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四肢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且多是由于外傷引起的,即外力作用于四肢骨質,引起骨質的破裂損傷,進而使骨骼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中斷,內固定術后感染是骨折患者術后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是開放性骨折患者[1,2],而VSD 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用VSD 材料+半透膜+三通接管+負壓吸引器進行負壓吸引的技術[3,4]。經研究發現,四肢骨折內固定術且發生術后感染患者應用VSD 配合灌注沖洗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的創面愈合,現將實施方法和結果匯總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7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行內固定術且發生術后感染的四肢骨折患者開展研究,根據電腦隨機法將患者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8 例。A 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齡23~63 歲,平均年齡(43.27±5.42)歲。B 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齡22~64 歲,平均年齡(44.18±5.3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5]:①經醫學檢查為四肢骨折的患者,符合內固定術的手術標準,且發生術后感染;②無溝通交流障礙或精神病史的患者;③向家屬說明情況,患者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6]:①伴有其他內臟疾病的患者,例如心、肝、腎等;②伴有其他傳染性的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不配合此次研究及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擴創、清創等治療。
A 組采用傳統灌注沖洗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在患者創面近端,距手術傷口5 cm 處,縱向切開0.3 cm 長的切口,血管鉗自近端穿至傷口內,擴大隧道,并將一次性引流袋的引流管近端剪斷,且剪出2~3 個側孔,然后將其放置于緊貼骨面的位置,縫線固定,將其作為沖洗管,并與輸液管連接,最后在創面遠端置引流管,與引流袋連接,并每天使用2000~3000 ml 的生理鹽水沖洗8 h。
B 組采用VSD 配合灌注沖洗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灌注沖洗裝置的置入方法與A 組相同,首先根據患者創面的大小選擇并裁剪出合適的VSD 材料,并將創面進行填充和封閉,且VSD 材料應緊貼灌注沖洗管和引流管,然后將材料和皮膚邊緣進行縫合,用75%乙醇清潔周圍皮膚,并用干紗布擦干,覆蓋生物半透膜,封閉創面,最后與中心負壓吸引系統連接。且每天用2000~3000 ml 的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將負壓時間設置為3~5 min,負壓為250~350 mm Hg(1 mm Hg=0.133 kPa),進行常規沖洗,在2~4 h 后,將負壓設為150~200 mm Hg,實施2~3 min 的快速沖洗。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顯效:患者的切口基本愈合,無需換藥;有效:患者切口可見少量分泌物滲出,需短期換藥治療即可愈合;無效:患者切口處可見大量分泌物,切口愈合不良,短期換藥治療后,切口仍未愈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主要包括骨折愈合時間、肉芽組織生長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主要包括hs-CRP、IL-6、IL-8、IL-10、ESR。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B 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92%(47/48),A 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5.42%(41/48),B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B 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肉芽組織生長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A 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B 組患者的hs-CRP、IL-6、IL-8、IL-10、ESR 水平均明顯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A 組比較,aP<0.05
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是骨折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般于術后數日出現,而導致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較多,如局部血腫、異物及患者全身抵抗力減弱等[7,8],其主要表現為傷口局部紅腫、腫、熱、痛和觸痛,有分泌物,且部分患者同時伴有體溫升高等癥狀,進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長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且病情嚴重時,還會對患者的肢體功能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危及生命[9,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肉芽組織生長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 組患者的hs-CRP、IL-6、IL-8、IL-10、ESR均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為:傳統的灌注沖洗治療雖然可以緩解患者的病情,但是存在灌裝沖洗時間長、引流管極易堵塞、引流不徹底等弊端,且引流區與外界呈開放與半開放狀態,可增加感染的風險,進而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而VSD 是一種處理淺表創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夠徹底去除腔隙或創面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且具有創傷小、治療時間短等優勢[11,12],但在單獨使用時,醫用泡沫中會殘留患者的壞死組織及分泌物等,且通過生物半透膜散發異味。二者聯合使用時,VSD 可有效彌補灌裝沖洗時間長、引流不徹底等弊端,而灌裝沖洗可起到稀釋膿液和清除壞死組織的作用,避免壞死組織及膿液在醫用薄膜中聚集,進而產生異味,且還可有效避免負壓清洗管道坍塌,因此二者聯合治療可產生協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臨床治療有效率,且促進患者創面及骨折的愈合,對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及創面愈合產生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VSD 配合灌注沖洗用于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治療中,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