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鐸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對于我國而言,鄉村振興戰略一直是全黨關注的重點議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致力于解決“農村、農業、農民”三方問題,關注國計民生,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2017 年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強調,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農業聯合性較高、帶動性較強、綜合實力強、發展穩定性高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挖掘新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型動力源。2021 年4 月29 日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從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繁榮、生態保護、組織建設、城鄉融合、扶持措施、監督檢查等方面進行條款規范,使農業產業化之路有法可依,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由此可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指由農業產業鏈中的基礎農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加工企業構成的農業經營組織聯盟,通過合理分工、規模種植(或養殖)、利益聯結的方式,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效益,實現組織成員的收益最大化,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如圖1 所示。

圖1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組成
從我國宏觀經濟系統模型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我國經濟規模和GDP 基數保持持續增長,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整體經濟增長幅度較大,經濟也逐漸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整體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但是從區域類型來看,農村的發展速度仍然遠落后于城市。
對我國農村而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年輕人進城務工。傳統的農民放棄務農而選擇進城謀生,通過跨區勞動換取更高的報酬,提高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這種轉變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村的經濟和消費水平,但是改善程度較小,“治標不治本”,未從其農村本土產業的發展上做文章。另外,近些年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和整體面貌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和戰略傾斜,這種政策幫扶雖然成效顯著,但因未成功挖掘農村發展的源動力和創新模式,未形成長遠、可行的發展模式,并不是鄉村振興的長久之計[1]。因此,要想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在農業產業上做文章。通過結合農村的區域特色,堅持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創造鄉村文明,不斷從根源改善農村發展局面、形成新風貌。
隨著近些年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成熟,國內經濟也呈現大幅增長的發展態勢,民眾的物質基礎更加夯實,生活水平也逐漸提升。但是在部分地區特別是小城鎮,鄉村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這些地區人力資源成本、占地成本和經營成本較低,加之生態資源豐富和管理條件略微寬松,常常會形成一定范圍的產業聚集區,從而形成規模效應,拉動當地經濟。但工業的發展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
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方式明顯是短視的,過度犧牲生態優勢,以此獲取短期利益,對鄉村振興是弊遠大于利。對于鄉村而言,只有結合當地特色,搭建可長期維持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才能發揮其生態優勢,將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無污染、節能、綠色的新興產業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新模式。
近些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新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話題,在新形勢下,對國內“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程度進行調整和改革。農業發展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議題,因此對農業而言,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不可少。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供給量已基本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甚至存在部分結余。但是現在這種農產品產量基本是建立在化學、激素、農藥等研發和改良上,排除科技與化工藥品的助推效果來看,我國農產品產量依舊不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關注度的提高,加之近些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民眾對農產品的要求逐漸提升,食物和農產品的主要功能從原本的“飽腹”向“健康”“養生”等方面轉變,這就要求農產品要以“綠色”“天然”“生態”為主。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當前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模式過于粗放,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產量亟待提升。
要想在新時期滿足人民對于農產品的新需求,要對當前的產品供給模式進行改革。只有在農村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逐步形成產業化、生態化的綠色合作生產方式,才能不斷增加綠色產品供給,轉變原本的生產模式,在實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同時,促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在農業方面的改革。
農村地區相比城市而言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也有不少劣勢。例如,農村地區的企業發展規模較小,一旦轉型將會使其發展更加不穩定,轉型不成功將會走向衰亡;農村缺乏資金流動和技術積累等問題,研發新型農產品、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難度較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道路、通信、網絡、水利、暖氣等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農村的聚集效應差,組織機構與人員聚集度較低,導致生活不便利。要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才逐漸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各大城市對高素質人才的搶奪戰已經開始。人才的搶奪戰在省會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副中心城市尤為激烈,各大城市紛紛通過發放人才補助、購房補貼或分配廉租房的方式來挽留人才,促進區域的進一步發展。對于農村而言,人才政策和補貼較少,加之生活環境較差,大多數年輕人往往不愿意選擇在農村長期發展。
