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美科協”為中心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對海外學人的宣傳、教育與改造
——以“留美科協”為中心的考察

2023-01-10 08:17:08裴廣強
人文雜志 2022年12期

裴廣強

內容提要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以“留美科協”為中心,在留美科技類學人群體中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留美科協”打破和消除美國政府對新中國輿論報道的封鎖與歪曲,宣傳介紹新中國時事新聞以及中共理論和政策,型塑新中國新氣象和中共良好政治形象;有序組織各地區會圍繞新中國相關問題開展座談、討論和報告等活動,教育留美學人養成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觀點;以學術小組為依托開展集體學習活動,著意改造學人知識結構,使之與新中國建設需要密切結合,同時積極協助學人回國。“留美科協”相關活動促使相當一部分留美學人日趨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支持新中國建設事業,促成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留美學人歸國運動的高潮。

新中國成立前后,尚有大量高校學生、學者和技術實習生為代表的高級學人散落海外。其中,以留美學人數量最多。為動員留美學人回國,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以一部分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為骨干,在1949年1月至1950年9月間創辦并運行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留美科協”),在學人群體中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留美科協”運用一系列策略,成功將分散在全美的科技類學人團結起來,鼎盛時期有32個下屬區會,800余位會員,成為當時美國最大的中國留學生組織。(1)裴廣強:《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在海外團結學人的嘗試——以“留美科協”為中心的組織史考察》,《山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既有研究認為中共利用“留美科協”將全美各地的學人團結組織起來,并成功動員學人陸續回國。(2)主要參見劉珊珊:《建國前后國內輿論環境與留美歸國潮的互動》,李喜所主編:《留學生與中外文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2~349頁;彭亞新主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第337~340頁;梁冠霆:《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尋:北美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研究(1909—195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2~163頁;苗丹國:《出國留學六十年——當代中國的出國留學政策與引導在外留學人員回國政策的形成、變革與發展》,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47~48、56~59頁;陳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歸國留美學人群體及相關問題研究芻議》,《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3期。不過,受限于資料的不足,對“留美科協”在團結組織學人之后如何開展具體動員工作則無專文探討。再者,動員是動員者和動員對象雙向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既有研究僅聚焦于作為動員者的中共,忽略了對作為動員對象的留美學人的關注,使后者在動員活動中成為“失語者”。面對“留美科協”的動員,留美學人在思想和行動層面如何因應,當是決定中共統戰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本文以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尚沒有被系統利用的“留美科協”總會與區會刊物——《留美科協通訊》《美中科協通訊》《明州科協通訊》為核心資料,以原“留美科協”部分會員的回憶錄和口述史料為輔助資料,對“留美科協”的具體統戰工作進行研究,著重就“留美科協”針對留美學人的宣傳、教育和改造活動,以及留美學人在接受“留美科協”動員后的思想和實踐轉變歷程進行考察,以期有益于進一步深化對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在海外學界統戰史的認識。

一、輿論宣傳

“留美科協”融合運用多種宣傳方式,打破和消除美國政府對新中國輿論的封鎖與歪曲,宣傳介紹新中國時事新聞以及中共理論和政策,全力型塑新中國新氣象和中共良好政治形象。

1.宣傳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政府已有意對來自新中國的消息實行輿論封鎖。當時,報刊和電臺很少有關于新中國的新聞報道。如據時在伍斯特理工學院求學的梅祖彥所言,美國報紙上很少刊登有關新中國時局變化的報道,“只有《紐約時報》上偶爾會刊登一點”。(3)梅祖彥:《兩封聯合簽名信》,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54頁。即便這少有的一點報道,也以無端造謠、抹黑新中國為主。(4)《留美科協的后顧前瞻》,《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學人們通過私人渠道也能得到一些國內消息,不過這些消息立場各異,觀點模糊,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新中國官方輿論的失聲與私人輿論的混亂,使得大部分留美學人對中國真實的政治形勢如隔岸觀火,難以把握。面對國內政治上的大變革,不同留美學人在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做出了迥然不同的政治選擇。一部分學人選擇支持國民黨,一部分學人對國民黨喪失信心乃至心生痛恨,大多數學人的立場則超然于國共兩黨之外,對中共的施政綱領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存在相當程度的陌生感。因此,很多學人在回國問題上存在疑惑心理和觀望態度,萌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是等一等、看一看再說呢,還是馬上做好回國準備”,一時難下決心,搖擺不定。(5)謝希德:《海外歸來參加祖國建設》,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88頁。對于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而言,如何通過宣傳使對中共不甚了解的學人增加對中共的認識,成為賦予“留美科協”的一項重要任務。

