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元生
碳達峰、碳中和使石油石化行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原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面臨調整。石化企業如何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跨越轉型升級關口,擺脫行業發展的高碳鎖定,增強國家能源本質安全水平,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行業發展進入格局重構期。石油石化行業正處于大變革歷史交匯點,以碳規制為手段的環境規制全球布局,限制“兩高”產能世界力量加快集結。產業競爭增加了更多低耗低排放因素,國際競爭越來越關注對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資源化技術鏈控制,產業鏈隨價值鏈進行新分工,推動全球產業鏈格局重構。碳排放指標日益稀缺,碳成本顯性化,資源要素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新的低碳產業鏈和價值洼地應運而生,石化產業強者恒強、弱者出局的生存法則凸顯。
能源環境進入剛性約束期。2021年,生態環境部已明確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為城市空氣質量考核新指標,未來新建“兩高”項目,將實行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且置換源須在項目投產前關停淘汰。排污權、用水權、用能權市場化進程加快,傳統投資模式、能源利用模式、發展模式都將有重大變化。綜合國外碳關稅約束和國內減碳壓力,碳成本對發展空間擠壓增大,環保績效成為競爭實力重要因素。無論是國際政治博弈還是貿易摩擦,生態環境指標都會成新砝碼,隨著更多國家跟進碳關稅,碳約束形式更加多樣,能源環境約束日益從緊。
石化產品進入低速增長期。“十四五”末,行業利潤指數可能從2019年的190跌至110,石油需求由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逐步臨近峰值(7.3億-7.5億噸)平臺期;天然氣需求約4500億立方米,年均增速約7%。成品油消費進入峰值平臺期,呈現“汽油達峰、柴油下降、煤油增長”特征;化工產品“低端擁擠,高端短缺,特種化學品增長”趨勢延續,大宗化工產品價格將圍繞成本波動,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不匹配短板凸顯。新能源汽車、工業電氣化和天然氣替代提速,成品油消費年均增速降為0.9%。2025年,國內80%石化產品自給率超100%,國外產品大舉進口甚至傾銷,供應過剩常態化致毛利水平下移。
能源革命進入技術制勝期。“雙碳”本質是科技創新競賽,國際能源署發布的零碳路線圖指出,2050年近半數碳減排需靠目前處于示范或原型期的技術實現。未來我國可能面臨技術封鎖、知識產權糾紛、技術門檻抬升、高端產品遭多方擠壓,技術創新的緊迫性不斷加大。
市場競爭進入劇烈震蕩期。隨著油品進出口政策、成品油定價機制放開,外資擴張與民企品牌化進程加速,“團油”“滴滴加油”等平臺對市場沖擊很大,“資本+互聯網”對固有網絡、品牌帶來挑戰。外資聚焦高端市場,國內高端產品面臨存量和增量雙線競爭,全產業鏈競爭愈演愈烈。
以中國石化為例,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擔負著特殊歷史使命,要保持勘探開發進攻態勢,堅持常非并重,陸海并舉,穩油增氣,突出天然氣及LNG一體化、頁巖油氣開發和深水超深水等重點業務。突出風險勘探,推進高效勘探專項行動,尋求油氣勘探重大突破,實現原油穩中有增、天然氣持續上產。圍繞“控制遞減率”和“提高采收率”兩條主線實現已開發油田穩產。高度重視頁巖地下原位油氣轉化、煤炭地下原位氣化“兩場革命”,積極開展水平磁定位鉆井技術、長壽命電加熱工具等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實施先導試驗。圍繞高端裝備、工具、先進軟件等需求,強化智能鉆完井、非常規油氣鉆完井等技術攻關,裝備集成化、自動化、智能化物探、鉆井和測錄井工具、軟件,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井筒工程核心技術體系。
結合能耗、物耗、排放、技術創新、油化比、產業耦合度,以及投資利潤率、勞動生產率、產品結構等指標,完善轉型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建立行業立標、對標、超標信息化平臺。建立“基礎+特種產品+高端”發展動態優化機制,推動三大合成材料提檔升級,提高聚烯烴新產品與專用料比例、高附加值膠種比例,開發更多新型催化劑、功能性化學品等。針對芳烴產業鏈技術和規模現狀,采用自主低能耗芳烴技術,圍繞芳烴線延鏈、補鏈、強鏈,以協同配套煉油、乙烯、芳烴三大產業鏈支撐高質量發展。建立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標準,倒逼行業排名靠后企業關停并轉。
建立能耗、物耗和碳排放監測評估數字化平臺。借助“云大物移智鏈”等技術,集成能耗、物耗、排放、碳足跡、水足跡等數據,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異常管理為重點、對標為中心的數字化系統,實現數據采集、驗證、評估、審核、預警等信息即時采集處理反饋,能流碳流可視化、能效排放最優化、分析預警快捷化、縱向橫向對標化、碳足跡排查顯性化,建成數據實時采集平臺、對標平臺、預警平臺、優化平臺、審核平臺。
把碳管理融入項目全生命周期。建立與行業領先相匹配的設計標準體系,完善項目投用后能效評價機制。把物料優化、能量耦合和循環利用等作為前置條件,滿足低溫熱利用、冷凝水回用、裝置熱聯合等要求。了解不同原油碳足跡,立足全產業鏈減排,調整低價中標路線,更加關注能耗、排放、泄漏等技術指標,與重點設備排名靠前廠家建立戰略采購關系。建立廠、車間、裝置用能和排放核算機制,完善比學趕幫超機制。建立水務、燃煤發電等系統優化模型,研究用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IGCC)等替代老舊煤機方案。
組建綠色潔凈發展技術服務相關機構。組建“石化節能”,整合石科院、大連院、青島安工院等環保技術資源,煉化工程、石油工程、設計機構等設計施工資源,組建集設計、咨詢、施工、固廢處理、節能、檢測、碳管理、廢水治理等于一體的綜合技術服務企業。組建“石化電能”,打造統一購售電平臺,統一購電、分區域售電,增強電力市場上議價能力,促進整體用電成本降低,實現電力業務一體化協同發展。組建“石化碳服”,建立相對獨立開展低碳認證、碳核查、碳診斷、咨詢機構,在搶占市場先機同時助力國家碳管理規范化。完善碳管理體系,明確碳資產管理機構,賦予履約交易策略確定、交易風險承擔、全球運作等職責,推進專業管理、集中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