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530000)王園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關注素質教育的開展。音樂是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氣息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且會對學生的性格和情感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前,文化傳承與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音樂欣賞課教學是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路徑。為了更好地發揮音樂欣賞課的作用,讓學生通過音樂欣賞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感受音樂作品的內涵,教師要做好相關的工作,提高學生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意識。
隨著所學科目的增多,初中生的學習壓力逐漸增大,聽流行音樂成為他們放松的一種途徑。流行音樂自身具有通俗化、大眾化、娛樂化、曲風多元等特征,很容易被當下的初中生接受和喜愛。加上流行音樂內容豐富、節奏輕快、旋律簡單,學生容易被流行音樂所吸引,甚至主動學唱流行音樂。
學生在學唱流行音樂時,往往一個音、一個音地唱,譜子上怎么標就怎么唱,這就是所謂的“視唱”。在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韻唱”。這兩種演唱形式千差萬別,視唱要求演唱者對音準、節奏有較好的把握,而韻唱則要求演唱者對歌曲情感有較深的理解。韻唱的相關要求在戲曲演唱中尤為凸顯。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播放和講解戲曲音樂視頻,讓學生仔細觀看戲曲演員們演唱戲曲時的身姿、動作、神態、唱腔等,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中主要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初中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以及音樂審美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為學生更深層次的音樂鑒賞奠定基礎。我國有著大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對于音樂教師來說,用怎樣的方式來改進傳統音樂教學,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傳統音樂,已然成為新難題。音樂的產生,往往受當地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中要對傳統音樂的產生背景、風格特點等進行重點闡述,使學生在感受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學習傳統音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對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來說,終身學習已然成了必備品質。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掌握新方法、新理論,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梨園風采”時,教師需要深入地了解以下京劇相關知識:京劇的分類、京劇的伴奏樂器、京劇的演唱形式、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成就等。此外,教師還要系統地了解京劇中蘊含的美學,對“梅派”的特點和精髓有一定的認識。但實際上,只有一部分音樂教師具備以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中音樂教師應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通過繼續教育或自主學習等途徑,不斷學習和了解音樂的相關知識,致力于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
初中學生正處于認知形成的重要階段,需要通過興趣來引導,而多媒體與學科課堂相結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實現欣賞形式的多元化,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活動。此外,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習興趣不高,而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幫助學生高效便捷地獲取相關信息,使學生的學習更高效。
音樂學科內容豐富,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滲透多種文化。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豐富音樂欣賞內容是提高學生音樂賞析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音樂文化的滲透,并根據文化主題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音樂欣賞模式。以主題的形式對音樂欣賞內容進行拓展,既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音樂認知,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不同音樂賞析內容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強化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要構建立體化的音樂欣賞體系,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積極地開展音樂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音樂欣賞教學方法。如采用環境創設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播放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閉眼聆聽,同時在音樂中融入風聲、雨聲、蟲鳴、鳥叫,使學生感受自然之美,進而深化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提升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授戲劇文化知識調動學生探索傳統音樂文化的積極性,如以講故事、說歷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了解。該模式亦可豐富音樂欣賞內容、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文化滲透是基礎,音樂鑒賞是形式,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夠構建立體化的音樂欣賞體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學生的藝術修養主要是通過參與傳統藝術活動獲得的。民間的鬧秧歌、說書、民族樂器演奏等音樂藝術活動為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提供了環境基礎,這些藝術活動對民眾具有強大的教化功能。如今,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師應利用網絡傳媒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使其更迅速地作用于廣大民眾,轉化為民眾的音樂實踐行為,以履行新時代的教化使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以及認知進行教學設計。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文化傳承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文化傳承及相關音樂表達。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這導致人們很難靜下心來欣賞傳統音樂。為此,教師應當積極拓寬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渠道,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中。教師講課時不應只關注知識層面,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傳統音樂文化,加深對音樂的喜愛。教師也可以將傳統音樂文化與古詩文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也能夠接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師可以將音樂欣賞與生活相聯系,開展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音樂,讓學生將所掌握的音樂知識和技巧應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接受多樣化的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成長和成才。
音樂教育工作者既要明確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做音樂文化的弘揚者,又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引導學生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同時,音樂教育工作者也應具備革新觀念,通過多種形式實現精彩教學,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產生學習興趣。具體對策如下:
加強校園傳統音樂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師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促使師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來。校園傳統音樂文化建設必須與國家、地區和學校的實際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目標。
開展豐富多彩的戲劇活動是傳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例如,以戲劇為主題,打造“第二堂課”;以戲劇比賽為平臺,加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
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思想問題,能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欣賞活動的動力。一方面,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可以解答音樂課中“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等問題;另一方面,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可以為初中音樂欣賞課提供豐富的素材。初中音樂欣賞課應以傳統音樂文化為基礎,引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注,滿足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需求。
從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改革初中音樂欣賞教學,需要高素質的專業教師。學校應該加大對教師教育的投入,加大音樂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的力度,使學校的音樂教學力量得到增強,學生的音樂需求得到滿足。這也給一線音樂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初中音樂教師只有多讀書,不斷提高文化素養以及音樂技能,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
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有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初中學校應注重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豐富的音樂教學形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優化音樂欣賞教學亦有一定的作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音樂教學質量,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從更深層次來說,音樂欣賞教學是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由于理論和實踐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且相互影響,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不能將兩者分割開來,而是要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音樂欣賞教學應采用多元的形式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通過戲劇的文化性以及音樂的動態性強化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學生能夠在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當中感知音樂之美,發展音樂之美,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而傳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