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徐永國 于 佳

東鄉石化中學的孩子們奔向支教的志愿者。劉彤 供圖
從山之東,到隴之西;從黃河入海口,到黃土丘陵溝壑區——今年4月13日至8月12日,勝利油田教育幫扶志愿服務隊的4名志愿者,來到甘肅省東鄉石化中學,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志愿幫扶工作。
支教的日子雖然短暫,但他們給學校和孩子們帶去了自信和快樂。
東鄉區地質條件復雜,溝壑縱橫,干旱少雨。東鄉石化中學位于東鄉族自治縣達坂鎮沿洮河經濟帶,是在中國石化支持下建設的一所初級中學。從硬件條件看,這所學校與我國東部學校比并不遜色:新建校舍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高標準建設的綜合教學樓、圖書館、塑膠操場和餐飲中心,裝配了標準化的實驗室和音體美、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等功能室。
學校目前有549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和特殊家庭兒童占到大半。有些孩子是孤兒,戶口簿上的戶主就是自己。
看到孩子們瘦弱的身影,敏感卻渴望溫暖的眼神,“心里忽地一揪一揪疼了起來。”勝利油田河口采油廠團委書記陳彥喆說。按照分工,陳彥喆負責志愿幫扶中的團建及手拉手助學等工作。看到孩子們善良淳樸的笑容和渴望知識的眼神,他的內心也增添了動力。
14歲的小揚是名孤兒,跟著舅舅舅媽一起生活。她說話不敢抬頭,聲音小得只能湊近聽。志愿者們經常和她聊天,并多次邀請她給同學們朗讀詩詞。在大家不斷地鼓勵下,小揚最終鼓起勇氣答應了。面對鏡頭,她摘下口罩,冷靜了20秒,眼睛里有了光。回看視頻,她十分驚訝:“原來我這么棒!”
“相比城市的孩子,這里的孩子不太習慣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他們都很淳樸,特別可愛。當我為小揚錄像,看到她帶著高原紅的小臉蛋上漸漸洋溢出的自信與驚喜時,我心里只剩下一個聲音——在這里,為孩子做什么都值得!”來自勝利油田注汽中心的劉彤感慨萬千。
“初來學校,感受到學生單純的同時,我發現他們有很多話想說卻不敢表達。”作為支教人員中唯一的女性,勝利油田心福輔導員王立勤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問題。“有必要建立一個渠道,讓學生敢于傾訴,在保護他們隱私的同時,收集困擾他們情緒的因素,并進行分析。”
于是,志愿者們訂購了帶鎖信箱,在教學樓二樓樓梯角搭建起一個“煩惱回收站”,由志愿者專人管理。
每周五的開箱和每周一志愿者們的回信成了學生們最期待的事情。“煩惱回收站”建立以來收到了380封信,學習、交往類的煩惱是學生傾訴最多的煩惱。
“老師,東鄉外面是什么樣的?”一名學生的問題深深刺痛了王立勤,她決心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帶給這些孩子。在每周的班會上,志愿者們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大山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社團活動,讓孩子們看得入神。
“老師,我能報名小記者社團嗎?”“老師,《洮河詩書》專欄我能參加嗎?”在豐富學生詩詞積累的基礎上,志愿者還開通了《洮河詩書》朗讀錄制專欄,學生馬曉為開欄首次錄制,一經抖音推送,就達到了3萬人次的瀏覽量。“老師,您那天晚上說我聲音好聽可以考傳媒大學,我肯定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兩期錄制后的馬曉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目標,讓志愿者們倍感欣慰。
“我們想告訴他們,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方式不止有金錢,還有努力、誠實、知識、善良。”在王立勤看來,支教的志愿者更像是一位陪伴者,一位走進孩子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減少干擾、幫助他們不斷成長的陪伴者。
“老師,我數學不好,一般只能考二三十分。但是老師我喜歡你,在初中我想要好好學數學,青馬夜校可以一直開著嗎?”“你們的到來,讓我們學校的黨建和教學工作都明顯地進步了一大截,你們能不能多留一段時間?真舍不得你們走。”隨著首批教育幫扶臨近尾聲,志愿者們收到了許多來自學校師生的挽留信息。
志愿服務團隊組長賈濤負責協助東鄉石化中學開展黨建工作。年近50歲的他,經常在辦公室忙到深夜。規范“三會一課”,組織主題黨日活動,在黨員微信群設置黨員學習專欄,宣傳普及黨的歷史、紅色小故事和黨章等有關知識。支教期間學校有4名教師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凸顯。
4個月來,一場場精心準備的課程活動,一篇篇用心撰寫的心得,組長賈濤帶著三位年輕的志愿者,為家長開放日、紅歌比賽、“七一”會演、百米畫卷等活動的順利開展竭盡全力。
“我們用一學期的時間做了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志愿者們對“支農支教”“鄉村振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觸。“一學期的時間不長,但我們把熱情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孩子們,期待可以照亮每一個孩子的童年,為他們搭建一座通往山外的橋。只希望時間可以過得慢一些,讓我們能陪伴并見證孩子們成長。”
愛是教育的本源和歸宿。正如志愿者們所說的,支教前,他們常常思考“到這里能做些什么?”到學校后,通過實踐他們更加明白了支教的意義:教育幫扶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們知道,只有荒蕪的環境,沒有荒蕪的人生,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為自己的家鄉造福。志愿者們表示,愿用自己微弱又堅定的力量,盡力守護孩子們對世界和未來的好奇,教他們要善良正直,讓他們懂得愛與尊重,為他們帶去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