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黃 旭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2021 年9 月國務院出臺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以下簡稱《綱要》),其中強調:要加強勞動教育,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綱要》體現兒童勞動教育重要性的同時,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健康、社會領域也提出要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適當的勞動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筆者在知網數據庫(CNKI)中總共進行了4 次檢索:第一次以主題詞“幼兒”、關鍵詞“勞動教育”從結果中檢索,得到文獻205 篇;第二次以主題詞“幼兒園”、關鍵詞“勞動教育”從結果中檢索,得到文獻153 篇;第三次以主題詞“家庭”、關鍵詞“幼兒”“勞動教育”從結果中檢索,得到文獻5 篇;第四次以主題詞“學前兒童”、關鍵詞“勞動教育”從結果中檢索,得到文獻3 篇。本文以200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為限,檢索出符合條件的文獻共366 篇,基于這些文獻綜述我國幼兒勞動教育的現狀,探討現有研究的不足,探尋未來相關研究的發展方向。
不少學者論述了國外教育家的勞動教育思想:張馨源論述了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他認為馬卡連柯的勞動思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勞動教育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重視在集體生活中開展勞動教育。在此基礎上提出應重視幼兒階段的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幼兒實現全面發展,在集體和家庭中開展幼兒勞動教育[1]。
大多研究者都探討了國外教育家的勞動教育思想,如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裴斯泰洛奇與杜威等,而探討國內教育家勞動教育思想的研究較少,目前有學者分析國內教育家陳鶴琴的家庭勞動教育思想,提出家長應該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勞動,體會勞動的快樂,并親身示范勞動,創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總之,中外不同的勞動教育思想對當今幼兒勞動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豐富的勞動教育思想有利于保證順利開展幼兒勞動教育。
許鈺新為了提高幼兒園勞動教育的質量,以STEAM 理念的視角研究勞動教育,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合理的教學策略。他認為跨學科的勞動教育活動能夠提高幼兒的綜合STEAM 素養,因此幼兒教師要設計科學的勞動教育活動[2]。孫薔薔以活動理論的視角提出應以活動為邏輯起點理解和分析幼兒的勞動教育,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幼兒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如“他主化”導致幼兒在勞動教育活動中失去主體地位;“共同體的缺失”導致幼兒自我中心傾向嚴重;“有勞無教”致使幼兒對勞動喪失興趣[3]。
研究者已有從不同理論視角研究幼兒勞動教育的意識,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視角不夠豐富,需要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豐富幼兒勞動教育研究體系;二是研究者采用的理論視角主要以促進幼兒園勞動教育教學為目的,但幼兒勞動教育不僅只限于幼兒園,還廣泛存在于家庭、社區和文化等大環境中。因此,研究者在選擇理論視角時應注意視角適用的普遍性,確保采用的理論視角能極大限度地促進幼兒勞動教育的發展。
霍力巖認為幼兒勞動教育是支持幼兒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過程中實現發展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勞動情感等方面的一種教育活動[4]。劉貞香、徐梅認為幼兒勞動教育是指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為幼兒提供合適的勞動環境、材料,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5]。
研究者定義幼兒勞動教育概念時所處的立場是不同的,霍力巖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更強調通過幼兒的自身實踐獲得勞動素養,劉貞香等學者則站在教育者的立場上,強調教育者如何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如準備勞動環境、材料。《指南》提出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幼兒勞動教育側重啟蒙性,教育者對幼兒實施的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奠基和啟蒙。結合《指南》的定義,筆者贊同以教育者的立場對此進行定義,強調作為教育者如何有效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此外,雖然研究者對幼兒勞動教育的定義略有差異,但都強調要培養幼兒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和勞動習慣。
虞永平提到幼兒階段的勞動教育以自我服務為主,幼兒從簡單、初步的服務逐漸成長到有目的、計劃地完成幼兒園和家庭中的各項自我服務勞動[6]。陳友劼認為幼兒勞動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務活動、為他人服務活動和種養殖活動[7]。
研究者都強調勞動教育內容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主要是通過活動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逐步再過渡到為他人、集體勞動。總的來說,在開展幼兒勞動教育時應注意將教育貫穿幼兒一日的生活,讓幼兒耳濡目染地學習。
