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芬
探索數字供銷建設,利用數字化手段搭建供銷合作社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利于整合供銷合作社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有的農資農技、冷鏈物流、農產品直供配送等經營服務資源,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三鏈耦合”,為用戶提供更廣泛觸達聯結、實惠便利的數字化服務,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發揮數據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的作用,推動產業數字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成為全國各地區各部門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全面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發展數字供銷是聯結服務農民的重要手段。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目前我國小農戶的數量高達2億多,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戶的98%,可以看到,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仍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了農業生產的活力,使農村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但小農戶經營規模小散亂、生產專業水平低、擴大再生產能力差、信息獲取渠道窄等先天缺陷,與社會化的大市場矛盾日益加劇,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
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網民規模逐步增長,農村網民和老年網民加速融入網絡。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農村網民規模2.8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6%;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能獨立完成出示健康碼、購買生活用品的老年網民比例已達69.7%、52.1%,大量傳統用戶已加速遷移到互聯網,發展數字供銷具備一定用戶基礎。
供銷合作社作為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組織小農戶開展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二)發展數字供銷是融合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載體。我國的“大國小農”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全國各地都像西方國家那樣搞大規模農業、大機械作業。當前,我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受限于地域、產業和規模,面向小農戶提供的服務內容相對單一、供給不足、成本較高,難以滿足小農戶生產經營需求。
探索數字供銷建設,利用數字化手段搭建供銷合作社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利于整合供銷合作社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有的農資農技、冷鏈物流、農產品直供配送等經營服務資源,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三鏈耦合”,為用戶提供更廣泛觸達聯結、實惠便利的數字化服務,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從長遠看,數字供銷建設既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載體和重大創新,也是穩住農業基本盤、加速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
(三)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發展數字供銷的條件和基礎。2020年1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東省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為農服務生力軍行動計劃》,加快構建面向小農戶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即通過實施聯農擴面行動,進一步把農民更廣泛、更密切地聯結組織起來;通過實施服務提質行動,進一步拓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通過建設廣東數字供銷,進一步推動供銷合作社組織管理體系運行增效。截至2021年底,全省系統實現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近2000萬畝次、農產品購銷額超1500億元,組織對接農戶超過360萬戶。
加快推進廣東數字供銷建設,是實現小農戶適度規模效應和農業降本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建設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五級供銷合作社上下聯動,精準采集分析社員、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服務對象基礎信息及交易數據,為實現小農戶需求與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對接提供數據支撐;另一方面,通過整合專業化農資農技服務網絡、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網絡、廣東供銷絲苗米全產業鏈服務網絡、農村合作金融服務網絡等,實現全省農業產業鏈數據公開共享,為廣大農戶帶來更經濟便利的公共型全程化服務。
2021年,廣東數字供銷項目通過省政務數據管理局立項。建設廣東數字供銷云平臺,主要是圍繞貫徹落實《廣東省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為農服務生力軍行動計劃》,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提升經營服務網絡,依托數字政府推進數字供銷云平臺建設,加快打造涵蓋省市縣鎮村五級數字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建立供銷合作社聯農組織核心數據資源庫,綜合運用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數據,實現小農戶需求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精準對接。培育一批數字供銷示范龍頭企業,融合實施農業物聯網、智慧冷鏈物流、農產品直供配送平臺、農村合作金融等項目。
重點構建“一個平臺、雙線運行、三方服務、四個支撐”生態圈結構,更好地服務廣大農民。其中,一個平臺是指建設以“生產、供銷、信用”為核心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數字平臺;雙線運行是指構建行業指導體系下的五級供銷合作社組織管理體系線和構建社有企業支撐的公共型、綠色公益、成本效率優先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線;三方服務是指數字平臺主要服務中小農戶、基層供銷服務組織、消費端需求農產品的企業與商戶等三方終端用戶;四個支撐是指基于數字供銷云服務形成以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供應鏈服務、農產品標準化服務,以及農業數字化賦能服務為核心的四大支撐體系。
