便秘應用的療效,描述性結果顯示,納入文獻的觀察組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后的首次排便時間與首次排氣時間均較對照組短;Meta 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提前,術后腹脹及便秘的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并且觀察組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貼敷能夠促進胸腰椎術后患者排便排氣,有效預防與緩解術后腹脹及便秘。
本次納入文獻采用的外敷中藥種類有生大黃粉、芒硝、吳茱萸粉、小茴香、豆蔻粉、萊菔子、生姜、大承氣湯、自制行氣通便貼和自配中藥方等。大黃味苦,芒硝味咸、苦,性寒,兩者皆為通腑瀉下的主藥,入胃、大腸、肝經,具有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的功效,可治療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等癥[26]。研究表明[27],大黃酸類物質能夠刺激胃腸蠕動,也可興奮十二指腸,促使腸道收縮,促進大腸內容物的排除。大黃還具有殺菌功效,可阻斷胃腸道菌群移位,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調節免疫功效[28]。研究發現芒硝外敷健脾和胃、消積化滯、調理氣血、通經活絡之功效[29]。因此,大黃聯合芒硝外敷,能夠充分發揮通理攻下、清熱燥濕等功效[28]。此外,萊菔子同樣具有消食導滯之功效,可通過經絡調節胃腸功能,促進腸道排氣,緩解術后腹脹,主要應用于腹脹、腹痛、飲食停滯、大便秘結等病癥患者[22]。小茴香熱敷通過體表毛竅將藥性透入經絡、血脈,具有溫經通絡和活血行氣的作用,促進腸蠕動與肛門排氣,從而減輕腹脹[18]。吳茱萸屬溫里藥之主藥,有散寒止痛、助陽止瀉、降逆止嘔、溫中降濁、調和肝胃、加快肛門排氣等作用,研究表明吳茱萸加粗鹽熱敷神闕穴,有利于術后胃泌素分泌,減少血管活性腸肽分泌,明顯縮短患者術后排氣排便時間,降低腹脹發生率。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肉豆蔻暖脾胃固大腸”記載,使用肉豆蔻敷臍于患者神闕穴處,起到溫中行氣,澀腸止泄作用[25]。綜上,應用上述中藥進行穴位貼敷能夠促進胸腰椎術后患者排便排氣,降低術后腹脹及便秘的發生率。
中藥穴位貼敷是一種操作簡單且副作用小的中醫外治療法,本文納入文獻常用外敷的穴位主要是腹部神闕、關元、天樞、大橫等穴位。神闕穴位于臍中央,是十二經脈的樞紐,乃經脈的要穴,與督脈、沖脈相通,也是元神所藏之處,經氣匯聚之海,且臍部角質層薄,皮下兩側是豐富的毛細血管,具有較強的通透性,刺激該穴位可以疏通經絡,調節全身臟腑氣血[25,28,30]。關元是位于下腹部的兩個穴位,熱敷此處可化氣消脹,具有培元、溫陽、利水的功效[28]。天樞穴與大橫穴是人體升降清濁之樞紐,位于中腹部,研究表明刺激該穴位不僅能調理腸功能,還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特別是對治療氣血瘀滯引起的腸癰、便秘,以及著涼腹痛、體虛多汗、虛寒洞泄等,有理氣健脾、通調腸胃、除濕散結的作用[9]。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通過調制各類中藥膏劑主要對腹部穴位進行貼敷,能夠改善胸腰椎術后腹脹及便秘,促進患者術后排便排氣、腸鳴音恢復,降低術后腹脹及便秘的發生率,提高臨床療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