楊紅梅從現實生活、工作總結中發現家庭勞動教育存在以下問題:家庭勞動教育效率不高;勞動教育方式存在一些誤區;家長忽視讓幼兒勞動;家長對勞動教育認識不足[8]。范莉娟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發現家庭勞動教育存在以下問題:幼兒做家務的次數少,家長消極對待勞動教育以及途徑片面等[9]。
一方面,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數研究者主要從自身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總結幼兒家庭勞動教育,也有少數研究者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的研究方法,但僅有極少數文獻采用此類研究方法研究幼兒家庭勞動教育;另一方面,研究結果存在較多問題,如大多數家長更注重發展幼兒的智力方面,忽視幼兒的勞動教育,對幼兒勞動教育認識不足,不舍得或者不愿意讓幼兒勞動,過度包辦代替,缺乏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等。
梁月琴、趙杰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研究大班幼兒的勞動能力,發現只有較少的大班幼兒掌握了整理要領,幼兒勞動時注意力不集中、持續時間短,幼兒園組織的勞動教育活動較少,幼兒缺乏勞動機會,幼兒園與家長在勞動教育方面溝通不足[10]。
易瀟琳、王彥峰以勞動教育價值為開端,采用總結歸納的方法分析幼兒勞動教育的現狀,提出幼兒園和教師過于注重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導致勞動教育內容單一,勞動教育僅停留在理論的教導上,幼兒的勞動機會較少[11]。
從研究對象來看,大多數研究者選擇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較少涉及中小班幼兒。從研究結果來看,一是較多幼兒園為了勞動教育而進行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認識不足,將勞動教育變成機械訓練,勞動教育變成幼兒機械、抗拒、麻木的技能訓練,幼兒無法主動、愉悅地勞動;二是幼兒園勞動教育內容單一,教學內容與幼兒的生活嚴重脫節;三是勞動教育組織形式枯燥無味,大多數幼兒園片面認為只有種植區是勞動教育的場所,幼兒勞動缺乏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娛樂性;四是教師缺乏過硬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開展勞動活動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幼兒的安全,擔心幼兒種植、勞動時會發生安全事故等。
巫燕華認為勞動教育現存的主要問題源于家長導致幼兒缺失勞動機會、幼兒園勞動形式單一以及幼兒自身勞動觀念的偏差[12]。張妙妙認為幼兒園勞動教育存在場地有限、內容單一、家長缺乏科學的勞動教育價值觀等問題[13]。
由此可見,幼兒勞動教育是一個多維度的問題,研究者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如幼兒園、家庭、社會政策等)研究幼兒勞動教育,從而更好地規避問題,探討幼兒勞動教育的發展之路。從研究結果來看,家庭和幼兒園在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一是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長不舍得、不愿意讓幼兒勞動,幼兒園鼓勵幼兒要在一日的生活過程中進行勞動;二是教師缺乏系統化地引導家長的勞動教育價值觀;三是家庭和幼兒園教育價值取向不一致,家長更重視培養幼兒自我服務勞動等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教育幼兒不僅要為自我服務,也要為集體服務。
茹回婭·木哈買提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以烏魯木齊市四所幼兒園的幼兒家長為調查對象進行研究,得出影響幼兒家庭勞動教育的三個方面因素:家長的教育目標和內容發生錯位、教養態度的偏差、缺乏科學的勞動教育方法。基于此,提出要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勞動教育價值觀、積極探索豐富且合適的勞動教育組織形式[14]。
劉月民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以石家莊市三所幼兒園的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總結出影響幼兒家庭勞動教育的因素有: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家長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長和幼兒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重視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創設適宜的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15]。
從研究結果來看,研究者普遍認為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是影響幼兒家庭勞動教育的因素;從研究方法來看,在研究幼兒家庭勞動教育時,研究者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研究法。
張妙妙結合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某市三所幼兒園為對象進行研究,得出影響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的因素有教育者的勞動教育意識、勞動教育保障機制。基于此提出四個方面的建議:一是要厘清幼兒園勞動教育價值,轉變教師和家長的傳統觀念;二是重視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完善實施方式,改變教學方式;三是健全幼兒園勞動教育保障機制;四是重視家、園、社區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勞動教育的發展[16]。