1949年1月,“留美科協”中西部區會成立后,便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宣傳工作。首先,“留美科協”與中共在國內一手創辦的“中國科協”建立并保持聯絡,聽取“中國科協”主要領導人涂長望、袁翰青等人對特定問題的指示。(6)涂光熾口述,涂光群訪問整理,成忠禮編定整理:《涂光熾回憶與回憶涂光熾》,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2頁。為強化與國內的聯系,“留美科協”在費城區會成立通訊委員會,并最遲至1950年2月與中國科學院取得聯系。(7)《調查委員會訊》,《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此后,又通過“中國科協”,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設的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簡稱“辦委會”)建立聯系。由此,“留美科協”從中共領導的多個科學和政府機構處持續獲得有關新中國的一手輿論資料。其次,為便于及時宣傳獲得的資料,“留美科協”陸續編輯出版了《美中科協通訊》和《留美科協通訊》兩份總會期刊。其中后者影響很大,“是全美科協聯絡的紐帶,幾十個分會之間的橋梁”。(8)李恒德:《不屈的斗爭,自豪的勝利》,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36頁。截止1950年9月,《留美科協通訊》累計出版13期,每期印數約1000份,寄發美國各地區會、會員和部分非會員。此外,個別區會還出版了地方會刊,比如明州區會的《明州科協通訊》,堪薩斯區會的《堪省科協》以及紐約區會的《紐約區會通訊》。這些期刊的內容一部分是摘錄自新華社通訊稿、《人民日報》和《大公報》《文匯報》等的新聞報道,一部分是“留美科協”已歸國會員的來信選登,亦有一些“留美科協”總會、區會與會員的新近動態報道。再次,“留美科協”還設法搜集刊載新中國輿論的進步書籍和報刊雜志,并于1950年8月在明州區會建立了流動圖書館,內中囊括數百冊無產階級斗爭理論著作、中共革命史和革命文學著作,以及中國科協及其地方分會發行的科協雜志和進步報刊等。(9)《圖書館開幕》,《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1期。為擴大讀者面,“留美科協”以“欲知國內事,且看國內書”為口號,推動各地會員積極借閱書籍。(10)《一年來的留美科協》,《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對打破和消除美國政府針對新中國輿論的封鎖與歪曲,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宣傳內容

“留美科協”主要利用《留美科協通訊》等自辦期刊,采用時事宣傳的方式對新中國進行多方位、全景式報道,并與解放前國民黨統治時期內戰、專制、無能和腐敗的表現相對比,適時宣傳中共的政策與理論。具體來看,這些報道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和科教領域。

(1)政治領域

不同于國民黨的專制獨裁,中共通過與民主黨派合作協商的方式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政權。“留美科協”對這一根本性的變化多有報道,突出強調新中國以民主的態度對待所有民眾,使人們“都站在一律平等的地位上講話”。(11)《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3期。《留美科協通訊》報道新政府賦予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權利,在新政協籌備會中就“不少是科協的會員”;(12)《國家大事,大家商量》,《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1期。給予工人和農民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允許其管理車間和村莊,真正取得主人翁的地位;在統一戰線的范疇內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并沒有要把他們吞并或趕出去”,保證他們“可以和平的轉變過去,絕無被棄之理”。(13)《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3期。此外,新政府對待婦女的態度亦是平等的,讓其依靠自己的勞動達到“真正的自由”。即使對待游民、乞丐為代表的下層貧民,亦沒有拋棄和放棄,而是使其得到新的改造,重獲新生。比如解放后北平、天津、大連等多個城市中的乞丐絕跡,“小的讀書,老的殘廢的作輕工作,壯的作重工作”, 實現了“廢鐵都要煉成鋼”的驚人蛻變。(14)《祖國來鴻》,《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國內來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

《留美科協通訊》亦借“留美科協”已歸國會員的近距離觀察,報道中共艱苦樸素、清正廉明的工作作風。一些歸國學人注意到新政府工作人員和人民解放軍除了公家下發的衣食用品以外,不再或者只有極少數領取薪酬。即便位高如南京市長,在演講時穿得衣服也像以前“聽差”的一樣。(15)《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2期。北京的政府工作人員吃大灶、穿布衣,待遇遠低于歸國學人。(16)《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3期。由此,“留美科協”強調新政府不是做官的地方,而是做大眾的勤務的地方,更是“非常積極地、實事求是的代表絕大多數人利益的領導機構”,(17)《國內來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同時指出國內即使是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中小資產階級,也“對共產黨的作風是絕對佩服”。(18)《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1期。

(2)經濟領域

“留美科協”自辦期刊幾乎每一期都有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情況的報道,旨在展現各地、各部門的經濟復原和建設成就。農業方面,從老解放區豫北修武、冀中黃驊等地水利和墾荒事業迅速發展,(19)《豈止是天亮了?》,《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1期。到邊遠的西寧、迪化、庫爾勒、柴達木盆地籌備發展種植、畜牧和紡織事業,顯示新政府在大規模開展工業建設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農村和農民。工商業方面,從1948年底東北解放后電業、煤礦、機械、金礦等工業和企業遍地開花,到次年上海、青島、天津等地大部分工廠陸續開工,顯示工商業只有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才能發展到繁榮的頂點。交通運輸業方面,從華北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業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到1949年全國修復通車鐵路線8100余公里,顯示鐵路業為國內政治、經濟和軍工建設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此外,《留美科協通訊》還強調新中國打破國民黨時期地方本位主義傾向,以服從國家統一安排為制定經濟計劃的出發點,謀求全國經濟的統一布局,并認為這“在舊中國是絕對沒有的”。(20)《國內通訊》,《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

