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鷹
在國家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策略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紛紛把目光投向短視頻行業,短視頻的碎片化、社交性等傳播優勢為我國傳統媒體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國媒體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蝴蝶效應。短視頻作為一種短時間傳播信息的新方式,在新聞傳播行業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全新的傳播模式和觀感體驗也增強了和人們之間的黏性。
目前,媒體行業尚未明確界定短視頻的播放時長,現在網絡上流傳的短視頻大多是在4至5分鐘,一般是選用PC端、移動端為傳播平臺,傳播內容涉獵廣泛、覆蓋面廣。隨著國家對網絡文化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監管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在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這為新聞傳播向著網絡化、多元化的方向延伸發展提供了“溫床”。在這種新聞傳播環境下,內容為王仍然是傳統媒體“擁抱”互聯網尋找新發展的主要策略,短視頻傳播完全符合這一要求,并已在抖音短視頻、快手短視頻等平臺取得成功,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
如今,互聯網技術走進千家萬戶,這也降低了進行短視頻新聞制作的門檻,只需借助移動端和互聯網就能夠完成短視頻新聞的制作和傳播,為新聞傳播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和渠道。同時,媒體記者和編輯的重重把關審核使得短視頻新聞的專業性特點更加突出。當下,我國短視頻新聞傳播的內容主體明顯具有多元化的傾向,大多數是以各行各業的重大事件為主、以社會大眾提供的相關內容為輔,簡單來說就是記者集中收集網絡上流傳的相關視頻資料,由既有團隊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重新編輯,再通過網絡平臺上的渠道進行傳播。通過這種方式,新聞事件的客觀性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證。
短視頻新聞是一種對熱點新聞的及時性、碎片化的報道形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傳播形式與語態。即時性是進行短視頻新聞傳播的最大優勢,第一時間報道、資料龐大能夠最大程度滿足互聯網時代讀者對新聞事件的接收需求。從短視頻傳播的新聞語態來看,個性化在其傳播過程中影響巨大,能夠以受眾接受度更高的報道語態進行新聞傳播。
在短視頻的傳播中,當下的新時代年輕人已經成為其中的主力軍和中流砥柱。與短視頻受眾群體的年齡結構相比,傳統媒體的讀者群體中老齡化人群占比很大。其原因在于,年輕人是隨著網絡技術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身上帶有互聯網時代的烙印,更加追求新聞傳播的碎片化和網絡化。
從目前來看,借助短視頻傳播新聞信息已經成為媒體行業實時報道的主流方式。當然,短視頻傳播出現時間較短,傳播體系并不健全,在傳播內容、傳播平臺和具體應用等方面仍有著許多難以忽視的痛點。
網絡上流傳的新聞短視頻大多是直接從傳統媒體中截取的視頻片段,并未實現對原有素材的二次加工,因此這類視頻并不能稱之為短視頻新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傳統媒體記者沒有意識到短視頻新聞的獨家性,完全忽略了新聞受眾對短視頻新聞的真正需求。因此,短視頻新聞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滿足短視頻受眾的需求為判斷其是否成功的標準,從而制作、傳播出與眾不同而又極具特色的優質新聞內容。
借助短視頻傳播新聞信息的目的是想在社會大眾間起到“微言大義”的新聞效果。短視頻的播放時間一般都比較短,所以,內容的選擇對短視頻來說十分重要。而且,短視頻中內容的無序播放會放大“碎片化”的作用,使其從形式蔓延到播放內容,讓整個視頻看起來雜亂無章。比如,許多媒體客戶端所上架的各類短視頻新聞大多數是以時間為播放脈絡,社會大眾不能以主題形式接收跟新聞事件相關的所有信息,事件內容的分裂式傳播中斷了讀者邏輯層面對事件的接收和理解,分散了讀者對事件本身的關注。目前,有的媒體雖然已經運用短視頻進行了一些專題報道,但其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依然有待加強,可以通過觀看數據分析社會大眾實際需求,從而制作出更受歡迎的短視頻新聞。
