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昱,劉 超
(西安市高陵區中醫醫院腦病科1,心血管內科2,陜西 西安 712000)
腦梗死(cerebral ischemic stroke)為臨床常見缺血性卒中疾病,是由于局部腦組織供血不足所致,具有發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1],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了較大威脅。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腦梗死存活率已獲得顯著提升,但該病可引發神經功能損害,導致認知及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預后生存[2,3]。腦梗死恢復期一般為發病3 周至6 個月內,該階段病情相對穩定,其康復效果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機體功能及生活質量[4],因此恢復期治療原則多以改善神經功能、減少后遺癥風險為主。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其在腦梗死及其后遺癥的治療中具有悠久歷史,可發揮多靶點優勢[5],促使病情轉歸,進而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合2019年7 月-2021 年7 月我院收治的68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臨床資料,觀察黃芪丹參湯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1 年7 月西安市高陵區中醫醫院收治的68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2 例;年齡48~73 歲,平均年齡(56.85±5.36)歲;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7 例、腦葉12 例、小腦5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0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56.92±5.45)歲;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6 例、腦葉11 例、小腦7 例。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CT 或MRI 檢查確診,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6];②處于恢復期;③無藥物過敏。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②顱腦占位性疾病患者;③肝腎功能及免疫功能障礙者;④惡性腫瘤及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⑤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功能損害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常規西醫治療,包括①基礎疾病對癥治療(降糖、降壓等);②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 mg/片),劑量100 mg/d;③調節血脂、穩定斑塊:口服阿托伐他汀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規格:20 mg/片),劑量20 mg/d,療程共2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黃芪丹參湯治療,組方:黃芪30 g、丹參30 g、枳實30 g、三七15 g、紅花6 g、川芎6 g,加水煎煮,取藥汁200 ml,1 劑/d,早、晚溫服,療程共2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中醫癥候積分、神經功能、認知功能、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中醫癥候積分:包括口舌歪斜、語言障礙、肢體麻木、頭痛如刺,其癥狀嚴重程度采用0~6 分進行量化,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與神經功缺損程度評分(CNDS)[8]進行評定,NIHSS 總分0~42 分,CNDS 總分0~45 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損害越嚴重。認知功能: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9]、Rivermead 行為記憶量表(RBMT)[10]進行評定,MoCA 總分0~30 分,RBMT 總分0~12 分,分數越高表明認知功能越好。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11]、Berg 量表[12]進行評定,Fugl-Meyer 量表總分0~100 分,Berg 量表總分0~56 分,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評分(ADL)[13]進行評定,總分0~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強。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14]評定,總分0~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 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口舌歪斜、語言障礙、肢體麻木、頭痛如刺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2.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NIHSS 評分、CND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分)
2.3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MoCA 評分、RBMT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Fugl-Meyer評分、Berg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分)

表4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治療后ADL 評分、SS-QOL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5 兩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中醫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其病位在腦,病機則主要為“氣虛血瘀”,多與“風、火、痰、瘀”引起的臟腑失衡有關,氣虛則血行無力,氣血運行滯澀而不暢,以致氣血逆亂,導致脈絡阻痹而發病[15]。此外,與急性期相比,恢復期機體雖大邪已去,但素體虛損、正氣漸虧,筋脈失養的同時,加之淤血痰濁未清,氣血淤阻、痰熱內生,腦絡不通而發為此病[16]。因此,當以“養元補氣、活血化瘀”為該病治療原則。黃芪丹參湯為營血虛滯、經脈痹阻之良方,方中黃芪可益氣固表、補氣養血,是中風治療的關鍵藥物;丹參則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的功效;枳實為常用理氣藥,可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三七為化瘀止血良藥,素有“活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紅花可通經活血、散瘀止痛;川芎則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常用藥,諸藥配伍,享合群之妙,共奏益氣活血、通絡祛瘀之功[17]。此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8],方中黃芪具有理想的降壓及血管擴張功能,其活性成分豐富,包括黃芪多糖、黃芪皂苷、黃芪甲苷、黃芪黃酮類成分等,進而保護缺血引發的心腦損傷,抑制腦缺血及再灌注損傷;川芎的主要成分為川芎嗪,可抗血小板聚集,發揮活血化瘀作用,促使腦部血流量增加;三七的主要成為為總皂苷,對腦水腫具有較好抑制作用,可保護腦組織;紅花的主要成分則包括紅花黃色素等,具有擴冠、降壓、抗血栓等藥理作用。以上藥物在腦梗死恢復期均具有積極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口舌歪斜、語言障礙、肢體麻木、頭痛如刺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黃芪丹參湯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效果優于單一西醫治療,與賀小霞等[19]研究相似。與此同時,兩組治療后NIHSS、CND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芪丹參湯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與鄭發[20]研究一致。分析認為,方中丹參、三七、川芎等藥物均具有活血之效,血可載氣,血液運化可推動氣血運行,使臟腑得以濡養,進而促使神經功能恢復[21]。認知方面,兩組治療后MoCA 評分、RBMT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黃芪丹參湯有助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滿運軍等[22]研究一致。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認知低下可歸屬于“癡呆”“健忘”范疇,實乃“本虛標實”之癥,其“本虛”為肝腎陰虛、腎精不足,“標實”則包括痰、淤等[23]。黃芪丹參湯兼具補氣、養血、活絡、祛瘀、化痰等功效,在以上病癥治療中,可發揮其標本兼治優勢,進一步防治認知功能的退化。且現代藥理研究發現[24,25],黃芪可減少機體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害,興奮中樞神經,進而減輕認知功能障礙;紅花、川芎等藥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作用,有助于局部微循環的改善,對腦組織供血及營養狀態均具有積極的改善價值,有利于認知功能的恢復。與此同時,兩組治療后Fugl-Meyer 評分、Berg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黃芪丹參湯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也具有積極的改善價值,這與其神經功能的改善存在直接關聯。此外,觀察組治療后ADL 評分、SS-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芪丹參湯可提升患者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水平。分析認為,黃芪丹參湯可促進患者認知及肢體功能的改善,由此可大大提升患者的自理水平,減少腦梗死對自身生活的影響,進而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黃芪丹參湯可有效緩解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促使神經功能恢復,提升其認知及肢體運動功能,有利于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