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江
河北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圍繞保障糧食安全要求,按照“政府主導、供銷合作社牽頭、行政推動、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大力推進節水農業全托管、高標準農田建設、組建河北種業集團等重點工作,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有效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怎么種好”難題,切實發揮為農服務“國家隊”作用。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河北省供銷合作社堅決扛起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政治責任,以淺埋滴灌節水農業為突破口,開展農業全產業鏈服務,推動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和供銷合作社發展“四方共贏”良好局面。
1、新思路。按照“政府主導、供銷合作社牽頭、行政推動、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大力推進節水農業全托管、高標準農田建設、組建河北種業集團等重點工作,運用良法、培育良田、抓住良種,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有效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怎么種好”難題,切實發揮為農服務“國家隊”作用。
2.新模式。大力推進黨建引領、“村社共建”模式,開展以淺埋滴灌節水農業為重點的生產托管服務,通過“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工資收入”增加農民收益,按照每畝30元標準給村“兩委”支付組織協調費和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3.新品種。以新品種擴大增量,首選種植的馬蘭一號小麥,具有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抗倒、抗病、分蘗適中、畝成穗多、千粒重高等特點,在土壤肥沃的地塊畝產超800公斤,比其他品種有顯著優勢,是今后推廣的重點。今年,種植馬蘭一號原種1.5萬畝,可滿足60萬畝土地種子需要。
4.新技術。以新技術穩產增產,建立“專家顧問組+科研院所”聯合指導技術服務平臺。依托省農業科學院和河北農業大學建立南北兩片技術服務體系,實現“點對點”技術聯絡。在小麥播種前通過深翻或旋耕整地,滅除田間雜草,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加速秸稈的分解,增加土壤通氣量,減少病蟲害。大力推廣小麥、玉米兩季淺埋滴灌節水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省水1/3、省肥1/3、省電40%、省工80%、增地5%、增產10%以上“六大效果”。
5.新裝備。以新裝備提高效率,配齊大型機械,整合全省克拉斯等大型農機,統一由南向北依次規模作業,降低作業成本和減少機損。
6.新農人。以新農人提升水平,通過系統組織授課輔導、現場指導農事作業,大力培養新農人,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工作實效。經過系統培訓,省供銷合作社抽調101名機關干部、市社抽調110名干部職工、縣社抽調800名工作人員,1000余名干部職工投入到麥收一線,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夏收夏種工作隊伍。
1.構建一個體系。建立了省農業農村廳指導、科研院所技術支撐、省供銷合作社主辦,按照“省農服公司+各級供銷合作社+村‘兩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實施模式,在全省開展節水農業全產業鏈托管服務。
2.實施兩種合作。重點推進黨建引領、“村社共建”和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戶)合作兩種合作模式。其中“村社共建”模式是省農服公司與縣級社合作經營,與村委會(鄉鎮)簽訂協議,由村委會負責整合農戶土地組建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紅”模式,開展以淺埋滴灌節水農業為重點的生產托管服務;農民合作社合作模式就是根據市、縣兩級社的推薦,省農服公司篩選出信譽好、組織能力強、合作意愿強、種植規模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成立農服分公司,共同推進節水農業和生產托管。
3.搭建三個平臺。一是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建立了“專家顧問組+科研院所”聯合指導的技術服務平臺,省供銷合作社邀請全省小麥、玉米頂級專家成立了專家顧問組,定期研討技術方案、系統組織授課輔導、現場指導農事作業。二是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建成“慧種田”智慧平臺,集信息實時采集、氣象預警、技術指導、財務審批、人員管理于一體,科學制定農事計劃,全面掌控農事進展,實現精細化經營管理。三是搭建農機服務平臺。依托省社農機服務聯盟,整合全省農機服務資源,統籌調度農機使用時間,建立2個農機應急服務隊和3個農機設備調集中心,全面保障農機使用需求。
4.提升四個效益。推進節水農業全產業鏈托管服務可以帶動農民、村集體、農業服務組織、企業多方受益,實現四種效益的統一。一是提升政治效益,通過推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有效落實了減少地下水開采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政治任務;二是提升生態效益,與傳統的大水漫灌相比,淺埋滴灌通過“水肥一體化”,提升了水資源利用率,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達到了節水省肥的效果;三是提升社會效益,有效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農民通過“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勞務收入”實現了增收致富,給村“兩委”支付組織協調費和管理費,帶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四是提升經濟效益,通過集中采購、規范種植等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產量,小麥、玉米兩季增收300元以上。
