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慧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神經內二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PCIV)是由于腦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而導致的臨床綜合征,多伴有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高及血流緩慢等血流動力學改變,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還大大增加了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1,2]。目前,西醫多以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等措施作為PCIV 的常規治療方案,以此增加腦血流灌注,達到緩解眩暈的目的[3]。其中,尼麥角林為PCIV 治療常用藥,該藥屬于半合成麥角堿衍生物,具有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等作用[4],但此類方案遠期復發率高,整體療效有限。中醫學理論認為,PCIV 可歸屬于“眩冒”“眩”等范疇,其發病機理多與瘀血內阻等有關[5],對此,當以活血化瘀、祛痰泄濁為主要治療原則。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為臨床常用的中藥復合制劑,可有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全身微循環[6]。將二者聯合應用于PCIV 治療中,可充分發揮其協同作用,改善機體供血、供氧狀態。本研究結合我院40 例PCIV 患者臨床資料,觀察丹參川芎嗪聯合尼麥角林在PCIV 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及其對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9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院收治的40 例PCIV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 例。對照組男13例,女7 例;年齡45~72 歲,平均年齡(64.35±5.80)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18±1.75)年。觀察組男15 例,女5 例;年齡45~73 歲,平均年齡(64.42±5.76)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22±1.84)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診斷標準[7];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無藥物禁忌。排除標準:耳源性眩暈及良性發作性眩暈者;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有腦卒中及腦外傷病史;治療依從性差。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①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 mg/片),100 mg/d,靜脈注射奧扎格雷鈉(海南碧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15,規格:4 ml∶80 mg),80 mg/d;②調脂:口服瑞舒伐他汀鈣片[阿斯利康藥業(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08,規格:10 mg/片],10 mg/d。
1.3.1 對照組 給予尼麥角林片治療,口服尼麥角林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469,規格:30 mg/片),30 mg/次,2 次/d,勿咀嚼。連續治療15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丹參川芎嗪治療,靜脈滴注5 ml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吉林四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448,規格:5 ml)+250 ml 生理鹽水(上海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3149,1000 ml∶9 g),1 次/d,連續治療15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眩暈評定量表(DHI)評分、血液流變學參數(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雙側椎動脈(VA)與基底動脈(BA)血流流速、眩暈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復發率(治療后3 個月)。DHI 評分[8]:包括軀體(DHI-P,28 分)、情緒(DHI-E,36 分)、功能(DHI-F,36 分)3 部分,分數越高表示眩暈殘障程度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DHI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DHI-P、DHIE、DHI-F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DHI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DHI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參數比較(,mPa·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參數比較(,mPa·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VA、BA 血流流速比較 兩組治療后雙側VA 及BA 血流流速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BA 血流流速比較(,cm/s)

表3 兩組VA、BA 血流流速比較(,c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眩暈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眩暈改善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復發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眩暈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復發率比較[,n(%)]

表4 兩組眩暈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復發率比較[,n(%)]
后循環缺血是導致眩暈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病機制多與動脈粥樣硬化、栓塞及穿支小動脈病變等因素引起的腦部血供不足有關[9]。因此,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學障礙,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方式。現階段,尼麥角林是臨床治療PCIV 的常用藥物,該藥屬于半合成雙氫麥角堿衍生物,可阻滯α 受體,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10],降低血液黏滯度,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以此改善患者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眩暈癥狀,在PCIV 治療中具有積極作用,但長期療效有限[11]。中醫認為,PCIV 屬“本虛標實”之癥,其病機包括內風、外風、血瘀、痰濁、陰虛陽亢等,其中瘀、痰、火、風為標,肝腎陰虛為本,氣虛血瘀、痰瘀互結,再加上風痰上擾,以至腦髓不充、腦竅失養,進而引發眩暈[12]。因此,該病當以熄風、化瘀、泄濁、活血為主要治療方向。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為當前較為常用的中藥注射劑,由川芎、丹參中提取的鹽酸川芎嗪與丹參素所組成。其中,川芎為中醫“血中之氣藥”,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而丹參則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之效[13]。二者配伍,由川芎主“升”,丹參主“降”,共同促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以此改善血運,緩解眩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14]。此外,據現代藥理學分析,川芎可擴張動脈血管,改善腦組織血流灌注;而丹參則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纖維蛋白降解,二者合用可顯著改善腦部微循環[18,19],可共同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保證腦部血流供應,緩解并控制眩暈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DHI-P、DHI-E、DHI-F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丹參川芎嗪聯合尼麥角林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其效果優于純西藥方案,與胡萌萌等[20]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觀察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對照組(P<0.05),雙側VA 及BA 血流流速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丹參川芎嗪聯合尼麥角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同時提升其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患者后循環障礙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與李旭忠等[21]研究相吻合。分析認為,血液的通行狀態與脈管通暢性及氣血運行動力等因素有關,若血黏稠度高,則易引發血液凝結,導致運行速度減慢[22,23]。而在中醫理論中,氣滯痰阻、脾虛運化水濕不利等均是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的重要原因[24],對此,應用尼麥角林擴張血管,同時結合丹參川芎嗪這一活血行氣之藥,可充分發揮其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的升高[25,26]。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眩暈改善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復發率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丹參川芎嗪聯合尼麥角林可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同時可降低其復發風險,在PCIV 患者治療與恢復中均具有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丹參川芎嗪聯合尼麥角林可顯著改善PCIV 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其血黏度,增加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同時縮短康復時間,降低復發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