當前我國對于農村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但由于起步較晚,并未形成標準且成熟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控制體系。對于我國而言,針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行業標準是在21 世紀之后才建立,經過人們對農產品安全意識的提高和近些年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行業標準開始逐漸完善。但是由于各地區差異和執行力度不同,導致各部門的制定標準和執行標準略有差異,對于全國而言,該標準顯露出諸多不一致之處。
目前國家已經逐漸加大對農業產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環保行業的產業扶持力度,但是其政策幫扶仍然不夠全面。從企業籌資角度而言,部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傳統農業行業的資金貸款政策并未在所有銀行開展。林業、牧業、漁業等行業雖然不屬于傳統農業,但也屬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涵,在這些產業的發展方面,政策扶植不夠鮮明。從投資角度而言,缺乏行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導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投資失敗率較高,投資周期較長。從經營角度而言,缺乏設備技術支持,造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投入成本較大、經營效果不佳的狀況。從分配角度而言,由于產業未成規模,因此未能形成合理的分配方式,制約了新一輪的投資勢頭。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公司、企業不同,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政策下,其仍然不具有法人資格。從宏觀層面來看,沒有法人資格將無法進行獨立的經營活動,無法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不容易讓合作方對其產生信心。從微觀層面考慮,沒有法人資格將無法開具獨立的銀行賬戶,經費的支出等將無法通過自身的賬戶進行核算,極大地限制了聯合體的發展。
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難度較大,很大程度上在于鄉村地區的交通、醫療、教育、網絡等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其集聚效應差,組織機構與人員聚集度較低,導致鄉村生活不夠便利,發展緩慢。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物流、電力、通信、醫療、教育等方面縮小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提高鄉村生活的便利性。首先,構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物流公司的對接系統,搭建農村地區物流產業,解決農村快遞運送時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拓寬農業類機械設備“引進來”和農業類產品“走出去”的途徑。其次,對農村地區的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提供更多政策傾斜與扶持,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營造安全、穩定的營商環境。再次,在發展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農村環境生態的保護,可通過結合當地特色,發揮其生態優勢,將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無污染、節能、綠色的新興產業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新模式,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創造優質的生態空間,搭建可長期維持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農村跟城市相比生存環境略差,因此需要制訂相較于城市而言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除了傳統的人才補助、購房補助、廉租房之外,還需結合區域實際,提供交通、取暖、降溫等生活補貼。另外,加大對鄉村高素質人員的科研投入力度,在綠色產品研發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轉型方面,給予技術研發獎勵。完善鄉村人才引進體系,培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經營管理隊伍,是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從國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成功案例來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需要由一個當地的龍頭企業牽頭設立,也可進一步吸納其他企業共同合作[2]。一般采用“1+M+N”的運作模式,其中“1”代表參與其中的當地龍頭企業,“M”代表有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N”代表有多個家庭農場。例如安徽宿州采取的最低模式為“1+1+5”模式。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近些年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我國針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行業標準逐漸建立,但是由于各地區差異和執行力度的不同,行業標準亟待完善。因此,應在全國實行統一的行業準入政策,加強政策導向,促進行業轉型[3]。
一方面,合作一般需要協議來確保各方權益,因此,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需要簽訂合作協議,形成聯盟組織,進一步明確各自的權利及義務,協同調配各家優勢,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將集體利益發揮到最大化。從組織架構來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一般包括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各方各司其職,從而形成內部相互監督、牽制的有效機制。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重視程度,以此確保政策的長期穩定性,確保其能夠一貫執行[4]。
企業發展、產業聚集離不開資金的運作。政府應該加強與金融服務行業的合作,創新政策幫扶的發展,并通過金融服務機構落實。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的龍頭企業、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的籌資、投資、經營、分配等方面分別加大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力度,輔助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另外,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政府應該選派行業專家或者設置人才政策吸納行業精英,提供無償或低價專業技術服務,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供給[5]。
截至2021 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創立了較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各地政府可充分發揮支持和引導作用,在對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適當的評價機制。選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聯合體,對其經營模式、組織建設、利益聯結、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制作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先進案例手冊,為各地聯合體的發展提供優秀的模式參考和經驗分享,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建設[6]。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創新性的聯盟化組織。政府要在政策優化、制度完善等方面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助推聯合體的振興,提高經濟水平,吸引高素質人才,進一步改善農村產業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