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動力源自何處?《美中科協通訊》認為首先與新中國提高勞動者的政治地位有關。一些報道指出工人們經過教育和改造,不僅尊重自己的職業,而且由于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做了礦上的主人”,對生產事業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同時有些企業還推廣實施勞動保險,改良衛生設備,增加職工文化娛樂活動,使工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精神生活得到滿足,工作熱忱普遍提高。(21)《放眼看祖國——工農業發展的綜合報道》,《美中科協通訊》1949年第3期。其次,《留美科協通訊》認為亦與新政府實行的沒收封建階級土地、官僚壟斷資本和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經濟政策有關。(22)《新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2期。鑒于相當一部分留美學人出身自有產階級家庭的事實,《留美科協通訊》特意對中共對待私營工商業的政策進行介紹,強調中共貫徹落實“貸款貸糧、合理稅收、供給原料、保證銷路”的具體政策,并結合一些事例加以說明。比如解放前南京已停業的永利啞廠、有恒面粉廠、普豐面粉廠、南京肥皂公司,以及新設紡染印織廠、永安紗廠、益豐紗廠等都在新政府貸款政策的支持下迅速恢復發展,同時天津的久大鹽業公司、啟新洋灰公司、耀華玻璃公司等則得到新政府協助解決銷路的扶助。(23)《東北及華北的煤鐵工業》,《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2期;《新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2期。

(3)科教領域

留美學人對國內科教領域的發展情況非常關注,將其視作實現人生抱負的主要舞臺之一。“留美科協”對此十分清晰,跟蹤報道國內科教事業進展,指出相比解放前高校發展的困頓,新政權著力改善高校發展環境,使各地高校迎來發展良機。比如《留美科協通訊》第5期報道了清華大學、東北農學院、濟南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的情況,第8~9期報道了革命大學、大連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的情況,第12期介紹了北京農業大學和廣西大學的情況,指出各高校都在積極恢復教學,探索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相長的方法,充分顯示“科學在中國已抬頭,完全與過去不同”。(24)《國內通訊》,《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

與此同時,《留美科協通訊》宣傳新政府對人才的急切需求。比如1949年8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錢俊瑞強調新中國建設“需有用之才十分迫急”,歡迎留美學人回國服務。(25)《華北當局招待由美歸國學生》,《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2期。“中國科協”致函“留美科協”,指出新政府亟盼學人“能火速回國,參加工作”。(26)《國內科協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政務院“辦委會”致函“留美科協”,呼吁學人們“本著自愿的原則,盡速的回到新中國的懷抱中來”。(27)《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來箋》,《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教育部留學生管理處處長黃新民介紹歸國學人“通常一個人總會有3個或3個以上”的工作機會。(28)《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1期。對于這些官方信息,《留美科協通訊》進行了及時的報道,并且強調新政府充分尊重學人在選擇工作時的個人意愿,俾眾周知。

關于科教人員的待遇情況,“留美科協”也進行了具體報道。解放前,科教人員待遇普遍較低,連自身生活都無法保障。解放后,新政府大幅提高各地科教人員物質待遇,北平、天津各大學副教授和教授的薪津約為800—1300斤玉米面。(29)《北洋工學院近訊》,《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4期。東北工業大學教授待遇為5—6石小米,副教授待遇約4—5石小米。(30)《國內來信》,《明州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相比而言都較政府公務員的待遇為高。(31)《會友動態》,《明州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留美科協通訊》還著意糾正海外所傳國內知識分子遭受中共強迫思想教育的錯誤言論,特意刊載回國學人的來信,以其當事人的身份現身說法,說明“國內思想言論很為自由,并無思想統制,也不強迫每人都學習馬列主義”,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絕非灌輸性,而是帶有民主性的、“啟發式”的特點。(32)《國內來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3期。

輿論的重要性體現為其對個人行為具有導向作用,輿論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個人的態度和選擇。“留美科協”通過《留美科協通訊》等期刊營造了一種小范圍的輿論環境,借此向留美學人宣傳國內形勢,強調新中國未來前途光明,同時急切呼吁學人早日回國參加建設,貫徹了中共的宣傳意圖。這些宣傳活動使留美學人從具體事實中認識新中國,讓其增加了對新中國和中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心中的顧慮。比如梅祖彥在接受了“留美科協”的宣傳之后,感到“好像有一種新的推動力促使我回國”。(33)梅彥祖口述:《兩封聯合簽名信》,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58頁。時在威斯康星大學讀博的朱康福讀了“留美科協”印發的通訊后,了解到國內解放軍秋毫無犯,社會秩序安定,“十分激動,認為中國真正站起來了,再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了”,堅定了盡早回國的想法。(34)朱康福著,朱小鴿整理:《朱康福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8~89頁。時在諾特丹大學讀博的何國柱也通過閱讀《留美科協通訊》,對中共產生了很好的印象,認為中共“是中國唯一的希望”。(35)何國柱:《給聯合國秘書長寫公開信》,侯祥麟等口述:《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92頁。這種前提性認知,無疑對學人們最終回國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思想教育

在輿論宣傳的同時,“留美科協”采用座談、報告和討論等面對面的集體活動,采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對學人進行思想教育,使其逐漸培養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思想意識,從思想上靠近新中國。

