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鄧佩琳,杜 濤,張琳琳,趙秋菊,楊建軍,李 蝶,鄧峰美
(1綿竹市人民醫院,四川德陽 618200;2成都醫學院研究生院,成都 610041)
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中體重過輕、超重肥胖等問題比較突出,存在飲食結構不合理及不良飲食習慣等[1-4]。全科醫學生由于畢業后從事工作的特殊性和艱巨性,對其提出了更高的營養認知要求[5]。健康教育理論的營養知信行(KAP)認為,良好飲食營養行為的形成應該要經歷3個連續過程[6],醫學生更應該具備完善的營養知識、積極態度及良好行為[7-8]。既往研究表明,部分醫學生營養知識理論知識不足,營養態度及行為水平也較低,且對于在校全科醫學生的營養知信行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較少[9-11]。為此,本研究通過對在校全科醫學生進行營養知信行問卷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旨在提高全科醫學生營養知識水平,為全科醫學生教育培養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于2022年6月對成都某醫學院一至五年級全科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整群抽樣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47份,有效問卷423份,有效率為94.63%。
1.2.1 一般情況問卷調查 采用本課題組自行設計的電子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包括年齡、民族、生源地、月消費情況、父母婚姻及職業等。
1.2.2 營養知信行問卷調查 采用課題組自行編制全科醫學生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并結合營養KAP相關文獻資料和大學生飲食營養等具體特點,經由專家審定和預調查,調整問卷條目,形成問卷終稿,通過電子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營養知識10道、營養態度5道、營養行為15道。營養評分計算,營養知識選擇題回答正確記1分,滿分10分;營養態度依據“非常重要、比較重要、無所謂、不重要”不同程度進行評分,依次0~3分,滿分15分;營養行為對三餐和不同食物食用頻率進行評分,對“每天吃、4~6次/周、1~3次/周、0次、從不”依次0~3分,滿分45分。KAP滿分70分,0~42分為低、43~56分為中、57~70分為高。
使用SPSS 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和Logistics回歸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有效問卷423份,其中男生222人(52.48%)、女生201人(47.52%);大一至大五人數分別為48人(11.35%)、83人(19.62%)、79人(18.68%)、61人(14.42%)、152人(35.93%)(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n=423)
醫學生營養知識的總體情況:總正確率=總正確數/(總人數×題數)×100%。本次調查的423名醫學生營養知識總正確率為48.39%。學生營養知識正確率較高的題目分別為“食鹽中加碘是為了預防下列哪種疾病”(88.42%)和“您認為下列哪種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86.52%)。正確率較低的題目是“哪種食物中鋅含量最低”(15.13%)和“哪種食物維生素A含量最豐富”(19.62%),其他營養知識正確率在26.95%~77.07%。男女生之間的正確率分別為48.78%和54.28%,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男女之間還有3個問題的正確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表2)。

表2 全科醫學生營養知曉情況[n(%)]
423名被調查者的營養知識平均分為(5.14±1.83)分,其中男生得分為(4.88±1.91)分、女生為(5.43±1.69)分,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距(P<0.05)。不同年級和月消費水平營養知識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8、P=0.016);而全科醫學生民族和家屬有無醫生與營養知識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40、P=0.121)。全科醫生營養態度平均分為(10.94±3.06)分,其中男生得分為(10.35±3.40)分、女生為(11.59±2.48)分,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距(P<0.05)。不同月消費水平營養知識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0);而全科醫學生不同年級、民族和家屬有無醫生與營養知識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38、P=0.372、P=0.245)。營養行為平均分為(27.90±5.54)分,其中男生得分為(26.54±5.65)分、女生為(29.41±5.02)分,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距(P<0.05)。不同月消費水平營養知識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16);而全科醫學生不同年級、民族和家屬有無醫生與營養知識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16、P=0.466、P=0.170)。營養KAP平均分為(43.98±8.49)分,其中男生得分為(41.77±9.11)分、女生為(46.43±6.98)分,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距(P<0.05)。不同月消費水平營養知識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0),而全科醫學生不同年級、民族和家屬有無醫生與營養知識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73、P=0.720、P=0.099(表3)。

表3 不同人口學特征KAP得分分析
依據對調查對象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結果進行有序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級與營養知識有關;營養行為與性別和民族有關;KAP得分與性別有關,女生KAP得分等級約為男生的3倍(OR=3.088)(表4)。

表4 全科醫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多因素有序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營養知信行調查顯示,KAP總體平均得分為(43.98±8.49)分,僅為百分制分數線的62.83%,整體成績較差,其中營養知識(5.14±1.83)分(正確率僅為48.39%)、營養態度(10.94±3.06)分、營養行為(27.90±5.54)分。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顯示,年級高低、性別、民族與營養知信行得分有關。
總體來看,本研究的結果與前人研究基本一致[12-14],女生對營養知識的知曉程度、營養態度及營養行為均好于男生,這與女生的學習態度及習慣有關,也可能與女生更注重身材管理和健康水平有關[15]。這也表明,男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均未實踐落實,仍未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從營養知識知曉程度的調查結果來看,對于淺顯、科普較為廣泛的營養知識全科醫學生掌握情況較好,但是對較為深入的營養知識了解程度不夠。營養知識得分也可以看出,年級越高得分越高,可能是全科醫學生隨著課程的學習和營養學課程的開設提升了全科醫學生的營養知識水平。在飲食行為上,全科醫學生每天可以食用肉類和蔬菜的比例較高,蛋類和奶類攝入水平相對較低,主要存在早餐不規律,常吃宵夜、外賣、燒烤、煎炸食品等不合理飲食行為。從月消費來看,月消費較高的同學營養知信行得分均處于較高水平,可能是因為每月飲食支出較高的同學更注重飲食的營養搭配和飲食衛生。
綜上所述,在校全科醫學生營養知信行處于較低水平,受到性別、年級、民族等多因素綜合影響。應鼓勵學校和營養學相關專業老師積極開展營養教育,使在校大學生認識到形成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另外,促進健康飲食進食堂,發揮掌勺人在學校營養健康教育中作用,引導全科醫學生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使膳食結構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