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供銷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就牢牢把握“為農、務農、姓農”根本方向,圍繞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這一目標,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做到六個“始終堅持”,走出一條新時代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發展之路。
供銷合作社是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引導中國人民發展合作組織、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的偉大歷程。
1922年7月,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集資百元(舊幣)創辦了工人消費合作社,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辦的全國第一個工人消費合作社,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經濟事業組織。她的創辦和發展,對于改善工人的經濟生活、團結工人堅持斗爭、訓練工人管理經濟的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事業創造了最初的經驗。1933年12月,黨在江西省瑞金縣召開了中央消費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消費合作總社,為平抑物價、鞏固革命政權、粉碎敵人經濟封鎖、支援革命戰爭發揮了重大作用。1936年,黨在陜西省延安市創建的南區合作社服務范圍涵蓋運鹽、供銷、生產、信用等,是包含供銷性質的綜合性合作社,因服務便利而深受群眾歡迎。供銷合作社作為一類專門的經濟組織正式出現在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1月,華北合作委員會召開華北供銷合作會議,成立華北供銷合作總社。1950年7月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屆代表會議召開,成立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統一領導全國的供銷、消費、手工業等合作社。1954年7月在中華全國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志著我國供銷合作社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統一系統的集體經濟組織。
為服從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大局,供銷合作社進行了多次所有制轉變。20世紀90年代開始,供銷合作社進行市場化艱難轉型。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恢復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積極探索向綜合性服務組織發展的新路子。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場化機制倒逼下,供銷合作社逐步構建起以企業為引領、以連鎖經營為主要業態的遍布城鄉的經營網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支持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明確了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目標方向、重點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對供銷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代供銷合作事業擘畫了發展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山東等四個省試點探索,到全面展開綜合改革,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涅槃重生,基層組織進一步夯實,為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在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等諸多方面體現出強大優勢。
供銷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就牢牢把握“為農、務農、姓農”根本方向,圍繞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這一目標,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做到六個“始終堅持”,走出一條新時代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發展之路。
一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領導供銷合作事業發展的核心。供銷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就帶有紅色基因,沒有中國共產黨,就絕不可能有中國供銷合作事業的長遠發展。
二是始終堅持服務“三農”工作大局。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期,供銷合作社廣泛組織廣大小農和手工業生產者,為國家工業體系的快速建立提供充實的物質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率先探索以土地托管為代表的規模化服務,以順應農業適度規模發展趨勢,同時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供銷合作社在農資和農產品應急儲備調運、保供穩價、緩解農產品滯銷方面的國家隊、主力軍作用凸顯。在不同時期,供銷合作社始終如一服務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大局,成為我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始終堅持為農服務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時,針對農村服務流通體系落后的問題,在縣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搞好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真正辦成農民集體所有的合作商業,成為農村經濟的綜合服務中心。近年來,供銷合作社創新服務,用改革和實干證明了供銷合作社在新時代仍是農民的“貼心人”、鄉村振興的“護航人”,為農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供銷合作社應始終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加強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有力深化綜合改革,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壯大。
四是始終堅持密切聯系農民群眾。供銷合作社從成立之日起就擔負鞏固工農聯盟的重任。1948年劉少奇同志指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機關和合作社需要經過一種商業關系,把千千萬萬分散獨立的小生產者聯系起來。供銷合作社正能夠發揮這樣的聯系作用。新時代背景下供銷合作社通過市場化手段將國家惠農政策傳遞到農民手中,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更好服務于政府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失靈,體現了供銷合作社獨特的政治功能。
五是始終堅持圍繞辦成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的目標而努力。“三農”問題往往是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問題,這需要綜合性的服務組織來參與解決。1950年成立的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明確供銷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可兼辦信用、運輸等業務,可見綜合性是供銷合作社的天然屬性,也是其區別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最顯著特征。供銷合作社的綜合性還體現為兼具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治理等多功能于一體,使其能以多種方式參與到鄉村振興進程中,從而發揮出更大作用。
六是始終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無論是于樹德早期合作社思想理論,還是毛澤東同志的《論合作社》《組織起來》等理論篇章,抑或是劉少奇同志的《論合作社經濟》專門著作,都揭示了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改革創新,只有響應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山東省委、省政府突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省供銷合作社不失時機地提出合作經濟穩妥發展、流通經濟跨越發展、信用經濟安全發展、組織建設加快發展、社有企業健康發展“五大發展”目標,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力爭作出更大貢獻。
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她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建國初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輝煌時代,到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起落沉浮,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新煥發生機,到新時代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在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方面,供銷合作社變的是體制模式、業態格局、服務方式,不變的是為農服務的初心和使命、扎根基層的責任和情懷。特別是面對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供銷合作社始終不渝遵循“為農、務農、姓農”的立身要義,為農服務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黨旗飄揚的陣地越筑越牢,黨和農民群眾的血脈聯系越來越緊密。
供銷合作社得天獨厚的優勢,決定了她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經濟組織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先進的經濟組織能夠激發發展活力。作為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無論是以往的單一流通服務、傳統業態經營,還是如今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和全方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無論是以往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還是如今如火如荼的“新網工程”、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供銷合作社始終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強化自身優勢,為農服務的“供銷之花”植根廣袤的農村沃土,吐露真情,盡綻芳華。
供銷合作社的優良傳統,決定了她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供銷合作社從無到有、從沉淪低迷到發展壯大,再到今天成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其所具有和秉持的優良傳統是供銷合作社屹立不倒的精神密碼、精神之魂。“艱苦奮斗、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發軔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巖供銷合作社的“扁擔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供銷合作社人奮勇拼搏;起源于北京市原房山縣周口店的“背簍精神”,給予一代又一代供銷合作社人孜孜不倦、銳意進取的精神給養。這些供銷合作社精神文化的符號和標志,不僅是供銷合作社人的光榮傳統,更彰顯著共產黨人堅守初心、至誠為民的時代精神。也正是這些“硬核”精神,讓供銷合作社成為黨和政府在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靠得著、信得過的為農服務的重要力量。
當前,新形勢、新任務對供銷合作社加快實現改革發展目標提出了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三農”工作重心已經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加快形成,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正在深入推進。這些既對供銷合作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給供銷合作社帶來了難得發展機遇。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供銷合作社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學習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對供銷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發展大勢,著力強化機遇意識、危機意識、改革意識,突出流通主責主業,全力抓好工作落實,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努力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書寫鄉村振興美麗畫卷作出新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