1.教育方式

“留美科協”對學人的宣傳活動是一視同仁,不加區別的。但是,學人群體內部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存在明顯差別。由于大多數學人來自有產階級家庭,因而頭腦中不同程度地充塞著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思想,存在為科學而科學,脫離實際,缺乏集體主義精神,不尊重勞動人民等缺點。正如留美學生所言,如果說進步學生回國能服務國家和社會,那么這些人回國則“不是無益,便是有害”。(36)《讀者投書》,《留美學生通訊》1950年第8期。換言之,“留美科協”如果只注重宣傳工作,而沒有順勢對留美學人的思想加以刻意教育,淘汰思想上的落伍者,那么單純宣傳活動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甚或適得其反。為此,“留美科協”明確指出“思想是一切行動的指針”,(37)郎所:《談留美科協今年的工作總則》,《明州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并廣泛團結會內外學人,舉辦面對面的座談、報告和討論等集體活動,對學人進行思想教育。

根據對《美中科協通訊》《留美科協通訊》和《明州科協通訊》所載內容的分析,“留美科協”在不足兩年的存在時間里,先后組織了150余次不同規模的座談、報告和討論活動,頻度可謂相當密集。這些活動的主題多樣,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專業性的科學座談、報告和討論。“留美科協”的宗旨是“聯絡在美中國科學工作者,致力于科學技術之集體學習,以作回國參加建設工作之準備”。(38)《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章程》,《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因此,開展具體而又深入的學術活動,是各地區會成立之初的首選活動方式。在這一方面,學人們首先關注的是在美所學專業的發展情況,側重于理論科學的探討和學習。另一方面,學人們也積極反思近代中國科技發展落后的原因,探索將在美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新中國建設的可能性。“美中科協”成立會上曾座談中國科學的前途和中國科學工作者應有的認識,(39)《經驗的報道》,《美中科協通訊》1949年第1期。“留美科協”成立會上曾討論科學研究者應具備的態度,“留美科協”周年會上曾座談科學研究工作及其社會關系。《留美科協通訊》亦開辟專欄,圍繞“理論科學工作者與新中國建設”主題展開多番討論。相比而言,地方區會配合學術小組,開展的類似主題活動更加多樣和靈活。比如安娜堡區會曾討論近代中國科學落后的原因、今后中國科學教育和科學大眾化等問題;(40)《區會消息》,《美中科協通訊》1949年第2期。芝加哥區會曾邀請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陳省身主講近代數學發展趨勢;(41)《區會動態》,《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舊金山海灣區會曾組織會友報告中國礦產資源、新式冷卻法、遺傳學、病毒學等問題。(42)《太平洋岸及美西區會近況》,《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這些學術性的座談、報告或討論最為契合“留美科協”的名義要求,成功將一批在學業上謀求上進的學人團結在科協身邊。

第二種是新中國時政方面的座談、報告和討論,涉及新中國政治、經濟、科教等多個領域。各地學人所學專業多半不同,如果一味舉辦窄而深的學術活動,會使得參與科協集體活動的興趣降低。一些區會即逐漸產生了會員“不但沒有時間準備討論材料,甚至能否抽出時間來參加開會也成問題”的現象。(43)《一年來的留美科協》,《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學人們只有盡量了解國內建設的實況,才會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為此1950年5月,“留美科協”呼吁各地區會加強討論“對新中國的認識”等一般性問題。(44)《留美科協的后顧前瞻》,《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丁儆:《對區會工作的建議》,《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留美科協”總會以身作則,在芝加哥年會上專門座談國內情況,并邀請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書記唐明照作新中國形勢報告。(45)丁儆、傅君詔:《回憶“留美科協”》,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11頁。受此影響,各地區會隨后廣泛開展了對新中國時政方面的座談學習。由班那區會曾討論新政府組織法及政協綱領、新民主主義和新中國的工商政策問題;賓州州大區會曾討論新民主主義、新工商政策、新政府組織法及中蘇新約等問題;(46)《一年來的留美科協》,《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洛杉磯區會曾組織會友報告“何以要討論新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之要點”問題。(47)《區會新聞》,《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3期。

第三種是關于回國問題的座談和討論。“留美科協”的最終目的是動員學人回國。1949年上半年,會員即有關于回國問題的討論。不過,當時絕大部分學生尚未畢業,回國仍是“間或的事,是一些人遙遠的理想,是另一些人不考慮的問題”。(48)《留美科協的后顧前瞻》,《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1949年底,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對外廣播周恩來邀請海外學子回國參加建設的言論。“中國科協”在次年1月底也向“留美科協”會員發出公開信,號召留美學人盡快回國。此后,安娜堡區會和舊金山海灣區會快速響應,率先開展關于回國問題的討論。(49)《Michigan區會討論回國問題》,《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4期;《舊金山海灣區會:歡送會上談回國問題》,《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5期。很快,“留美科協”召開監理事擴大會議,決議各地會員立即響應國內號召,“在最(短)時期內回國,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工作”。為配合執行決議內容,“留美科協”指示各地區會舉行集體活動,“立即發動有關回國問題之討論”,并明確要求這些活動“不限于會員,盡量擴大影響到會外朋友”。(50)《第二次監理事擴大會議決議案》,《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

2.教育內容

較之相對機械的文本宣傳,座談、報告和討論活動的形式更加靈活。學人們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不但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了解到國內的一般情況,而且交流了對若干問題的想法。“留美科協”旨在通過開展思想教育活動,教育學人就以下問題達成思想共識。

