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偉,熊瑞坤
(上高縣人民醫院骨外科,江西 上高 336400)
股骨粗隆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為骨科常見病之一,多由間接暴力所致,易出現髖內翻,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1,2],因此其復位固定治療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以其創傷小、效果好、操作簡便等優勢,廣泛應用于多種創傷性骨科疾病的治療中[3,4]?,F已有研究證實[5],PFNA 內固定術對股骨粗隆間骨折具有積極治療作用,但其關節恢復效果需建立在良好復位的基礎上。目前,PFNA 內固定術可配合切開復位與閉合復位進行治療,但關于其復位方式的選擇尚存在一定爭議[6,7]。鑒于此,本研究主要觀察閉合復位PFNA 內固定術對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上高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8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4 例)與觀察組(34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2 例;年齡23~67 歲,平均年齡(43.78±5.16)歲;BMI 21~26 kg/m2,平均BMI(23.27±0.56)kg/m2;AO 骨折分型:A 型20 例,B 型14 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3 例,高處墜落12 例,重物砸碰9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3 例;年齡23~66 歲,平均年齡(43.82±5.19)歲;BMI 21~26 kg/m2,平均BMI(23.31±0.60)kg/m2;AO 骨折分型:A 型21 例,B 型13 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4 例,高處墜落12 例,重物砸碰8 例。兩組性別、年齡、BMI、AO 骨折分型、致傷原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②受傷至手術時間不超過5 d;③明確創傷史;④符合PFNA 內固定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神經及血管損傷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手術禁忌證者;④陳舊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患者;⑤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切開復位PFNA 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臀部適當墊高,腰硬聯合麻醉后,于股骨近端外側位置做切口3~4 cm,依次分離皮膚與肌肉,充分暴露骨折斷端,于直視下開展骨折復位操作。復位至滿意后,行PFNA 內固定術治療,于大粗隆頂端向上5~10 cm 處作外側切口3~5 cm,以大粗隆頂點外側為進針點,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置入導針,隨后沿導針進行擴髓,取PFNA 主釘旋入股骨近端,拔出導針后,借助C 型臂X 線機透視調整主釘插入的深度與位置,保證其釘至股骨頸中下半部分,隨后于透視下切入遠端鎖定螺釘,并旋入主釘尾帽,滿意后放置引流,依次進行沖洗、止血、縫合操作,術畢。
1.3.2 觀察組 行閉合復位PFNA 內固定術:患者于骨科牽引床取仰臥位,患側臀部適當墊高,腰硬聯合麻醉后,固定其髂嵴,術者單手臂繞過患膝關節后側、另一手握住患肢小腿部,向前提拉膝關節,同時順勢牽引骨折端,通過牽引、內旋達到復位目的,糾正其股骨頸干角,隨后于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于股骨頸處置入1~2 枚斯氏針(3.5 mm),旋轉斯氏針水平面,通過撬撥使骨折近端后移,并于矢狀面行撬撥操作,使骨折近端前屈,隨后于股骨中線外側腹股溝中點位置下6 cm 處,將斯氏針置于近骨折端冠狀面,回撤5 mm 后向內滑至小粗隆上方位置,完成撬撥輔助復位,經C 型X 線機透視復位滿意后,行PFNA 內固定術治療,手術方案同上。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圍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負重開始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髖關節功能、手術并發癥(感染、深靜脈血栓、延遲愈合、畸形愈合)、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8]進行評定,包括疼痛(0~44分)、功能(0~47 分)、畸形(0~4 分)與活動度(0~5分)4 個維度,將畸形與活動度合并為一個維度,共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越好。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BI)[9]進行評定,包括行走、上下樓梯、床椅轉移等10 項,共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10]評定,包括軀體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狀況、總健康狀況、生命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8 個方面,共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負重開始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術后3 個月Harris各維度評分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術后6 個月BI 指數、SF-36 評分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BI 指數及SF-36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BI 指數及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PFNA 內固定術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常用治療方式,其髓內釘與患者下肢負重力線具有較高一致性,抗內翻能力強,無需鉆孔處理,有效避免了軟組織的大范圍剝離[11]。同時,PFNA 主釘尖端具有可屈性凹槽,可確保應力集中,保證固定效果[12]。此外,該系統中固定器械力臂短、外翻角度小,可在強化抗旋轉性及穩定性的同時,避免應力過于集中,防止股骨干骨折[13]。由此可見,PFNA 內固定術具有良好的抗內翻及抗旋作用,可增強骨折穩定性,且血運破壞小、術后恢復快,適用范圍廣,普及度高[14]。但研究指出[15],該術式對患側復位效果具有較高要求,其復位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目前,切開復位與閉合復位均為PFNA 內固定術常用搭配方案,前者可于直視下完成骨折復位操作,其復位效果確切,但創傷大、暴露多,易損傷周圍組織,引發創傷性并發癥[16,17];后者則無需切口,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借助斯氏針撬撥輔助等方式,可保證骨折復位效果,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8,1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負重開始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閉合復位PFNA 內固定術可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同時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分析認為,股骨粗隆部位血運豐富,而切開復位操作易導致骨膜及周圍軟組織損傷,增加手術創傷,引發內出血[20];閉合復位則是借助C 型臂X 線進行復位,在保證復位的同時,避免了額外損傷,大大減少了術中出血,對骨折周圍骨膜、血運均具有積極保護作用,有利于術后愈合[21]。在髖關節恢復中,觀察組術后3個月Harris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閉合復位PFNA 內固定術可提升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其術后恢復效果優于切開復位方案。究其原因,閉合復位方案可借助骨折前方肌肉組織為支點,利用斯氏針進行水平面、矢狀面及冠狀面撬撥,有效保證了骨折復位效果,且創傷更小,有利于術后鍛煉的早期開展,因而髖關節功能恢復更佳[22]。此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閉合復位方案的手術并發癥少于切開復位方案,這與閉合復位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特點存在直接關聯。術后6 個月,兩組BI 指數、SF-36 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閉合復位PFNA內固定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更好、更早地負荷日常生活與工作。
綜上所述,閉合復位PFNA 內固定術可有效改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其手術出血少、并發癥風險低,可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有利于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