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文
新時期,供銷合作社要健全完善雙線運行機制,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打造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并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動供銷合作事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供銷合作社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從嚴治社,聚焦主責主業,強化責任擔當,為農服務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快實現較快增長。2021年,全省系統銷售總額實現90.96億元,同比增長6.57%。二是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21年,哈爾濱市供銷合作社圍繞農資經營、農產品銷售和再生資源回收等主營業務,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向上爭取等方式,共進行了二十余次項目的洽談招商,謀劃了11個產業項目。
一是積極推進開放辦社。通過“兩社融合”模式,全力落實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基層社組織建設工程”和“千縣千社”振興計劃,帶動基層社恢復重建。二是全力指導推進村級基層社建設。目前,全省系統村級供銷合作社已達106家。三是積極拓展綜合服務社服務功能。全省系統現有農村綜合服務社338個、莊稼醫院56個,領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23個、協會222家。
一是不斷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2021年全市供銷系統生產托管面積40.11萬畝、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面積146.94萬畝次。二是積極開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方正、阿城和五常3個縣級社被列為全省“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三是積極發展電商新興業態。按照“先試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在木蘭縣實施“七彩木蘭”電商扶貧供銷村級服務站建設工作,目前已建成25家并運營。四是進一步做好涉農培訓工作。2021年各市、縣(區)供銷合作社利用春播后的農閑時間積極舉辦農技培訓班,共組織10余期,培訓農民500余人次。
以哈爾濱供銷物資集團公司為引領,進一步完善城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截至目前,“我來收”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已發展大小回收車700余輛,自有和整合社會分揀加工中心30余個,服務范圍涵蓋主城區及阿城、呼蘭、雙城部分區縣,覆蓋100余萬戶家庭,年可回收處置各類廢舊物資能力達100萬噸。四是通過開放合作、市場化運營的方式,廣泛吸納有實力、守信用的社會力量,聯合建設或改造輻射半徑較大的分揀中心。五是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供銷物資集團公司、雙城區社通過新建廢舊農膜分揀中心和設置鄉級回收站點的方式積極開展農膜回收和農藥包裝廢棄物業務,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目前,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還存在社企分開職能界面還需進一步厘清、思想觀念較為僵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想要推動供銷合作事業高質量發展,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健全完善雙線運行機制,增強聯合社治理能力。加快完善“三會”制度,各級聯合社定期召開代表大會,有效實施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統籌推進行業指導體系、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縱向層級聯系方式,優化橫向社企關系,構建高效協調運轉的雙線運行機制。二是深化社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借鑒國有企業改革經驗,深入推進社有企業公司制改造,完善社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切實防范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市場風險、廉政風險,不斷提升社有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市場導向的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形成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激發企業發展活力。要從供銷合作社實際出發,參照“國企混改”的模式,吸收多種經濟成分參與企業發展,穩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系統資產和資源,逐步形成現代農產品加工銷售物流體系、生產資料及生活資料供應服務體系及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體系等業務板塊。
一是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積極推進社有企業資產整合和戰略重組,圍繞農民生產生活生態需要,推動優質資源向農資商品供應、農業社會化服務、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重要涉農領域和再生資源行業集中,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行業骨干龍頭企業。二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通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提高縣級社統籌服務能力,合理規劃縣城內經營服務資源的功能、結構、空間布局和建設規模,加快推進縣基服務一體化,加強縣級社對基層社資產的監督管理。采取“黨建帶社建”、聯合社幫扶、社有企業帶動、電商服務站改造等方式,改造提升薄弱基層社,逐步消除無資產、無業務、無人員的“三無”基層社,努力實現鄉鎮基層社全覆蓋。三是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加快推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共建、業務融合、功能拓展、服務提升,形成供銷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打造服務農業生產的綜合型平臺,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導向、產業發展為基礎、流通和金融服務為支撐、利益共享為紐帶、風險防控為保證的綜合協同服務新機制。
一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服務網絡,培育專業化服務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基層社、莊稼醫院、農村綜合服務社等主體,構建以社有企業為骨干、基層社為基礎的縣域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加強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合作,因地制宜開展生產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服務。搞好市縣供銷合作社配合,發展農資直供經營、區域性集中配送等供應模式,實現農業全過程、全產業鏈的供給服務。二是健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在鞏固提升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整合和改造供銷合作社各類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縣域物流配送中心、倉儲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構建起由縣到村的現代化商品物流配送體系,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精準有效對接。鼓勵引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電商平臺開設特色館、建設網上商城,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網上營銷。三是實施“供銷品牌創建行動”。加大“中國供銷合作社”標識普及和推廣力度,推動系統內各類經營服務主體全面規范使用統一標識;強化品牌建設,培育供銷特色產品品牌、服務品牌、文化品牌,擴大供銷合作社的品牌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
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立足“三農”領域,聚焦主責主業,精心謀劃建設一批優質項目,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做到市縣同向發力、協同推進。全力推進中央廚房、粵港澳大灣區助農服務園區、供銷24小時智能便利店項目建設,促進產銷對接、城鄉對接,讓優質農產品“從田間直達百姓餐桌”。加快推進與粵天禾嘉寶、倍豐農資集團等大型農資企業的合資合作,構建農資銷售服務網絡,加快形成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服務新格局。二是廣泛開展聯合合作。推動社有企業、基層社、聯合社之間開展業務合作,促進行業指導體系和經營服務體系上下貫通、整體協調、高效運轉。積極推動社有企業跨層級縱向整合和跨區域橫向聯合,推進市縣社有企業在股權、項目和業務上的聯合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實現上下貫通、協同發展。三是強化社有企業監督管理。著力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決策、執行、監督工作機制,完善管控體系,推動監管對社有企業核心業務、重大項目、改革重點領域、資本運營重要環節的有效覆蓋,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切實防范重大經營風險。
一是深入實施供銷合作社“綠色農資”行動,大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做好農藥廢棄物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促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助力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致富。二是積極推進“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平臺建設,打造以哈爾濱供銷物資集團為龍頭、縣域分揀中心為支撐、鄉村回收網點為基礎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創新再生資源回收模式,開展智能化回收,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平。三是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向鄉村下沉,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基層網絡與傳統業務優勢,加快推進縣及縣以下供銷合作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四是加強與農村環衛清運網有效銜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探索再生資源回收、垃圾清運、村鎮保潔等“一站式”服務,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推進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推動鄉村綠色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完善選人用人制度,培養選拔一批政治強、懂業務、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干部。二是積極引進培養各類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推動供銷合作社治理機制不斷優化、加快發展。三是優化市社機關、直屬企業、基層社干部隊伍結構,探索實行分類管理,建立與之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四是探索市社機關與直屬企業、各級聯社之間的干部交流使用機制。五是強化人才的考核評價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薪酬管理、績效考核管理、目標管理等制度,強化考核與薪酬、培養使用掛鉤的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