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琴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女性分娩后發生幾率較高的臨床疾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是患者在妊娠以及分娩中對女性盆底肌造成損傷,進而導致女性出現盆底肌功能障礙問題[1]。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發病早期通常會出現小腹墜脹、陰道松弛等現象,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性功能障礙以及尿失禁等問題,從而對女性造成極大痛苦,甚至會對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所以,需要加強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在防治過程中,其關鍵在于能為女性提供專業、優質的產后護理服務。相關研究指出,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接收的82 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年齡22~35 歲,平均年齡(28.6±2.9)歲;初產婦25 例,經產婦16 例。觀察組年齡23~36 歲,平均年齡(28.7±2.8)歲;初產婦26 例,經產婦1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一般護理干預,指導患者進行會陰收縮運動訓練。
1.2.2 觀察組 患者接受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2.1 盆底功能鍛煉 通過盆底康復儀對患者盆底部位進行低頻電刺激,有效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分為以下4 步。①會陰收縮訓練:指導患者收緊肛門>3 秒/次,保證該動作的連續性以及持續性,使患者的控制排尿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改善,訓練時間需要控制在15~30 min/次,肛門收緊動作3~4 次/d。②電刺激干預治療:選擇不同強度的電刺激傳導,通過陰道對患者的盆底肌肉進行刺激,有規律地刺激陰道內的神經以及肌肉,治療周期為4 周,2 次/周,20 min/次,每2 周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電刺激的頻率進行調整。③生物反饋類治療:將患者電刺激后反饋的肌電圖或者壓力曲線作為依據對患者的訓練進行調整,指導患者訓練30 min/次,3 次/周,持續治療4 周。④女性肌纖維訓練:該訓練主要是對兩類纖維進行練習,共進行2 周練習,2 次/周,20 min/次。
1.2.2.2 健康教育 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對患者全面講解康復護理的有關知識,保證患者能充分了解康復治療以及康復鍛煉對患者的重要價值,詳細解答患者所關心的問題,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康復鍛煉的重視程度,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這對提高護理效果具有重要價值。
1.2.2.3 心理護理 患者常常存在抑郁以及擔憂等各種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護理中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通過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保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能夠做到準確掌握。根據患者負面情緒的產生原因,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保證患者的不良情緒能得到快速排解。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患者家屬的重要作用,叮囑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鼓勵以及安慰,保證患者樂觀的接受康復護理,這對護理效果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盆底肌纖維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盆底肌纖維評分標準:應用醫院自制的盆底肌纖維評價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盆底肌纖維情況進行評估,滿分為12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盆底肌纖維恢復情況越好。不良反應:尿失禁、性功能障礙以及子宮脫垂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盆底肌纖維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Ⅰ類肌纖維、Ⅱ類肌纖維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Ⅰ類肌纖維、Ⅱ類肌纖維評分分別為(9.27±1.84)、(9.23±1.4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29±1.31)、(7.34±1.0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盆底肌纖維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盆底肌纖維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臨床研究發現,約有40%~60%的女性在分娩之后會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這一疾病不僅會為患者帶來嚴重的生理疼痛,還會對女性的精神造成折磨。筋膜、韌帶以及提肛肌作為女性盆底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提肛肌主要是對女性的盆底組織進行支撐,可以很好地對女性的盆底功能進行維持,保證女性盆底組織結構以及功能能得以正常發揮[2]。女性在分娩過程中提肛肌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并且隨著女性年齡的不斷增長,女性的肌肉組織會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女性的肌張力會出現明顯的下降情況,這將導致女性尿排泄控制能力會相應減弱。因此產后康復訓練對患者盆底肌力的改善具有重要價值,并且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能有效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3]。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產后盆底康復護理主要是應用電刺激以及生物反饋等綜合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護理,通過對患者盆底肌被動收縮運動進行刺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的肌張力進行增強,這對提高患者的排尿控制能力具有的重要價值[4]。
研究發現,在患者的盆底康復中,通過電刺激作用可以有效促進患者盆底肌肉的被動收縮,保證盆底肌肉的張力可以得到明顯提升。電刺激作用還可以保證患者盆底纖維變粗,保證患者蛋白質的合成速度以及代謝速度都能得到提升,有效增加患者盆底周圍肌肉的力量,對患者肌肉舒張以及收縮能力的增強也具有著重要幫助,還能增加患者肌肉的柔軟程度,保證患者因為肌肉損傷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得到有效消除[5]。
通過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還可以使患者陰蒂周圍的組織血液循環增加,這對延緩患者的組織老化具有重要幫助,保證患者的敏感性能夠得到逐漸提升。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對患者進行盆底修復,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整體花費較高,這將導致部分患者由于難以承擔醫療費用而放棄治療,從而會對護理效果造成嚴重影響[6]。
為了更好地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進行防治,護理人員一定要嚴格要求患者每日的鍛煉,逐漸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7]。護理人員還需要加強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產后康復護理的重視程度,這對患者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負面情緒的改善也具有重要價值,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8-12]。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Ⅰ類肌纖維、Ⅱ類肌纖維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Ⅰ類肌纖維、Ⅱ類肌纖維評分分別為(9.27±1.84)、(9.23±1.4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29±1.31)、(7.34±1.0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護理中應用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纖維情況,還可控制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防治效果突出,應用安全、高效。
綜上所述,采用產后盆底康復護理進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防治護理工作,在改善患者盆底肌纖維以及控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整體防治工作效果突出,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