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春華
10月5日歐佩克+宣布11月后減產200萬桶/日。歐佩克+減產是政治、經濟、安全與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考量后的舉動,對國際石油格局產生復雜深遠影響。
歐佩克+的控產方針從“小微幅勻速增產”轉變為“減產托價盈利”,欲提升與鞏固對石油市場的影響力。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歐佩克+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際油價,實施“大幅減產托價”政策。自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隨著疫情緩解、石油需求復蘇,歐佩克+轉而實施“小幅增產盈利”政策。2022年9月至今,歐佩克+開始實行“小中幅減產保價盈利”政策,將今年10月的月度產量日均下調10萬桶,直至11月開始中量減產,恢復“減產托價”周期。
歐佩克+減產無法緩解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失衡、產業鏈紊亂的局面。國際能源署2022年10月《石油市場報告》指出,歐佩克+減產計劃將引發國際油價上漲、經濟持續惡化、壓制世界石油需求。目前預計世界石油需求將在四季度同比收縮34萬桶/日。歐佩克+石油啟動減產模式將為高油價提供支撐,增大全球能源安全風險。歐佩克減產將迫使石油消費國釋放石油庫存,降低應對能源危機的能力。截至8月底,經合組織工業石油庫存量仍比五年平均水平低2.43億噸,為27360萬桶。
歐佩克+減產也無益于緩解俄歐能源進一步減鉤降鏈、國際石油格局重構的勢頭。9月,俄羅斯石油出口量下降至750萬桶/日,石油出口收入減少至153億美元。距離俄羅斯原油進口禁令生效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歐盟國家尚未將其戰前進口俄羅斯原油的一半以上實現進口多樣化。今年12月,歐盟對原油進口的禁運和對海上服務的禁令將全面生效,分析認為,屆時俄羅斯可能進一步減產、推高油氣價格,以降低能源出口收入減少帶來的影響。
在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交織下,世界石油市場受到巨大沖擊,石油市場碎片化、石油價格極端化、石油流通阻滯化。美西方與俄羅斯爭端撕裂以往較統一的全球油氣市場,導致全球油氣市場分崩與“國際油氣價格雙軌制”。國際油氣價格體系條塊分割成美西方的高價與中印等國的平價。俄歐能源爭端甚至脫鉤導致兩敗俱傷,政治安全障礙使歐洲難引俄能源解近渴,不得不受“歐洲油氣溢價”的煎熬,俄羅斯則“有氣難出”“有油難售”。
面對石油市場條塊分割、“國際石油價格雙軌制”等現實,歐美欲對俄實行石油限價政策,擠壓俄羅斯對歐石油出口市場或利潤。俄羅斯給印度優惠油價屬于供給側主動讓利促銷,而歐盟等消費端希望利用自身石油市場優勢逼迫攻擊方讓利,只會人為切割石油市場,俄方勢必減少或阻斷對限價方的石油出口,從而使石油出口格局重組,俄羅斯出口重心轉向非西方亞太國家,中東等其他歐佩克石油出口國將填補俄羅斯被擠出的歐美市場。
歐佩克+減產為世界經濟復蘇帶來風險。隨著世界努力應對歷史上最嚴重的全球能源危機,顛覆性的市場力量正在成倍增加。歐佩克+大幅削減市場石油供應的計劃,使石油價格上漲預期加劇市場波動,增加能源安全擔憂。隨著通脹壓力和加息造成的損失,油價上漲可能使瀕臨衰退邊緣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預計數個歐洲國家將出現衰退,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風險也在增加,預計明年脆弱國家將面臨債務違約、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
在百年變局下,國際權力重心東升西降,美西方獨霸全球力不從心,歐佩克+的減產便是例證。歐佩克+不屈從于美國的施壓,而執意減產,說明美歐對沙特等歐佩克+國家影響力的下降,減產預示歐佩克+國家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減分,也表明美國在中東霸權的相對衰落,歐佩克國家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與沙特的“石油換武器”合作模式恐難以為繼。世界進入大動蕩大變革的深水區,大國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石油格局演變也許是世界格局變遷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