首先,認識科學的階級屬性。“留美科協”宣揚自然科學本身是超階級的,但是科學工作者卻不能超越政治的觀點,引導學人認識科學具有階級屬性,自發檢討以往“為學術而學術”的超階級觀點。“留美科協”指出,學人們要摒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立場,樹立用科學知識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強調“科學不能和人民相分離”,“科學必須深入人民的生活,為人民的福利而工作,才有廣大的前途”。(51)《宣言:我們的信念和行動》,《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1期。一些地方區會和學人圍繞該問題開展座談,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明州區會舉行座談后,一致認為過去“為科學而科學”的做法無補于人類社會,科學研究的果實應以增進人類社會的福利,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為最終目的。(52)《大家談》,《明州科協通訊》1949年第4期。舊金山海灣區會的會員們認為學人們的學習和研究目的“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絕對不能”產生。(53)《舊金山海灣區會座談·學習與研究——配合祖國建設》,《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還有學人在參加座談和討論后致函《留美科協通訊》,指出“靠攏群眾,與群眾一起行動,是我們唯一的道路”。(54)《越區筆談》,《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1期。與此同時,“留美科協”進一步指出國家的性質常常制約了為人民服務這一科學研究旨趣的實現。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意在用科學營利,完全背離了科學研究的應有方向。只有在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科學才能為人民大眾所有。(55)《大家談》,《明州科協通訊》1949年第4期。由此,“留美科協”啟發學人們不僅要從愛國主義的角度看待新中國,而且要從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認識和接納中共。

其次,明晰科學的社會屬性。“留美科協”不僅批判學人群體中存在的“為科學而科學”的現象,而且深入分析此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揭示科學的社會屬性。多個區會的座談活動中,都曾討論舊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多數會員認為科學的發展前途取決于整個社會環境,沒有健全的、進步的社會環境,就不可能有先進的科學。舊中國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擠壓了科學發展的空間。“新出的幼苗,被這雙重桎梏所窒息,始終沒有得到發展的機會。”同時,經濟的落后又使得科技的發展缺少支持。由此,高校和科研機構變成了統治階級的裝飾品,科學工作者被迫“委屈了他們的修養與抱負,或則為溫飽而不得不做違及國家、人民利益的工作,或則逃避現實,標榜清高,求安慰于空泛的純學術價值”。(56)《宣言:我們的信念和行動》,《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1期。“留美科協”強調,要使社會環境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科學工作者就必須要與被壓迫民眾聯合起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的國家。而新中國正是符合這些特征的國家,這也是“科學在新中國的地位和在舊中國的地位間的、第一等重要的區別”。(57)《理論科學工作者與新中國建設(一)》,《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由此,“留美科協”告知學人們即便從單純追求科學發展的角度而言,也應該接受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再次,明確學習態度與方法。針對一些學人在學習態度上存在的問題與缺點,“留美科協”費城區會曾召開座談會,要求學人們“嚴格地清算自己”,并在討論后認為國外學位已不再是回國后謀生的“護身符”。(58)《回國問題專載》,《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留美科協通訊》刊登了費城區會的座談詳情,并肯定費城學人們的觀點,借此告誡學人們要端正學習態度,鍛造一技之長,具備真才實學。關于學習方法,一些區會亦曾專門進行座談,批評一些學人與世隔絕、“孤影自賞”的行為,認為學人們要主動接觸社會,根據個人的興趣與專修的學科,“配合祖國建設的需要”進行學習,以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的。(59)熊文愈:《自我改造與學術研究》,《明州科協通訊》1950年第5期。具體而言,學人們應該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之下,把在美國的教育、科研活動同新中國工農業生產情況密切聯系起來,反映和解決新中國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道路。鑒于個人精力有限,“留美科協”提倡學人們采用集體學習和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習的效率。(60)《越區筆談》,《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2期。受此影響,學人們的思想與認識逐漸發生變化,認識到個人是新中國建設“大機器中的一個小螺釘”,必須要“配合著整個大機器前進”,方能實現與新中國建設需要之間的平衡、配合和聯系。(61)《生活座談》,《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由此,“留美科協”引導學人們摒棄舊社會養成的個人本位主義,妥善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

最后,確定盡快歸國的目標。在回國問題上,學人們的意見起初并不一致。在密歇根區會舉行的一次座談活動中,有的學人認為應暫緩回國,有的學人認為須立即回國,有的學人則態度模糊。(62)《Michigan區會討論回國問題》,《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4期。1950年1月之后,“留美科協”各地區會多次組織有關回國問題的座談和討論,認為無論是學習理論知識還是參加生產工作,都沒有繼續留在美國的必要。費城區會和舊金山海灣區會的學人們在討論后,認為理論學習可以在學人回國后依靠閱讀相關資料獨立開展;美國的教育體制服務于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很難適合新中國的建設情況;美國的生活環境崇尚自由主義,只會強化學人的個人主義傾向,無益于培養新中國提倡的集體主義作風。因此,學人們認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趕快回去”,在新中國的建設環境中追求進步。(63)《回國問題專載》,《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當時,還有一些學人因對留學生在新中國的階級定位不明,在回國選擇上苦悶猶豫。“留美科協”強調留美學人也是中國人民的一部分,為人民服務既是每個學人的使命,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64)《宣言:我們的信念和行動》,《留美科協通訊》1949年第1期。這使學人們找到了內心問題的解答,意識到應該響應祖國的號召,“積極的、主動的立即回國服務”。(65)《舊金山海灣區會:歡送會上談回國問題》,《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5期。由此,“留美科協”誘導學人們不應該在回國問題上遲疑和彷徨,盡快回國參加建設工作。

