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進明
(鉛山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江西 鉛山 334599)
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以氣道炎癥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主要以氣流受限為特征[1]。該病隨著病情的發展會不斷加重,病情容易反復發作,造成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損傷,可誘發呼吸衰竭,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2]。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情進展快速,患者肺功能下降嚴重,尤其是炎癥細胞因子的浸潤,會進一步破壞肺泡結構[3]。因此,臨床通常給予慢阻肺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以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期應用不良反應多,患者耐受性較差,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4]。噻托溴銨、異丙托溴銨均為抗膽堿藥物,可選擇性抑制呼吸道炎性反應,減輕平滑肌痙攣[5]。但目前關于兩種藥物治療慢阻肺的臨床療效、對肺功能以及炎癥反應的影響研究存在差異,如何科學合理的選擇還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6]。為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我院診治的62 例慢阻肺患者,分析噻托溴銨與異丙托溴銨治療慢阻肺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鉛山縣人民醫院診治的62 例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3 例;年齡42~75 歲,平均年齡(59.19±4.10)歲。觀察組男16 例,女15 例;年齡44~76 歲,平均年齡(58.62±3.69)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阻肺臨床診斷標準[7];②經X 線、肺功能檢查確診[8];③無本研究藥物過敏史[9]。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吸氧,減少運動負荷,同時給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AstraZeneca AB,批準文號H20140458,規格:160 μg/吸)治療,2 次/d,1 吸/次。
1.3.1 對照組 采用異丙托溴銨氣霧劑(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50158,規格:10 支/盒)治療,4 次/d,1 噴/次,連續治療2 周。
1.3.2 觀察組 采用噻托溴銨(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454,規格:18 μg/粒)治療,1 次/d,1 粒/次,療程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慢阻肺自我評估測試(CAT)評分、血清炎癥因子[降鈣素原(PCT)、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水平、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口干、頭痛、惡心)。
1.4.1 臨床療效[10,11]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控制,肺功能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范圍;有效:癥狀和體征顯著減輕,肺功能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以及肺功能指標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CAT 評分[12]CAT 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總分小于10 分為病情輕微,10~20 分為中度,21~30 分為重度,30 分以上為非常嚴重,評分越高病情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CAT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CAT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CAT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CAT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PCT、CRP、WBC 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肺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FVC、FEV1%均大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肺功能比較()

表4 兩組肺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慢阻肺屬于慢性氣道炎癥疾病,會誘發肺動脈高壓,嚴重者會造成患者死亡,因此臨床應重視對該病的治療[13]。目前,臨床常規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慢阻肺,該藥可減輕患者氣道的高反應性,一定程度減少復發次數,改善肺功能,減輕肺功能的不可逆損傷[14]。但是單一應用臨床療效有限,且長期治療不良反應多[15]。研究證實[16],慢阻肺氣道炎癥反應主要以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PCT、CRP、WBC 水平升高是慢阻肺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此,臨床提出采用抗膽堿類藥物治療,以抑制氣道炎性反應[17]。噻托溴銨屬于長效抗膽堿類藥物,異丙托溴銨屬于短效抗膽堿類藥物,兩者均可抑制呼吸道炎性反應,減輕平滑肌痙攣。但兩種藥物對慢阻肺的療效如何,尚未完全明確,其優劣勢仍存在爭議[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噻托溴銨與異丙托溴銨治療慢阻肺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噻托溴銨治療總有效率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噻托溴銨對M2 受體的解離更為迅速,其藥效更為持久,藥物濃度水平更高,因而利于臨床療效的提高[1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CAT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噻托溴銨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慢阻肺自我評估測試評分,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發現,兩組治療后PCT、CRP、WBC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噻托溴銨可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其可減輕氣道炎癥性反應,改善氣流受限,促進患者康復。另外,治療后,兩組FVC、FEV1%均大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表明噻托溴銨對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可提高肺FVC、FEV1%水平,進一步改善肺通氣功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此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接近(P>0.05),提示異丙托溴銨和噻托溴銨在臨床安全性方面基本一致,且噻托溴銨的安全性相對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噻托溴銨與異丙托溴銨治療慢阻肺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噻托溴銨的療效更好,可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CAT 評分,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