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天津市胸科醫院呼吸科,天津 300222)
肺癌(lung cancer)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常規給予手術和化療治療,雖取得一定療效,但均會給患者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影響[2]。癌因性疲乏是患者主觀感受到的與癌癥或癌癥治療相關的全身心過度勞累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和行為,甚至會造成治療中斷[3]。因此,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還應關注患者生存質量及癌因性疲乏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常規護理主要針對患者開展基礎護理,護理內容不全面,缺乏特異性,應用效果不理想[4]。聚焦解決模式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充分利用個體自身資源潛能[5]。該模式將干預重點放在與個體共同構建解決方案、達成個體期望結果上,充分利用患者自身資源,可促進預期目標的實現[6]。目前,臨床缺乏關于聚焦解決模式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結合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我院診治的74 例肺癌患者臨床資料,觀察聚焦解決模式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和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于我院診治的74 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 例。對照組男20例,女17 例;年齡42~69 歲,平均年齡(52.16±10.87)歲。觀察組男18 例,女19 例;年齡41~66 歲,平均年齡(51.87±9.40)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肺癌診斷標準[7];②神志清楚,具備正常學習、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存在化療禁忌證、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護理干預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①入院給予常規健康宣教,介紹醫院環境;②遵醫囑給予治療和護理,指導患者用藥;③告知科學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并指導個體飲食;④對具有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的患者,做好安撫和開導。
1.3.2 觀察組 實施聚焦解決模式干預:①初步交流:患者入院第1 天,責任護士與患者面對面交流,了解患者及家屬的需求,依據患者心理狀況給予疏導,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同時,護理人員依據所了解的情況,引導患者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例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可通過鼓勵和肯定的話語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為疾病治療打下堅實的基礎;②構建具體目標:入院1 周內指導患者掌握疾病自我護理技巧,鼓勵患者正確樹立解決問題的目標;對于存在焦慮、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療的患者,鼓勵家屬耐心傾聽,確保良好、有效的社會和家庭支持;與患者、家屬共同討論存在的問題,幫助患者確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目標;定時安排家庭成員和親朋探視,以增加患者治療信心;③探查例外:確定目標后,與患者探討應用過的方法,正確引導患者在解決假設問題后,思考如何能讓偶然例外的情況再次發生并保持下去;④反饋:干預1 周后,給予患者正向反饋,對患者的努力和配合給予肯定,以進一步促進預期目標的實現,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治療心態和自信心;而對于效果不顯著的患者,需重新調整目標和健康教育內容,及時糾正偏差,調整目標;⑤評價:責任護士每周進行意向提問,患者可對干預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和經驗總結,鼓勵患者繼續堅持。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臨床癥狀評分、生存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癌因性疲乏評分[8]:采用Piper 疲乏修正量表評定,主要包括認知、情感、行為、軀體4 個維度,共22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10 分視覺模擬量表,0 分為無疲勞,10 分為極重度疲勞,條目評分相加比條目數為量表得分,每個維度及總分均為1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疲乏程度越嚴重;臨床癥狀評分[9]:包括疲乏、疼痛、惡心嘔吐3 個癥狀,依據嚴重程度分為較輕、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依次記為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生存質量評分[10]:采用QLQ-30 量表評估,包括軀體、情緒、認知、社會、角色功能5 個維度,30 個條目,每項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高;護理滿意度[11]: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滿分為100 分,≥90 分為滿意,61~89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疲勞、疼痛、惡心嘔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認知、情感、行為、軀體評分及癌因性疲乏總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軀體、情緒、認知、社會、角色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癌因性疲乏在肺癌患者中較為常見,尤其在接受化療患者中更為突出。化療造成各種不良反應,給身體造成較大的刺激,會進一步加劇疲乏程度[12]。同時手術治療后,患者機體功能下降,加重心理負擔,更會加重癌因性疲乏程度[13]。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輔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促進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常規護理多以護理人員已有工作經驗開展相關指導和建議,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性。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充分挖掘患者的內在潛力和自身優勢資源的干預模式,可促進癌因性疲乏程度的改善[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癌因性疲乏總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聚焦解決模式可降低癌因性疲乏評分,減輕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這是因為該模式注重與患者的溝通,提高了患者配合度和參與度,增強了患者自信心,有利于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同時,觀察組干預后疲勞、疼痛、惡心嘔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聚焦解決模式可降低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減輕患者的痛苦,進一步促進癌因性疲乏的改善;兩組干預后軀體、情緒、認知、社會、角色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聚焦解決模式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促進良好預后。該模式重點設定干預與個體共同構建解決方案,可提高患者的參與度和配合度,有效發揮干預效果,促進患者心理和生理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此外,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59%,高于對照組的81.08%(P<0.05),提示該模式可促進護患溝通,利于護患關系建立,從而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聚焦解決模式可減輕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和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具有確切的應用效果,可為臨床治療和護理進程的推進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