(1)基礎能力:城鄉規劃中空間發展與數據依據之間關系的分析是基礎能力。以往的定性分析,以及美學為基礎的評判標準,已經不符合存量規劃中,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效率優化為目標,就不得不借助數據分析工具進行評判,這也使得城鄉規劃專業借助數據分析判斷,成為基礎的設計能力。

“留美科協”組織的一系列座談、報告和討論活動,不啻于一次深刻的思想改造運動。學人群體中存在的認識上的差異,常常在座談和討論中引起激烈的爭論。學人們各執一詞,有時“爭論到面紅耳赤”,均認為對方“思想錯誤”,想要“毫不客氣(地)糾正”。(66)《一年來的留美科協》,《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通過言語的辯論和思想的激蕩,“留美科協”營造了一種“從眾”的氛圍,以及時糾正個人思想的偏差和不足。由于這些活動采用了民主集中制方式,沒有偏見和獨斷,因此結論自然為大家所愿意接受。思想教育的直接結果,是清除了一些學人的落后思想,引導學人用集體檢討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逐漸趨近“留美科協”設定的無產階級思想準則,同時在現實中促使學人群體產生分化,使得一部分不思進取、思想落后的學人脫離科協組織,凈化了“留美科協”的組織隊伍。這為“留美科協”下一步對學人們開展實踐改造,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實踐改造

“留美科協”區別對待無法立即回國的學人,以及學成畢業和有意離美的學人,對其分別制定和實施不同的實踐改造策略,并將其看作衡量思想教育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

1.集體研究

對“留美科協”來說,只通過座談、報告和討論等活動對學人開展思想改造是遠遠不夠的。正如有會員所言,只有“把思想融匯到實踐和生活中去,才可避免言行不一致的危險”。(67)郎所:《談留美科協今年的工作總則》,《明州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實踐改造的最好形式和最終目的,是引導學人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多數留美學人尚沒有完成學業,無法立即啟程回國。由此,決定了“留美科協”開展實踐改造的形式必須有所改變。其時,“留美科協”創新性地組織學術小組,開展集體學習活動,對學人開展實踐改造。所謂學術小組,是以某種學術方向為主題,聚集各地區對此感興趣的會員作專門性研究的組織,類似于小型的學會。截至1950年10月,“留美科協”共建成油脂、化學藥品、金屬、物理、水利、科學方法、工程動力等23個學術小組,另外籌建工程材料、石油、造紙、交通、建筑、畜牧等22個學術小組。這些學術小組的組員所學專業多樣,便于分工合作。比如,水利小組包括水利、測量、土壤力學、結構、工程材料、市政工程、交通工程與建筑專業的學人。(68)《學術討論記錄》,《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學術小組的精髓在于配合新中國的建設需要,“有組織的動,有計劃的做”,盡量使每一個會員發揮最高學習效率,解決共同的學術問題。

其一,收集學術資料,調查美國科學教育和研究現狀,以作新中國科學建設的參考。當時,各學術小組廣泛搜集理論和應用上的各類書籍資料,以彌補國內學術資料的欠缺。一般方法是先設定搜集資料的主題,參考每人所學專業,將問題加以分解,使每人分頭搜集資料。此后,調查組員已有圖書,委派組員分別購置未有的圖書、刊物、手冊、單行本、報告、公報等資料,并向作者或廠商索取論文、著作、出品目錄和產品說明書等。最后,將搜集到的資料分類編目,編輯索引。油脂小組曾與其他小組合作,一起編訂必要的書志目錄。(69)《學術小組消息》,《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3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留美科協”常得到國內機構的明確提示。比如,電工小組代國內同行搜集相關技術資料。此外,各小組還發起專門調查活動,考察美國科學教育和研究如何配合建設與生產,為新中國建立科學的研究系統提供鏡鑒。電工小組調查和收集美國有關研究機構的組織、人事、研究題材、研究方法和研究設備等情況。(70)《一年來的各學術小組》,《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物理小組研究學習美國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物理研究現狀,分析美國物理研究的規模、內容和趨勢。(71)《學術小組消息》,《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1期。

其二,編譯學術書籍,解決新中國缺乏科學參考教材的困難。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領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推進教學內容改革。周恩來指出,教學內容改革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解決教科書問題。(7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周恩來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95頁。當時,美國的高等教育領先于世。“留美科協”有意翻譯一些美國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以資借鑒。該項工作由學術小組負責,一般是組員之間分工合力,編譯公認的高水平著作。比如金屬小組集體翻譯當時美國新出版的《金屬物理引論》一書,按引論和不同章節分工進行翻譯,將一些最新知識介紹到國內,其中的中英文名詞對照表成為1954年編撰的新中國第一本《冶金學詞典》的主要參考資料。(73)吳明靜等:《許身為國最難忘:陳能寬傳》,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3~54頁。動力工程小組為適應國內同行的迫切需要,組織會員編譯供高小初中程度學生使用的技術叢書及相關期刊文章,嘗試合譯最新《燃氣輪機》及《蒸汽輪機》二書。(74)《各學術小組近況》,《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學術討論記錄》,《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

