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曉
(陜西理工大學,陜西 漢中 723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解決鄉村問題的突破口。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是促進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應營造農民創業創新良好環境,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民隊伍,推動創業就業。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農民創業創新路徑具有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1]。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針對“三農”問題提出的新解決思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5 方面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改善農村、產業、經濟、生態等整體環境,實現農村全面振興,使人們的生活日益美好[2]。
現階段,農民創業路徑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較為成功的農民創業路徑主要具有科技信息化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生產規模適度、區域文化特色顯著等特征。
國內外學者在研究農民創業創新的過程中,普遍從鄉村政策、文化、人才、生態、組織、資金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大量理論依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最新決策,在現有的文獻中對鄉村振興與農民創業耦合協同問題的研究比較有限,針對某個具體地區農民創業的相關研究更是寥寥無幾。
2020 年,陜西省頒布《關于進一步推動返鄉入鄉創業工作的若干意見》,為農民創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政策和大環境的推動下,農民創業的人數總體在增長。由近幾年陜西省農民工監測報告可以發現,2019 年陜西省農民工總量達766.7 萬人,2020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農民工就業面臨困難,陜西省農民工數量下降至752.4 萬人。通過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數據了解到,截至2019 年底,陜西省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達30.77 萬人,占外出務工農民的4%,創辦企業數總計17.29 萬個。截至2020 年底,陜西省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達33.3 萬人,占外出務工農民的4.4%[3]。近5 年陜西省農民工總量及農民工返鄉創業占比如圖1 所示。

圖1 陜西省近5 年農民工總量及農民工返鄉創業占比
通過線上和線下雙結合的形式對陜南地區農民創業行業領域、創業年齡以及受教育水平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創業的年齡普遍在35~45 歲,這個年齡段的創業人數占創業總人數的比重達57%;創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在本科水平以下的超過60%;農民在創業的產業選擇方面分布較廣,涉及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工業、商業等多種行業,選擇農業的占比最多,為33%,第二選擇是工業,占比為24%,第三選擇是商業,占比為19%,服務業的占比較少,為14%,這些行業都屬于創業門檻較低的行業,對創業人員的技術能力要求不高[4]。
陜南地區包括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這些地區的自然資源良好,有極為豐富的水、林草、礦藏等生態資源,大部分地區降水較為充沛,部分區域水資源儲量豐富、類型多樣、水質良好,有適合規模開發的水源地,蠶桑、茶葉、水果、蔬菜等農業特色較為顯著,是陜西省原始的生態功能區。陜南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至今尚未完全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在新政策的指引下,積極探索農民創業創新路徑迫在眉睫[5]。
農民創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不足,而且陜南地區經濟不發達,融資結構單一,大部分農民對陜南地區出臺的創業幫扶政策不了解,貸款沒有可以抵押的物品,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創業啟動資金與經營資金較為困難,所以創業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借款,使得原本有創業意愿的農民不得不因為資金不足而退縮。
農民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對資金的使用缺乏合理規劃,可能會造成資金鏈斷裂等情況,而且資金回籠和資本積累需要一個過程,可能會消耗農民的創業熱情[6]。
陜南地區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條件復雜,被山區環繞,可能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繼而對農民創業選擇最多的農牧業產生直接影響。陜南地區經濟稍欠發達,對生態建設的支撐力度較弱,缺乏專業人員與相關技術,且生態建設與經濟效益目標不統一,在創業創新中難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綠色條件差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陜南地區發展。一是土地條件差,農業水平不高,使得大量農民出門打工,青壯年勞動力缺失,降低了農業發展速度。周圍的縣城、鄉鎮眾多,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退耕還林等行為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口流失,會嚴重滯后當地的經濟發展。二是涉農人員的年齡較大,文化水平有限,在創業過程中無法傳播綠色發展的理念,使得農業發展只能停留在傳統農業層面。三是農村信息化水平低下,對政府出臺創業創新的相關政策需要進行專門的詳細解讀,信息的交流與溝通速度緩慢,造成產品推廣與宣傳無法深入,尤其是大部分農民首次創業,對政策信息不敏感而與創業機會擦肩而過。
陜南地區大部分農民創業者的受教育水平低、技術能力弱以及創新意識不夠,會選擇門檻較低、啟動資金較少的行業,以農業占多數。其創業目的是生存,主要的創業類型是模仿型創業,創業門檻較低且容易復制,可能會出現短期跟風行為,對創業者形成打擊。并且由于農民法律常識不足、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能準確判斷,導致在風險識別與預測方面出現誤判,容易出現侵權和被侵權事件。因此,陜南地區農民創業存在創業水平低、不能持續經營的問題。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對農民創業不夠重視,沒有為創業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創業幫扶不能夠滿足農民創業者的需求。大部分創業者對創業培訓的滿意度較低,認為政府應該開展差異化培訓滿足創業者不同的需求,但事實上這種針對性的培訓很少,有的創業者甚至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這就使得創業能力不強的農民群體創業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陜南地區的風俗習慣、親戚朋友關系可能會造成農民創業過程中無規范組織的情況。如果沒有政府組織引導,幫助創業人員協調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缺乏管理與指導的問題會日益突出。
