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爽
(大連財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數字貿易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1]。美國貿易委員會提出數字貿易是指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訂購、生產以及服務的商貿活動[2],這是一種狹義的概念,并未將實體貨物考慮在內。此后,大多數有關數字貿易的概念從廣義角度界定。
藍慶新和竇凱(2019)[3]在進行相關研究分析后,將數字貿易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實體貨物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行貿易,另一部分是數字產品、信息以及服務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換。
沈玉良等(2018)[4]認為,數字技術在貿易中不僅存在于信息傳輸中,在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中也有體現。
李軒和李珮萍(2020)[5]認為,數字貿易是依托數字技術,以互聯網為交易平臺,進而使商家和消費者的利益得到滿足,同時商品實現了其自身的價值。
文章借鑒馬述忠和潘鋼健(2020)[6]對數字貿易的定義進行研究,即數字貿易是依托數字化平臺,運用數字技術,將具有實體性質的貨物、數字產品以及相關服務、信息等進行交換,是傳統的貿易活動的拓展和延伸。
2017—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由27.2 萬億元提高到39.2 萬億元,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增長幅度大,其占GDP 比重由2017 年的32.9%提高到2020 年的38.6%,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2017—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占GDP 比重
作為數字貿易的有機組成部分[7],跨境電子商務在推動數字貿易發展中起重要作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傳統的線下貿易受到阻礙,許多外貿企業紛紛數字化轉型,開展跨境電商。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宅經濟”,進而推動了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2021 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額較2020 年增長了17%,出口較2020 年增長了28.6%,具體見圖1。

圖1 2020—2021 年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額
如表2 所示,2017—2021 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由2 013.9 億美元增至3 041.7 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由755.3 億美元增至843.5 億美元,進口額由1 258.6 億美元增至2 198.2 億美元。農產品進口貿易一直大于出口貿易,截至2021 年,貿易逆差已達到1 354.7 億美元,說明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較大問題。

表2 2017—2021 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率
如表3 所示,2017—2021 年我國出口最多的是水產品,其次是蔬菜。各類產品之間差距較大,且主要出口產品都價值較低,具有較高的可替代性,因此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存在問題。

表3 2017—2021 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出口金額 單位:億美元
與其他產品相比,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對物流時效性要求較高,而且對存儲和運輸途中的冷藏設備標準和要求更高。
從存儲角度來說,我國冷庫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合理,有些冷庫距離農產品產地以及市場距離較遠。受技術原因限制,我國冷藏設備功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運輸方面看,我國冷鏈物流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欠缺,難以實時監控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質量狀態,運輸過程中的中轉站少,對于運輸途中出現的問題無法靈活調整。
在基礎設施方面,境外的相關設施有待完善,例如海外倉分布過于集中,主要在發達國家,難以滿足我國多元化農產品貿易市場的發展需求[8]。
從跨境電商人才角度而言,農產品數字貿易主要依托跨境電子商務進行,然而現階段我國在農產品跨境電商運營方面缺乏專業的人才。與傳統的外貿活動相比,跨境電商對從業人員的業務操作能力、外語水平、國際營銷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在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時,多為理論教學,對于跨境電商運營實操不重視,難以滿足企業要求。從農產品跨境物流角度而言,專門從事冷鏈物流的人才少,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產品跨境物流的發展[9]。
質量和安全是保障產品流通的基礎。一種產品若無法保證其質量和安全,必然不會在市場上持續發展。我國地大物博,農產品種植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聚集。經營主體多為中小企業或者農戶,缺乏對國際貿易相關政策、各國法律法規、農產品出口標準和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了解,因此無法保障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無法出具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證書。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標準與相關制度較其他發達國家較為滯后,限制了我國農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發展[1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外貿的線下驗貨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在線上交易時,消費者更多根據企業實力以及品牌口碑角度選擇產品,因此品牌效應對消費者行為有較大影響。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品牌化程度低,同質化產品多,缺乏有影響力和良好口碑的農產品品牌,難以使消費者持續消費,弱化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政府應加強農產品跨境物流設施建設,加大冷鏈物流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農產品倉儲技術,加強農產品跨境物流信息化建設,實現農產品倉儲和運輸的全程可追蹤,以便于消費者和出口商可以實時查詢物流進度,及時解決跨境運輸中存在的問題。相關物流企業應從自身出發,創新技術,提升物流效率,積極主動地與農產品出口企業合作,及時了解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物流需求,合理規劃物流方案,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溝通,提高農產品通關效率[11]。
農產品出口企業、跨境物流企業應重視農產品數字貿易人才和冷鏈物流人才的培養,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定期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并建立獎懲制度,保障培訓效果。可以建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重視學生實踐培養,提升相關操作能力。高校應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分配相關專業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以成果為導向,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物流規劃能力和平臺運營能力,培養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
農產品生產商應了解農產品出口的相關政策,并積極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嚴格按照農產品出口的質量標準進行生產加工。
政府應采用有效手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管,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使其有能力應對相關貿易壁壘。應積極參考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和農業發展特點,制定出合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企業和政府應積極推進農產品數字貿易品牌化建設,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化發展。應明確自身產品的定位,找到產品的賣點,建立獨特的品牌價值。
明確目標市場的客戶需求,創建符合目標市場消費偏好的品牌文化,不斷提升品牌價值,增強客戶黏性。要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消費全流程體驗,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外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長久地保持品牌形象。
大多數農產品易腐爛變質,有較高的時效性要求,因此應提高其通關效率,建立專門為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處理相關業務的單一窗口。
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大多數附加值較低,因此應出臺相關稅費減免政策,幫助企業緩解出口成本上的壓力。積極創建單一窗口各國互通模式,進一步促進數字貿易的便利化發展。
數字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加大,數字貿易為農產品出口貿易帶來新的契機。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物流體系不健全、缺乏專業人才、質量安全缺乏保障和品牌化程度低的問題。為了促進數字貿易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我國應提升農產品跨境物流水平,注重農產品數字貿易人才培養,在農產品質量、農產品品牌化建設以及數字貿易便利化方面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