從目前來看,短視頻新聞的傳播渠道和分發模式仍需進一步改進完善,一方面,由于大多數媒體對官方賬號的維護力度不強,無法與受眾形成黏性。另一方面,由于媒體沒有實現對平臺網站的精準定位,使得其發布的內容與平臺網站用戶的實際需求不一致,導致用戶的互動性差。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新聞短視頻的制作動因單一,相關機制并不成熟。因此,新聞媒體要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思維,積極實現由制作者向運營者的轉變,加大對平臺網站的特性研究,及時調整短視頻新聞的內容設定。
短視頻新聞選用的素材大多來自原創作者的“隨手拍”以及固有的監控錄像,所以,在新聞播出時畫面中的每一個內容都會被呈現其中。對此,短視頻新聞的制作會對涉及社會大眾隱私的部分用馬賽克涂鴉等方式加以遮擋,但由于視頻自身具有的動態特點,還是不能完全保證隱私安全。同時,國家對短視頻新聞的監督管理主要關注于網絡平臺的合規性以及傳播內容的合法性,對其中涉及大眾隱私的部分目前尚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而網絡平臺用戶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也加劇了隱私暴露的風險。國家以及各個媒體要深刻認識短視頻新聞所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國家要進一步完善短視頻傳播中隱私安全的法律法規,媒體要通過多種手段提高團隊社會道德意識,主動增強對網絡平臺的認識以及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
在融媒體傳播背景下,過去由圖片、視頻和文字等呈現出的新聞現場感已不能滿足當下社會大眾的需要。隨著媒體傳播形式的多樣化,社會大眾對新聞感知方式的延伸廣度更大,“親臨”新聞現場的訴求也更加強烈。短視頻新聞的誕生為社會大眾帶來了全新的“現場”體驗,不論是敘事角度還是對傳播模式,社會大眾通過觀看視頻能夠感受到更加深入的“沉浸感”。在短視頻新聞中傳統媒體還運用了AR、無人機等新興技術,進一步豐富了短視頻制作、傳播的呈現方式,讓受眾更能感受到新聞的現場感。特別是隨著AI等技術的升級發展,受眾對新聞的“沉浸感”體驗會更加深入。
現在的短視頻新聞明顯呈現出精細化發展的趨勢,根據網絡平臺、新聞場景、傳播素材、傳播目的,制作不同時長的新聞視頻。同時,新聞短視頻對制作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制作者在整個傳播短視頻生產制作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短視頻制作者拍攝的第一手資料數量龐大,可用信息多且傳播價值高,能夠提供新聞發生前后的經過,即時性強,保證了短視頻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以及客觀性。對此,傳統媒體要深刻認識短視頻社交化特點,在視頻制作者身上發現傳播價值,通過共享、留言、轉發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圈,從而搭建起成熟的短視頻新聞傳播體系和渠道。
新時代的到來催化了媒介技術的升級換代,這對傳統媒體固有的傳播方式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同時,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性也為很多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這些都弱化了傳統媒體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公信力。短視頻新聞的出現以及高速發展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法,短視頻的“隨手拍”取材方式能夠及時提供新聞傳播的第一手資料,其客觀性更能幫助受眾了解事件的真相,增強傳統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話語權。短視頻新聞現在越來越注重現實與人文情懷并重,直接縮短了傳統媒體和讀者之間的互動距離。從中能夠看出,短視頻新聞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傳統媒體與讀者受眾的關系產生持續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重新建立兩者間的信任度。當然,對短視頻的應用也要注意其傳播過程中潛在的負面影響,在進行短視頻新聞傳播時,很多傳播內容上的細節會被過度放大解讀,甚至產生不良的輿論影響。因此,在運用短視頻傳播新聞時還要注重其與長視頻的優勢互補,通過深度報道進一步完善傳播體系,確保新聞傳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