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常周初級中學(225400)劉閃
數學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學科。部分數學課堂比較單調枯燥,缺乏靈活性,氣氛沉悶,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解答習題,而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興趣、鍛煉思維、提高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初中數學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多維并舉,著力打造活力課堂、高效課堂。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學設備不斷更新,多媒體的運用已成為常態,傳統單一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更新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在現在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仍然注重給學生傳授教材知識,或者把原來的板書換成簡單的PPT 呈現,以為這樣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加課堂容量。殊不知,這樣的教學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將課前精心設計的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融入教學中,便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盡管一些數學教師在課前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仍不能避免教學目標不清晰的問題,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深入思考以下問題:數學難點如何突破?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能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如果教師不考慮這些問題,就不能知道學生在學習中有什么問題,也就無法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有部分教師仍然采用應試教育的方式,認為只要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行了,以致忽視了數學本身的實用性。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課程,更是一門應用型課程。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題,更重要的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不清晰的課堂,是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的。
情景教學是近幾年教育界一直倡導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很多教師都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但是部分教師在課前沒有認真做好準備,再加上他們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不強,便導致情境創設不理想。比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部分教師基于教室里學生的位置確定創設情境.但因為這一情境,學生過于熟悉,所以他們對其興趣不大,以致教學效果不佳。
1.教師角色要靈活多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起主導作用。教師不能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應是一個明智的輔導員。教師應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扮演好不同的角色。(1)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演示典型的、正確的、規范的解題過程,幫助學生厘清解題思路,推廣科學、合理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2)知心人。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蹲下身子,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應耐心傾聽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想法,幫助學生保持思維的正確性,并及時糾正偏差。對于學生錯誤的想法,教師不要急于否定,應從保護學生自尊心和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角度出發,進行善意提示、委婉指正,以贏取學生的信任和尊敬,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3)欣賞者。對于學生的大膽假設及奇妙思想,給予充分肯定。如對于“已知一個負分數如果分母、分子同時減1,這個分數是減小,還是增大?”這道題,學生常用通分的方法進行判斷。有一個學生與眾不同,他采用了分子和分母同時相加的方法,不過出現了計算錯誤。教師對他的方法給予了肯定,同時提醒他做題時應認真、仔細。(4)點撥者。教師對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中肯的、富有鼓勵性的評價。對于教學要點、重點及難點,教師應運用通俗易懂、淺顯直白的語言講解,以使學生充分理解、牢固掌握,還應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會遷移應用、舉一反三。
2.教師的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在傳統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常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老師講,學生聽”。雖然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加快教學的進度,但是并不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傳統教學中有教師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后對學生進行課堂檢測,他由此發現不少學生因為還沒有完全掌握知識點,而在解題時錯漏百出。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符合新時代學生的成長規律。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時,筆者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方法,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很快,學生就知道了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還進一步了解了“切線”和“切線長”的概念,掌握了切線長的定理并能運用這一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又如,在教學“用二次函數解決問題”一課時,筆者采用問題式教學法、反饋訓練教學法等方法,讓學生在用二次函數描述數量變化的過程中,體會到二次函數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有效數學模型,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筆者還會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發現式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在傳統教學中,一些教師要求學生整齊劃一,步調一致。這樣的要求雖然能使教學看似完美無瑕,但其實會壓制學生的靈感、埋沒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環境,調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
1.讓學生“動”起來。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數學教學中,筆者經常采用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設懸念等形式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上“平移”這節課時,筆者先組織學生玩“俄羅斯方塊”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觀察平移現象,找出平移的特征。這樣,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新知。可見,一個好的課前“熱身”活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為學生后續的學習鋪平道路。
2.讓學生“問”起來。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有差異的學生,教師的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主動發展,而主動發展是要通過主動參與來實現的。因此,在數學教學前,筆者會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起點,預想學生可能采用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以便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有利于其展開思維的信息,并給予學生討論、交流及展示思維過程的時間和場合,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讓學生認真觀察三角形,大膽提出問題。有學生提出疑問:“大三角和小三角的內角和一樣大嗎?它們是多少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一樣大的?可以通過什么辦法探究它們的內角和?”學生迫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此時他們的思維活躍,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3.讓學生“探”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然、平等、競爭及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例如,在講解“把多項式1 -x2-y2+2xy因式分解”這一題目時,筆者在分析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后,又出示了兩道同類題,讓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討論、總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一位平時數學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總結出了“把多項式按某個字母x或y降冪或升冪排列”的解題方法。這一方法既便于分組,又能有效解決四項及四項以上的多項式的因式分解問題,是一個不錯的發現。于是筆者抓住這個契機,給予這位學生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并和其他學生一道鼓掌致意。這位學生非常感動。從這以后,他便愛上了數學。后來到了初三,這位學生竟成了尖子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究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且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對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除了要遵循“小步子,多成功”的教學原則,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給予表揚,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成為課程實施的引導者。那么,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認知規律,在深刻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突破教材的限制,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大膽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上“列方程解應用題”這節課時,筆者創設了“今天我當家”的生活情境,巧妙地把本課的內容與給家庭成員買禮物、買早餐、買生活用品等事件結合起來,還有效利用了多媒體,進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從中體驗到了數學的生活性。
又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銷售”時,筆者讓學生利用周末兩天時間去逛超市,并在周一上課時進行交流匯報。
生1(開心地說):昨天,我在世紀聯華超市買了一件羽絨服,我終于清楚“打折”是怎么回事了。瞧,這是我買的打了5 折的羽絨服。(他用手提了提自己的羽絨服,同學們都非常羨慕。)
師:很好。你又獲得了新知識,謝謝你的分享。同學們只要真正地去體驗生活,就一定會有不少的收獲。
生2(激動地說):我了解到利潤、售價、進價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利潤=售價-進價。如果商品打5折,那么進價乘0.5,就是最終的售價。
生3(故弄玄虛地說):昨天我給媽媽當了一回老師。
師:噢?到底是怎么回事,請透露一下。
生3:昨天我陪媽媽去專賣店買羊毛衫,售貨員告知這件羊毛衫三天前打九折,今天又在打九折的基礎上降價20%,只賣168 元。我很快算出了這件羊毛衫的原價。設這件羊毛衫的原價是x元,列方程求解就行了。售貨員和媽媽都夸我聰明。
師:你真棒,由此可見知識的力量,你居然成為媽媽的老師了。今后我們要繼續認真學好知識,以成為祖國的棟梁。
在本節課中,筆者讓學生去做實際調查,并了解利潤、售價、進價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驗解決問題后滿滿的成就感。學以致用是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學以致用,去體驗解決實際問題后的自信和快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數學學習是一個充滿實驗、觀察、模擬、推斷的探索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講解、聯系鞏固為主的教學方式,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營造寬松、自然、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數學問題的探索與反思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總之,只有多維并舉,數學課堂才會“活”起來,課堂教學效果也才會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