其三,開展專題研究,解決新中國建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留美科協”指出,學人們在集體學習和研究學術問題之前,“必須考慮到在國內應用的可能和迫切需要的程度”,(75)《發揚年會的集體精神,繼續努力!》,《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協助解決國內建設中的困難。各個學術小組一致認為新中國大部分工作并非高深的前沿科學問題,而是屬于基礎性工作,因此要求組員盡量求得對基礎學理及實驗技術的了解。學人們認為“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只有這樣才能作最大的貢獻”。(76)琢:《如何將學習和國內環境配合——對技術小組的一點意見》,《美中科協通訊》1949年第3期。比如,農業小組研究介紹美國農產品標準化現狀,并建議促進新中國外銷物資產品標準化,同時比較研究李森科、孟德爾遺傳理論的異同,供國內農業生物改良者參考。金屬小組籌議在國內組建金屬研究所,“以便和當地的生產機關配合工作”,并協助在美采購設備。(77)《學術討論記錄》,《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陶瓷小組為國內工廠義務解答問題,包括國內陶瓷工業的燃料問題、中國目前陶瓷之優點及缺點、如何爭取世界市場、如何制造工具及增加生產等,還為國內工廠代查參考資料并代購圖書刊物。油脂小組以“怎樣發展中國植物油工業”為中心,每人分配一專題,分頭搜集資料,著手研究等。(78)《一年來的各學術小組》,《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

2.協助回國

首先,全面發起學人回國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共在對留美學人開展宣傳以及思想改造工作的同時,亦曾動員個別學人回國。1949年5月,中共地下黨員、香港大學教授曹日昌曾動員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的錢學森回國,表示盡力襄助解決“一切旅程交通問題”。(79)劉深:《葛庭燧傳》,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07~109頁。不過,當時還欠缺全面發動回國運動的條件。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指示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主要成員徐鳴正式開展動員學人回國的工作。(80)徐鳴:《懷念薛葆鼎同志》,《紅巖春秋》1998年第6期。在此背景下,1949年底,“留美科協”中西部區會會長,同時也是密執安大學中國留學生會主席的朱光亞牽頭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寄送在美各地中國留學生傳閱、討論,號召留美同學響應祖國召喚,回國參加建設。(81)朱光亞:《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留美學生通訊》1949年第8期。1950年3月,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同時也是“留美科協”會員的華羅庚發表《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強調不管是為了抉擇真理和報效國家、民族,還是為人民服務和尋求個人出路,都應該盡快回國。(82)顧邁南:《華羅庚傳》,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5~78頁。“留美科協”希望借助知名科學家和代表性青年學者的呼聲,影響一切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國致力建設的風氣。隨著畢業學生越來越多,全面開展回國運動的時機日益成熟。4月,“留美科協”波士頓區會、堪薩斯區會、明州區會、路易斯安那區會、普度區會、海灣區會、墨堡區會、威州區會、安娜堡區會、西雅圖區會、伊利諾區會、康奈爾區會等提出響應國內號召,開展回國運動。(83)《第二次監理事擴大會議決議案》,《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6月,“留美科協”總會特致函中國科協,明確表態“我們一致決心在最短時間內回國”,“投身于建設新中國的巨潮”,(84)《給國內的一封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0期。全面開展回國運動。

其次,提醒學人回國注意事項。新中國成立之前,中美之間客輪航班業務尚沒有全部停止。學人們回國,大多數須事先由全美各地匯聚舊金山或洛杉磯,搭乘美國太平洋遠東輪船公司或總統輪船公司的郵輪,直駛上海和天津。輪船啟航時間間隔較久,且具體航班存在變動情況。為此,舊金山海灣區會專門派人搜集相關信息,告知學人們舊金山至天津的航班號、票價、起航時間和具體航線等消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美兩國的直航業務斷絕。學人返國,須由美赴港后,再轉往內地。《留美科協通訊》報道已回國學人的旅途經歷,告知學人們在香港預定旅館的方法,在港生活費和物價情況,行李存放問題,由香港至天津航班及價格情況,天津人民政府的接待和食宿情況,在天津海關納稅與兌換貨幣情況,北京人民政府的接待與食宿情況。比如,紐約區會的唐敖慶等人提醒學人們少帶奢侈品,以免回國過海關時被征收重稅;抵達香港后,由水陸兩道皆可抵達北京;輪船到達天津后,可在當地銀行兌換貨幣。(85)《國內零訊——呂保維、陳展猷、唐敖慶等會友信》,《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明州區會的李本漢告知學人們可在舊金山以貨物托運方式將行李直接托運至天津,省費甚多;在港食宿費用較貴,每日須三至四元美金;由香港至天津航班艙位分五等,各自票價不同。(86)《會友動態》,《明州科協通訊》1950年第6期。“留美科協”此舉使得學人們提前獲知若干旅途細節,妥善安排回國行程。

