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任 卓 通訊員 王煜博

煉化工程集團起運公司起重工程隊隊長姜志光
10月30日,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談到10月16日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重要報告,黨的二十大代表、煉化工程集團起運公司起重工程隊隊長姜志光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參加黨的二十大,我心潮澎湃、深受鼓舞,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榮幸,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10月24日,姜志光在起運公司召開的“姜志光同志參加黨的二十大座談分享會”上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號召廣大一線石化工人要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為黨的事業作貢獻。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宣講活動由此開啟。
工作24年、入黨13年,從工程建設一線工人成長為中國石化安裝起重工技能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姜志光的成長經歷既是個人扎根一線、忠誠履職的真實寫照,也是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生動縮影,為一線青年工人成長樹立了榜樣。
談到自己職業生涯的開端,姜志光坦言:“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入行之初奠定的良好基礎:一個是有非常好的師傅帶領,再一個是受到良好的團隊氛圍的熏陶,還有就是早早從工作中找到了樂趣和熱愛。”
1998年,年僅21歲的姜志光從技工學校畢業,加入十建公司成為一名起重工。剛入行,姜志光便被分到公司起重能力最強的班組,從事吊裝行業里難度最大的大件吊裝。姜志光的師傅唐行廣是中國石化勞動模范、山東省首席技師,是當時吊裝行業的佼佼者,對徒弟要求極為嚴格。在嚴師的要求和影響下,整個班組都處在一種嚴謹務實的敬業氛圍當中。每次看到墻上掛著的“特別能戰斗班組”錦旗,年輕的姜志光都會油然而生一種集體榮譽感,同時暗下決心,一定要勤學多干,早日趕上師傅前輩們的水平。
剛工作3個月,姜志光便參與到從業以來的第一個“大活兒”——齊魯石化重達900多噸的反應器吊裝工作。當時,行業內起重機的起重能力普遍在500噸左右,為了完成這臺當時國內單件最重的設備吊裝,公司團隊創新使用了雙門式桅桿吊裝工藝。姜志光作為年輕員工,剛上手就遇上了抱桿作業,每天要拽大量的鋼絲繩,抬大量的道木,一天干下來手指都抽筋。工作不可謂不苦、不累,但他卻坦言:“我就是從這個項目開始愛上了起重這個工種的。不管是做好基礎性工作,還是開動腦筋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只要做好了,就能夠收獲成就感。我在學和做中找到了對工作的熱愛,這份熱愛支撐著我一直走到現在。”
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年輕的姜志光迅速成長,基本掌握了起重工作中的各項技能,積累了解決難題的經驗,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這一時期養成的嚴謹自律、勤學善思的好習慣,姜志光保持至今。
作為特種工種之一,起重工作并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需要在項目現場第一時間開展“頭腦風暴”,迅速準確判斷起重對象的體積、重量、特性等,從而準確選擇合適的吊裝工藝,安排布置所有設備,確保起重作業安穩完成。
被評為集團公司技能大師的姜志光,在一次次重要任務中打磨并取得了過硬的技能水平和豐富經驗。2005年,茂名石化乙烯擴能,時年28歲的班長姜志光第一次獨自帶隊伍承擔整套裝置吊裝任務,對大件吊裝實施一體化,即單個單位承擔全部大件吊裝任務,這樣可顯著節約調配時間和成本,有著示范意義。
現場情況復雜,對姜志光臨場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壓聚乙烯裝置環管反應器是進口設備,管徑0.7米、高度超過60米,又細又長,很容易變形。他基于之前的經驗,創新在地面將管連好,分模塊吊裝,并且準確增加了吊點,保證了設備不變形,安全就位。
難題在往混凝土框架里吊裝換熱器時再次出現。混凝土框架已經封頂,必須從側面送進去,但側面開孔存在一些障礙物,小于設備尺寸。80多噸、11-12米長、直徑3米多,再加上管口,直徑約4米多。時隔17年,對該設備的重量、尺寸等數據,姜志光記憶猶新。他與同事精準計算角度,借助滑輪、索具,把設備轉了90度,送進去后再一點點反轉90度,恢復原狀態,平穩就位。隨著該項目的順利投產,茂名石化成為國內首個百萬噸乙烯生產基地。
2007年,在青島煉化吊裝國內最大兩器(再生器、反應器)設備;2008年,在鎮海煉化吊裝當時國內最高火炬;2013年,在神華寧煤煤制油項目吊裝8臺當時國內最大的2000噸費托反應器……
伴隨著一步步的成長,成績和榮譽隨之而來。2009年,他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010年9月,他代表中國石化參加全國吊裝技能大賽獲得第三名,2011年4月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20年12月被聘為主任技師兼起重工程隊隊長。
如今,姜志光對于分散各地的項目進展和“戰友”情況依然保持著關注,隨時把握項目進展,以備有需要時及時給予技術和經驗支持。他直言自己至今仍時常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24年來,每到一個項目,他總要提前勘查現場,與技術人員深入交流方案,并結合豐富經驗提出建設性意見,還習慣在組織完施工后,到各個起重作業點上檢查、搭把手,甚至像當年一樣拉拉鋼絲繩、搬搬道木。他對起重工作的負責,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經他手的吊裝沒有出過一起上報事故。
2015年,在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中國石化穩步推進專業化重組,整合吊裝、運輸業務,成立起運公司。在國內最大的起重運輸公司工作,意味著姜志光有了更加專業、強大的發展平臺,可以嘗試的領域變得更寬廣。
“身為共產黨員,必須要有大局意識,想著怎么去把工作干好,對業主負責。”2019年,在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上,姜志光開始思索:能不能把起重機模塊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0月24日,姜志光(后排左三)在起運公司召開的“姜志光同志參加黨的二十大座談分享會”上,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王煜博 攝
他反復計算,研究運輸路線和車輛,最終將4000噸起重機拆成5個模塊,“6天就可以拆完,節約一半時間”。這套拆裝方法優化后固定成工法,累計完成了10多萬噸大型設備吊裝任務。后來,這臺“國之重器”走出國門,圓滿完成海外大件吊裝任務,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工人的工匠風范和中國吊裝的強大實力。
面對技術難題,他勤于鉆研試驗,選用不同級別的連板與吊索組合,創新3000噸級平衡梁組合模式,用一套吊具即可服務多臺大型設備,無需為每臺設備配置一套吊索,大大節約成本。該方法中的平衡梁轉向節設計還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他因勢利導,積極創新,立足充分發揮煉化工程集團“大兵團”作戰優勢,先后提出30多項合理化建議,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經濟效益:2019年,在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上,改變160米高火炬分段節數,用1250噸起重機替代1600噸起重機,降低成本近100萬元;2021年,在海外項目上,加大塔架系統地面模塊化組裝深度,減少高空作業風險……
一個接一個的大型項目,拼裝出我國制造業發展蹄疾步穩的生動圖景,也不斷拓寬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身為高端技能人才,姜志光202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1年取得特級技師技能等級,2022年被聘為集團公司技能大師。
“現在平臺大、機會多,中國石化有62名在崗高端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這在過去是不能想象的。”姜志光感慨道。如今,“老師傅”姜志光像他的師傅唐行廣一樣,對年輕人傾囊相授,為公司培養了多名人才。這些年輕人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斬獲佳績,與當年的姜志光一樣,一步步邁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這讓姜志光非常受鼓舞。他表示:“我們產業工人是重要的人才資源,每個技術工人都要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下一步,我們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