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作文中寫“我認為”時,所表達的見解或觀點是不是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如果不是,那就應當寫成“有人認為”,或“書上說”了。
表達見解或觀點,首先要明確的是“自己的”“個人的”,是“我認為”而不是“我們認為”,是“我要”而不是“我們應當”……個人寫作,只能代表自己的認知和態度,如果說“我們認為”,則需要征求多人的意見,那將非常困難。
同學們的作文,是個人寫作,理所當然要有個人的情感、態度,如果一味重復或復制別人的思想觀點,何必叫“作文”?那不成了復印機嗎?如果老師對“我們認為”并不介意,一個班豈不是可以只交一篇作文就能“代表”?因此,作文表達必須有“自己的”思想態度和情感,否則談不上“誠”。
因為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中學生思想也許不夠成熟,但是認知有規律,不能要求這個年齡的人思想一定成熟 ;“成熟”有規律、有周期,程度也不一樣(很多人直到老年也沒認真思考過,他的認知仍然是“生的”,或“半生不熟的”)。不過,對自己的作文表達負責,至少在某個階段表達某個觀點時經過思考,是應當做到也能夠做到的。
人們的表達需要考慮環境或場合,有時需要委婉含蓄,注意節奏與分寸;有些意思不宜全說出來,要分步驟表達,這是必要的修養。但在應當坦誠表達時,不能閃爍其辭,不能指鹿為馬,口是心非。一些同學談問題,常常不經思考,沒有事實依據,不但無法對讀者負責,對自己也不負責:不了解事實,就敢表態;明明沒有思考,沒有形成“看法”,只是把別人的觀點、說教當作自己的看法;他不贊同一件事的做法(甚至極端厭惡那種做法),然而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揚(甚至只為作文多得三五分),就放棄獨立思考,或掩蓋真實情感,“順著別人暗示的意思寫”。選擇不誠實的態度,怎么能讓別人信服,又怎么能于心無愧呢?他們不是在作文,只是在“表態”“站隊”,他們的學習不是為了發現事實、尊重事實,而是為了逐利。如此作文,自欺欺人,“我口不能言說我心”,不可能獲得作文的愉悅。一些同學嘆息作文難,是不是也要從這些方面找找原因?
作文是思想活動的成果,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賽場球迷的瘋狂,同學們多多少少見識過。球迷之所以癡迷,在于有強烈的情感傾向,為自己喜愛的球隊吶喊助威。他們往往站在同一區域,穿著與球隊同色的衣服,數萬人反復同唱一兩句旋律簡單的歌,反復同做簡單機械的動作,這是非常有激情的群體體驗。在那兩三個小時,球迷放棄個人意識,成為“我們”,縱情宣泄,或許只是為了釋放生活和工作壓力。置身于球迷群體中,“我們”不由自主地唱,情不自禁地跳,同哭同歌,不需要理性判斷,“我們”會忘記足球之美沒有邊界,“我們”甚至對裁判正確的執法也報以噓聲,“我們”不會對對方球員的精彩動作報以贊許,“我們”會集體吼叫以圖造成對方失誤……球迷為勝負斗毆甚至大規模騷亂,不惜敗壞體育運動的聲譽,因為“迷”而喪失理智,很可怕。很難想象,那些瘋狂的球迷在個人認知領域能否冷靜客觀地面對事物。讀中學生評論世事的作文,常有坐在球場面對球迷山呼海嘯的感覺,很難看到那種冷靜客觀的“我認為”。
曾有同學說起老師的提醒:寫議論文,一定要說幾句時尚的空話,出現幾次“關鍵詞”,“戴正帽子”,因為“明確表明觀點可以減少誤判”。其實,這是對付考試作文快速閱卷的野路子,擔心被誤判,寧可犧牲文章質量。可是,如果養成了這種習慣,作文就會少了真誠,也就談不上“負責地表達個人見解”,也就很難感受作文的趣味。

從人的成長角度觀察,個人見解比集體意識有價值,因為它是個人經過獨立思考產生的見解,有問題的發現,有思維的過程,有創造性的因子,有表達的方式方法,等等。回顧歷史文化的發展,不難發現,真正產生影響,起到推動文明發展的,往往是那些真誠負責的“屬于個人的思想”,一個一個,組合成一個時代的“人們”。所謂的“我們”,是一種言說習慣,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隨便代表大家的思考。“我”被“我們”取代,大話也就多起來。大話一般是沒有實質內容的空話,比如,“我們一定要”“我們一定能夠”之類,很少會有人當真,自然也不會有人去追究 ;他在說“我們”時并沒有經過思考,聽的人也不會把他的話當真,因為多數情況下,這種表達不真誠。
如果總是把別人的、集體的“觀點”說成是“我認為”,會導致個人喪失思考意識。寫出真正屬于個人的好作文,要有真知灼見;倘若見解不成熟,但只要是自己的思考,也還是有價值的。如果處在某種特殊狀態下不宜或無法真實地言說,可以選擇沉默,盡量不說假話。不說假話并不難,只要想到個人要對自己的名譽負責,保持個人尊嚴就可以了。在日常的表達中,有很多避免誤會的方法,比如,不帶個人情緒,尊重事實,客觀公正,注意分寸和節奏,注意層次,一步一步地深入,質疑有據,表達委婉、含蓄,不說過頭話,等等。做到這些,對有正常閱讀經驗的同學們而言,未必是很困難的事。
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思考,對自己的表達負責,是一生的精神底子。十幾歲的少年,面對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你那些言不由衷的大話套話假話,根本騙不了他,因為他當年也許就是那樣走過來的,當年他可能也因此糾結過,所以肯定知道你的話沒經過思考,也知道你無法對可能產生的后果負責。世間的尷尬事中,最糟糕的是年輕人在老年人面前說假話、賣弄世故,還以為他們看不出來。
作為學生,如果下筆作文便虛應故事,逢場作戲,以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他會覺得人生美好,世界美好嗎?
負責地說出一個“我認為”并不難,只要你肯思考。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