5.落實五個統一。一是統一資金管理。實現資金統籌運作、收支集中控制、融資統一籌劃、內部結算封閉運行,降低資金風險。二是統一技術標準。組建一流的技術專家團隊,統一技術培訓、指導和攻關,統一建設、施工和驗收標準,統一指標、費用和成本控制。三是統一物資采購。省公司將全省系統的滴灌、農機、化肥、農藥、種子等物料進行集中采購,采取統一招標方式,最大程度降低采購成本,購置滴灌帶30萬畝,節約成本900萬元。四是統一提供保險。統一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和開發商業保險,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于一體的農業保險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風險。五是統一銷售品牌。加強與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等戰略合作,實行小麥玉米訂單種植,加快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培育競爭優勢。
1.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黨建引領、“村社共建”,不同于工商企業單純追逐土地產出利潤,能夠確保集中起來的土地全部用于種植大田作物。“村社共建”確立穩定的生產托管關系,供銷合作社能夠長期投資開展基本農田建設,可提高地力2個等級以上,增加耕地面積5%,每季糧食增產10%以上。6月13日,在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實打實收測產,平均畝產為778.88公斤,創造了河北省千畝以上規模小麥畝產紀錄。
2.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由供銷合作社聯合村“兩委”,把一家一戶分散土地重新集中起來,實施規模經營,促進了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一是省水,兩季可節水60立方米/畝以上;二是省肥,比傳統施肥方式每畝可節約化肥1/3;三是省電,每畝地省電約40%。四是省工,淺埋滴灌比畦灌每畝節省人工80%左右;五是增地,由于滴灌取消壟溝,多出耕種5%以上;六是增產,小麥、玉米每畝分別增產10%以上。
3.增加了小農戶收入。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收入遇到了增長瓶頸,供銷合作社統一開展生產托管服務,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農民增加務工時間,可大幅度增加收入,農民可得到每畝地不低于800元的保底收益和一定比例二次分紅。同時,供銷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村流通,建立電商平臺120家,發展村級電商服務站1700多個,建立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46087個,推進河北農產品網絡化、標準化、品牌化銷售。2021年,全省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總額1991.5億元,同比增長18.7%。
4.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社共建”既解決了農民不愿意種地,種地不合算問題,又找到了農區發展集體經濟的途徑。據統計,村集體每年每畝增加150元至200元的收益。按照每個村1000畝地計算,村集體每年可獲得15萬元以上的收益。
5.提升了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村社共建”,重新建立起供銷合作社、村集體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村黨支部聯系服務群眾有了新平臺,開展群眾工作有了新路徑,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全省系統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6182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007家,入社農戶數107.2萬戶,成為聯農帶農富農強農的重要力量。
供銷合作社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備、生產托管規模還不夠大、科技的支撐作用還不夠強,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的作用和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下一步,河北省社將重點推進節水農業全產業鏈托管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組建河北種業集團三項工作。具體來說,一是推進節水農業服務規模與效益雙提升。探索深埋滲灌、淋灌等多種形式的高效節水方式,分區分類分重點開展節水農業全產業鏈托管服務。同時,堅持用“新思路、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的標準強化日常管理,做到向科技要效益、向節本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二是穩步推進高標農田建設。結合省規劃實施的“五大示范工程”,努力打造出具有供銷特色的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典型示范區、整縣示范區“三大示范區”,實現基本農田提檔升級,促進生產托管全面展開、糧食生產提質增效、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確保建成一批高產穩產、田塊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通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打造出全國高標準農田“河北樣板”。三是做優做強河北種業集團。河北種業集團將根據全省農情特點和種業優勢,重點推廣玉米、小麥、谷子、馬鈴薯等品種,繼續發揮供銷合作社全產業鏈托管服務優勢,積極與國內外種業公司、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全國最大的繁種基地,把“生產種植”和“管護服務”與“育繁推”鏈接起來,形成循環的整體全程服務,努力打造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