邵雪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個案研究法研究了一所省級勞動教育示范幼兒園的勞動教育,指出教育者的勞動教育觀念、勞動教育組織方式影響開展勞動教育。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策略:加強宣傳熱愛勞動的理念、提供開展勞動教育的條件、家長應配合教師共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等[17]。
從研究對象來看,大多數研究者以城市的幼兒為研究對象,缺乏關注農村幼兒、特殊兒童的勞動教育,研究范圍局限于某個城市,研究結論缺乏普適性;從研究者來看,高校研究者大多研究幼兒園勞動教育影響因素及策略,一線教師、專家等其他研究人員對此研究較少。
徐佳鑫認為影響幼兒勞動教育的因素有:教師、家長的幼兒勞動教育觀和與幼兒勞動教育相關的政策支持等。基于此提出策略:一是要轉變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觀念;二是要強化幼兒園的勞動教育;三是從家庭出發改善勞動教育;四是要引導家庭、幼兒園、社區共同合作,促進幼兒勞動教育的發展[18]。
胥興春、姜曉認為政策依據、專業師資、課程體系和家長支持是影響勞動教育的因素,基于此提出社區應重視開發與利用幼兒勞動教育物質資源,強調營造幼兒勞動教育的社區氛圍,關注開展幼兒勞動教育文化活動[19]。
針對勞動教育現存問題,研究者主要站在家庭、幼兒園、社區以及多方合作的立場上探討影響因素、對策,并且此類文獻較多,對于實踐有一些指導意義。但此類文獻提出的策略比較宏觀、抽象、不易操作,并沒有詳細論述如何具體落實策略,導致在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幼兒勞動教育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收獲理想效果。此外,研究者忽略了從幼兒本身出發探討影響幼兒勞動教育的因素以及策略,今后研究者應注意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氣質類型出發探討影響幼兒勞動教育的因素與策略,改變幼兒天生不喜歡勞動的狀態,幫助幼兒產生勞動興趣,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除了上述研究內容之外,研究者也研究了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目標、組織方式等。總之,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研究者有效探索了幼兒的勞動教育,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目前已有的關于幼兒勞動教育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我國關于幼兒勞動教育的研究不斷增多,但研究內容都很相似,都是探討幼兒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以及對策。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已經很全面并且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些描述和探討僅是一線教師的經驗總結,沒有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更深入地進行探究。
今后研究者可以更多地研究幼兒勞動教育課程、幼兒勞動教育課程游戲化、幼兒勞動發展、幼兒勞動評價體系、幼兒勞動環境等,拓寬幼兒勞動教育內容。如成都市第十七幼兒園的郭齡勵和周麗紅初探了構建幼兒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該幼兒園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師生共同架構“自然滲透式”勞動課程途徑與內容[20]。
一方面,僅有極少數文獻是基于理論的視角研究幼兒勞動教育,研究視角不夠豐富、多樣,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種視角研究幼兒勞動教育,豐富其體系;另一方面,采用的理論視角是以提升幼兒園勞動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過于局限,勞動教育不只存在于幼兒園,如可以從生態系統理論視角進行分析,將幼兒的勞動教育置于幼兒園、家庭、社區、文化背景中進行思考。
以往的幼兒勞動教育研究主要是從研究人員觀察幼兒勞動教育活動、家長觀察幼兒生活活動中總結經驗并發現、反思、研究問題。因此,幼兒勞動教育研究大多使用觀察法,僅有幾位高校研究者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研究幼兒勞動教育。未來可以采用實驗法、行動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等綜合研究方法實踐探索幼兒勞動教育,以便提供相對客觀的數據,確保研究結果具有說服力,有利于推廣研究結論。
大多數研究者主要以城市的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沒有關注農村、特殊兒童的勞動教育,研究者應該拓寬研究對象的范圍。如劉萬霞利用觀察法和訪談法研究農村幼兒家庭勞動教育,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父母教育方法落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21]。另外,研究對象過于籠統,導致研究結論缺乏針對性。大多數研究者以幼兒園或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應該增強關注中小班幼兒的勞動教育。
通過在知網上以主題詞“幼兒勞動教育”進行檢索,并以2001-2021 年為時間限制,發現作者姜曉有4 篇文章,發文量最多,其次是胥興春發表了3 篇文章,兩位作者都來自西南大學。幼兒勞動教育研究發文量較多的機構是西南大學,共計6 篇,其次是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成都市第十七幼兒園和民勤縣實驗幼兒園,都發表了5 篇。研究機構中高校共計發表45 篇文章,幼兒園共計發表30 篇文章。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研究者大多為高校學生、科研人員,高校和幼兒園比較重視幼兒勞動教育,但目前研究幼兒勞動教育的機構以中高等院校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