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瑩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兒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屬于皰疹病毒科a 病毒亞科,病毒質粒大小約180 nm,呈球形,完整病毒由核心、衣殼、被膜及囊膜組成,由單鏈的RNA 或雙鏈DNA 組成的一種病毒性顆粒[1,2]。該病毒引起的腦炎是一種急性腦炎,會引起腦組織出血性壞死,甚至出現變態反應性腦損害[3]。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容易發展成重癥,對腦部產生不可逆的損害,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手段通常是抗病毒類的藥物[4],結合免疫抑制劑、干擾素或轉移因子等[5-7]。該病無典型的季節性或地域性,呈現發散狀態,可出現在各個年齡段,全世界范圍內都能找到病例[8]。雖然目前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在我國屬于可治愈的疾病,但是重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致死率極高,且重癥治愈后依然會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對兒童的預后生存和生活質量有極大的威脅。因此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來改善預后[9,10]。探討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兒的早期臨床特征和病原學診斷指標,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預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研究主要分析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表現、影像學和生物學特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21 年9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0 例兒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癥狀程度分為輕癥組和重癥組,每組40 例。輕癥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3個月~2 歲7 個月,平均年齡(21.07±18.98)個月;重癥組,男29 例,女11 例,年齡4 個月~2 歲3 個月,平均年齡(20.34±14.58)個月。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兒監護人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指標及影像學檢查,均確診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者;②無先天性大腦功能不全或發育不全者;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治療無效或未愈死亡者;②具有小兒癲癇或其他原因導致腦功能損害者;③不配合檢測者。
1.3 方法
1.3.1 頭顱MRI 采用SIEMENSN0VUS1.5T 磁共振成像系統,使用脊柱線圈。兩組患者分別取仰臥位,雙腿放平,接受頭顱部位常規矢狀面掃描和橫斷位掃描。
1.3.2 腦脊液檢查 患者取左側臥位,屈頸抱膝,常規消毒鋪巾在腰4/5 或者腰3/4 進行穿刺,穿刺針垂直進入,有突破感后拔出針芯,此時應有腦脊液流出。采集腦脊液常規化驗,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查腦脊液中單純皰疹病毒(HSV)特異性抗體IgM 和IgG。
1.4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臨床癥狀,包含全身高熱、精神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和胃腸道系統癥狀,具體癥狀選取典型癥狀如發熱、頭痛、嘔吐、驚厥、癲癇發作;②頭顱MRI:根據MRI 影像觀察兩組患者的大腦信號有無異常,觀察病灶區域大小變化;③腦脊液檢查:比較兩組白細胞數量變化,是否有紅細胞或細菌感染,HSV 特異性抗體IgM 和IgG 是否呈陽性;④預后隨訪:隨訪并記錄治愈后年兩組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者腦損害情況、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次統計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比較 輕癥組發熱、驚厥、癲癇癥狀少于重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頭痛和嘔吐癥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比較[n(%)]
2.2 兩組頭顱MRI 比較 重癥組頭顱MRI 出現異常信號和腦內出血的發生率高于輕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頭顱MRI 比較[n(%)]
2.3 兩組腦脊液檢查結果比較 兩組腦脊液特異性抗體IgM 抗體陽性率均大于IgG 抗體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兩組腦脊液中白細胞數均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它生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腦脊液特異性抗體陽性率比較[n(%)]
表4 兩組腦脊液檢查結果比較()

表4 兩組腦脊液檢查結果比較()
2.4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癥狀,輕癥組4 例(占10.00%)存在輕度后遺癥,1 例(2.50%)有中度后遺癥;重癥組13例(占32.50%)有輕度后遺癥,8 例(20.00%)有中度后遺癥,4 例(10.00%)有重度后遺癥。輕癥組預后優于重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皰疹病毒有Ⅰ型和Ⅱ型之分,皰疹病毒Ⅰ型是引起兒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主要病毒類型,而皰疹病毒Ⅱ型則主要引起無菌性腦膜炎[11,12]。大量研究發現[13],皰疹病毒對大腦額葉、顳葉等部位造成損害,有時會造成扣帶回、海馬體等部分局灶性損傷。兒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臨床表現不特異,偶有輕度精神癥狀,有時并沒有任何精神癥狀,但發熱通常是早期癥狀之一[14]。本研究也證實了發熱是典型癥狀之一,本次研究發現,輕癥組和重癥組中有80%以上的患兒有發熱癥狀,另外還有其他和發熱相關的癥狀,如發熱伴隨頭痛、嘔吐等。重癥組還發生了驚厥等較為嚴重的臨床癥狀,這說明發熱是該病的首要判斷指標。
早期診斷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時,頭顱CT 不如MRI[15]。這可能與兩種影像技術原理有關系,CT本身不如MRI 容易發現隱藏性病變。本研究運用MRI 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進行診斷,結果顯示重癥組頭顱MRI 出現異常信號和腦內出血的發生率高于輕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MRI可以作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方法,而且可以區分輕癥和重癥。對于重癥患兒腦內出血這一結果,可認為是由于腦內出血造成一系列嚴重癥狀,如驚厥、癲癇等。本研究顯示,兩組腦脊液特異性抗體IgM 抗體陽性率均大于IgG 抗體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腦脊液IgM 抗體陽性率均超過90%,這說明腦脊液IgM 抗體陽性是診斷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依據。剩余IgM 抗體陰性的患者,不代表這些患者腦脊液中不含有IgM 抗體。這有可能和檢測時間有關,如連續多次檢測腦脊液抗體陽性率,這些患者亦有可能出現IgM 抗體陽性。本研究顯示,重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預后后遺癥嚴重程度大于輕癥患兒,提示輕癥中偶見預后中度后遺癥,輕癥預后發生中度后遺癥的原因目前認為與個體有關,輕癥患兒總體不易出現中重度后遺癥,但這一推斷可能源于案例較少,也可能與隨訪時間較短有關。重度后遺癥可能對患兒造成較嚴重的大腦損害,可能造成癲癇反復發作,嚴重其影響預后生存。
本研究不足之處:仍需進一步隨訪觀察重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預后情況,重點關注后遺癥的恢復情況和大腦相關神經系統功能的改善。
綜上所述,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臨床癥狀與其他病毒性腦炎區別不大,頭顱MRI 結合腦脊液特異性抗體在早期診斷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中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