今年以來,主要圍繞“六個一”建設思路,全面啟動建設廣東數字供銷。
(一)“一網聯農”實現小農戶組織化聯結。發揮供銷合作社聯結帶動小農戶的組織優勢和互聯網方便觸達的技術優勢,建設供銷合作社聯農組織數字社員系統。實行“入網即入社”,對錄入聯農組織管理系統的小農戶,根據其所在地域、生產農產品種類、生產規模等信息進行數據化畫像,自動匹配合作組織信息,集約化、規模化提供生產、流通、銷售等服務,將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實現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二)“一站服務”集聚各類為農服務資源。構建廣東數字供銷線上服務平臺,作為集聚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應用的統一平臺,整合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集成社會化服務和公共服務高頻應用,實現小農戶一站登錄即可享受所需農業社會化服務。
(三)“一鍵直達”讓農業社會化服務更高效。建設農資農技、冷鏈物流、農產品銷售、農村金融等服務的數字化應用,推動核心業務和任務流程再造,推動線上線下服務渠道深度融合,以農戶需求為導向,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流程標準和服務響應。
(四)“一碼溯源”讓農產品更安全。構建農產品生產投入品溯源與數據采集機制,對農產品統一賦碼,推進農產品可溯化,整合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過程中的信息,建設跨單位、跨層級、跨區域的線上碼服務平臺,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
(五)“一庫智管”讓數字資源賦能小農戶生產經營。建設數字供銷大數據庫,掌握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數據底數,加強數據資源運營管理,對農產品種植環境、產量、價格行情進行分析和預測,精準指導農戶開展有計劃性生產經營,有序組織農戶申請惠農政策補貼,實現小農戶需求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精準對接。
(六)“一體管理”讓組織運行更高效。建設供銷合作社社務管理系統,提升全省系統組織管理效能、輔助決策功能、社有資產監管水平。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涉農行政部門以及其他社會主流數字化服務平臺實現農業基礎數據互聯互通,提升服務小農戶的能力水平。
省供銷合作社牽頭建設廣東數字供銷云平臺,作為聯農組織數字社員系統、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應用系統、大數據中心、社務一體化管理系統的統一平臺。
(一)建設供銷合作社聯農組織數字社員系統。依托縣域助農綜合平臺、鎮級供銷合作社、村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聯農組織,認證數字供銷農服助理,采集社員、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等基礎生產經營信息,建設聯農組織核心數據資源庫,實現各級聯農組織數字化管理。對數字供銷農服助理加強業務培訓,采用社員制、會員制、積分制等多種方式,對聯農組織信息實施動態管理,實時更新機構人員、田地種植、農作物長勢、預估產量、流通銷售等信息,協助各類線上農業社會化服務落地。
(二)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應用系統。依托省社直屬企業,加快開發農資農技、冷鏈物流、產銷對接、農村金融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應用。
一是開發農資農技服務應用。利用遙感、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糧食等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類型、種植面積、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災情蟲情,為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等生產托管服務提供信息支撐。建設農資需求響應配送、水肥藥精準施用、精準種植、無人飛機及農機智能作業系統,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智能管理。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集成應用。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在線為農民解決農資農技問題。
二是開發冷鏈物流服務應用。以全省系統冷鏈倉儲資源為主體,建設公共型智慧冷鏈物流信息服務系統,建設云倉系統、車輛協同系統、貨物線上對接系統等,運用物聯智配等技術升級倉儲設施物聯網,提供冷鏈倉儲、運輸車輛、全程溫控、物流查詢等信息服務,推動農產品庫網鏈融合,實現冷鏈倉儲、物流、交易一體化運營。
三是開發產銷對接服務應用。建設農產品電商平臺,為全省系統電商服務提供統一入口。挖掘培育地方優質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多種方式拓展農產品電商銷售渠道。對農產品產區供應、銷區需求以及各流通節點倉儲車輛進行智能化需求匹配,提供找貨源、找市場等供銷特色線上產銷對接服務。引入第三方支付系統,農產品直供配送、生產供應基地、產業園區、批發市場、商超、電商平臺等采用全程電子化結算方式開展交易。建設農產品溯源管理系統。
四是開發各類為農服務應用。打造農村金融網上超市,為銀行、擔保、保險等金融資源對接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平臺。通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數字供銷平臺的業務記錄,對接第三方金融機構,建立信用白名單,方便農戶獲取金融支持。以產業鏈為紐帶,通過與銀行、擔保、保險機構分享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中的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完整有效的交易大數據,開發供應鏈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供給。打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平臺,為城鄉居民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回收服務。
(三)建設廣東供銷大數據中心。加強數字供銷標準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運維管理體系建設,統一數據接入與服務、軟硬件接口等標準規范。圍繞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服務環節,逐步實現自動動態采集數據。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測,推進關鍵市場交易環節信息實時采集、互聯互通,構建交易主體、交易品種、交易量、交易價格一體化的農產品交易大數據。完善原始數據采集、傳輸、匯總、管理、應用基礎設施,強化數據挖掘、分析、應用能力建設。圍繞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建立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貿易等環節的數據清洗挖掘和分析服務模型。
(四)建設社務一體化管理系統。對接“粵政易”等全省協同辦公平臺,建設涵蓋省、市、縣、鎮、村各級供銷合作社組織和社有企業的社務管理系統,打造一體化辦公、社務資源共享、社有資產管理和溝通交流平臺。設立社有資產專欄,錄入各級供銷合作社及社有企業各類資產基礎信息,便于社有資產管理人員實時監控資產變動情況,提升社有資產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