再次,協助學人辦理回國手續。新中國成立之前,“留美科協”即已委托舊金山海灣區會,協助學人解決在舊金山候船期間的生活困難。比如中共地下黨員、時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學習的金蔭昌曾為華羅庚一家介紹旅館,并派人暗中保護華氏人身安全。此后,隨著回國人員的不斷增多,舊金山海灣區會的接待人手愈顯不足。1950年初,舊金山海灣區會和加州大學中國學生會合作成立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社,全面擴大服務范圍。(87)金蔭昌、唐冀雪:《祖國建設需要我》,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27頁。“留美科協”總會全力支持并密切配合回國服務社的工作,并給予其一定經濟資助。(88)《總會消息·第二次干事會決議要點》,《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11期。朝鮮戰爭爆發之后,美國政府對留美學人回國限制不斷加強,最終在1951年9月徹底禁止學人回國。(89)裴廣強:《美國政府之于中國滯美學人政策演變探析(1948—1955)》,《民國研究》2021年第2期。為此,美國政府勸說港英政府故意刁難中國學人過境。英國政府遂規定只有證明在港有家屬者,或者在港有人保證食住無虞,定期內離港且有新政府入境許可者,方可辦理過港簽證。(90)《理事會消息一則:香港過境簽證問題》,《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7期。然而,當時大多數學人不但在港沒有家屬,而且亦無友朋提供食宿,更重要的是,由于國內政局的變動,尚沒有取得新政府頒發的入境許可證。針對這些問題,“留美科協”協助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社編輯、發行《旬刊》,報道和揭露美國國務院及英國駐美領事館控制簽發過港簽證和輪船公司售票,阻攔學人返國的事實。(91)丁儆、傅君詔:《回憶“留美科協”》,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8~10頁。此外,派人赴紐約和舊金山英領事館交涉過港簽證事宜,同時委托曹日昌安排學人在港的食宿和預定由港至內地的船票或車票,并由曹日昌轉請教育部解決入境許可證問題。教育部遂寄送“留美科協”和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社新政府入境許可證若干,俾學人隨時申請,以便于辦理過港簽證時使用。(92)《國內來簡:葛庭燧會友寄自北京》,《留美科協通訊》1950年第8~9期合刊。

“留美科協”組織開展的集體學習活動和協助學人回國運動的目的可謂殊途同歸,都旨在對學人進行實踐改造。前者使學人在美求學或工作期間以集體研究的方式,將所學知識與新中國實際需要相結合。后者為學人回國提供了保障,減少了學人回國的阻力,加速了學人回國的步伐,亦是檢驗實踐改造活動成效的終極標準。受此影響,“留美科協”會員中有近400人先后回國,大部分在日后成為相關科技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其中有80余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93)裴廣強:《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在海外團結學人的嘗試——以“留美科協”為中心的組織史考察》,《山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這是對“留美科協”實踐改造效果的最好證明。

四、結論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利用“留美科協”,在美積極動員留美學人回國。“留美科協”宣傳報道新中國新氣象和中共良好政治形象,對留美學人進行思想教育,進而全面發動學人回國運動,直接動員了各地會員,間接影響了會外留美學人。縱觀“留美科協”對留美學人的宣傳、教育和改造活動,其具有的一些特征引人注意。一是用時事新聞報道加深學人對新中國的感性認識,并通過解讀其背后反映的中共相關政策,強化學人對中共的理性認知。二是用集體活動解決個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清除學人以往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習氣,使其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觀念。三是區別對待無法立即回國的學人和學成畢業及有意離美的學人,并靈活制定不同的實踐改造策略。從留美學人自身角度而言,“留美科協”的一系列活動刷新了學人們對新中國和中共形象的認知,使其激發出內心的自我省思,并逐漸將中共的價值規范內化為自我的共同體認,最終做出自愿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的正確選擇。

“留美科協”對留美學人的動員工作,是在特殊時間和特殊地點下開展的一次成功的統戰活動,是對中共在國內對待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和使用政策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充分凸顯出中共統戰工作的智慧。實際上,當時中共針對留學英國、法國和日本的學人也曾開展統戰工作。比如在英國,以陳天聲和劉寧一為代表的中共黨員組織全英學生成立“民社”,討論中國政治問題。在法國,中共支部聯合左派學生整頓巴黎中國學生會,積極團結和爭取在法留學生。(94)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93~297、335~366頁。在日本,中共通過官方、民間訪日以及寄送資料等行動,引導留日學人早日回國。(95)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東京日本僑報社,2006年,第82~90頁。“留美科協”的個案研究啟示我們應該進一步搜集上述活動的一手資料,對中共的統戰策略開展堅實且具體的實證分析。如此,必將有助于推動我們對中共在海外學界統戰史的認識,亦將對當今我國組織動員海外留學生回國服務提供更深厚的歷史智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亚洲精品777|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婷婷六月| 97se亚洲| 88av在线看|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jizz在线观看|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1九色视频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看国产毛片| 日韩第一页在线|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a亚洲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欧美天堂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成人韩免费网站| 伊人成人在线|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精品视频久|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日本久久网站|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97综合久久| 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99re精彩视频|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在线毛片免费|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AV毛片|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午夜啪啪福利|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91人妻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