除此之外,目前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可以為農民創業提供幫助,但陜南地區關于農民創業政策執行過于僵化,面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糾正不及時,從而導致政策不能及時落地,使得農民創業與優惠政策擦肩而過。
一是創新財政支持。創業者應當抓住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5 年過渡期政策,政府可以提供財政扶持資金,落實幫扶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創辦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資合作。二是擴寬融資規模和渠道。政府可以在農民創業集中的區域設立融資平臺,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政府設立的融資平臺可以優先為農民創辦的企業提供擔保,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等機構可以建立完善市場風險分擔機制,支持農民創辦企業快速發展;發揮市場化征信機構優勢,通過大數據手段,整合創業企業及人員的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和金融機構的信用數據,并進行分級分類信用評價,有資金需求且符合條件的創業人員,可享受創業擔保貸款,落實貸款貼息、無還本續貸、展期延期、借新還舊等金融政策。陜南地區的創業企業可以向寧夏昊王米業集團學習,該企業聯合產業相關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優質水稻種植大戶及相關服務機構,由這些聯合體內成員共同出資設立聯合發展基金,互相協作,幫助聯合體內成員解決資金問題。還可以建立“政府+銀行+保險”創新型融資模式,支持金融機構開發服務創業金融產品,積極推廣可行的信貸方式,緩解農民創辦企業的融資難題。
一是優化行政審批。全面搭建農民創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加快開展“一網通辦”的政務服務,建立農民創業創新綠色通道,在行政審批過程中對農民創辦企業及人員提出的問題,無論是否屬于自己的責任,都必須解答,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落實行政審批限時辦結制度。二是強化服務保障。加強農村硬件設施建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例如大同市云州區打造的黃花產業,正是因為改善水利設施,解決了旱災、蟲害等黃花減產的問題,減少了農民的擔憂,才使村民積極種植黃花增收。改善農村宜居宜業的環境,提高農村教學水平與醫療服務水平,為調動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對創業者以及其子女有入學、就醫需求的,由各縣(區)教育、衛健、醫保部門統籌解決。政府可以統一為創業者解決住房困難的問題,為其優先安排公租房,解決其生活上的困擾,讓其安心創業。三是保障創業用地。盤活土地資源,統一組織土地經營權流轉,為農民創辦企業規模化生產經營提供用地保障,支持社區工廠、閑置地、閑置廠房優先租賃給農民創業者,使其進行創業。
一是強化創業培訓。了解農民創辦企業及人員的實際培訓需求,與市(縣)院校及培訓機構形成合作關系。例如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興隆鎮位于山區,交通十分不便利,農民種植的土豆滯銷。面對這種現實情況,當地引入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某研究團隊的彩色馬鈴薯種子,在村里建立生產工廠,形成了彩色馬鈴薯鍋巴產業鏈,并對農民創業者進行創業前和創業后培訓等。陜南地區的其他農民創業企業以及人員可以借鑒彩色馬鈴薯鍋巴產業鏈的發展模式,通過創業前培訓增強創業人員的創業意識,使其對創業的過程、風險、收益等各方面有明確的認知,避免盲目跟風導致創辦的企業不能持續發展。創業后可以與學校以及培訓機構合作,提供農民夜校、網絡培訓等,依據不同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創業培訓,為農民創業者解決技術、產業銷路上的難題。二是培育致富帶頭人。將創辦企業實際效果較好的創業者、當地有能力的創業者和村委干部作為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進行培訓,定期組織開展外出培訓學習,為當地企業帶回可借鑒的創業培訓成果。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應當因地制宜,必須依據陜南地區不同市(區)的自然資源、經濟條件等因素,制定政策并積極落實。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在農民創業優惠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應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文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例如,安徽三瓜公社的電商特色產業模式,把特色與電商融為一體,打開了當地的特色產品市場,吸引了大量農民工和新農人返鄉創業。陜南地區可以依據不同市(縣、區)的自然資源、經濟條件等因素制定政策并積極落實。二是加強組織領導。可以成立農民創業創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領導小組,對無組織規劃的農民創業者,實施干部聯系農民創業創新制度。干部定期到農民創業企業走訪,統籌做好農民創業工作,協調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三是加強信息對接。設立陜南農民創業網,及時發布關于農民創業的政策,為創業人員提供市場信息。還可以將政策編制成冊下發到每個村落,使得農民可以及時獲取創業創新的各種信息,調動農民的創業積極性。四是落實稅費優惠政策。聘用失業人員和脫貧農民的企業,由稅務部門按照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
陜南地區一直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創業者應當抓住政策機遇,在創業過程中與時俱進。通過問卷調查以及相關資料數據對陜南地區農民創業機制進行探討,對于陜南地區農民創業面臨的困境,提出了優化農民創業機制的對策。微觀層面上,應強化創業培訓,培訓一批勵志于全面振興鄉村的創業群體,提升創業人員的創業能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宏觀層面上,應通過拓寬資金來源、改善創業環境、加強政策引導,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大環境,調動農民創業積極性,對陜南地區的產業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