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214045)劉 海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并且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這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得到深化,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態度。“美麗中國”不僅要呈現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而且要體現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溫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引入有關“美麗中國”的典型案例,積極打造“美麗課堂”。
高中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政治課堂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將鮮明的政治導向和科學的嚴謹性有機統一起來。要建設“美麗課堂”,高中政治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充分發現、感受、體驗理論之美。一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讓學生領悟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政策。二要創設基于學生現實生活經驗和未來發展需求的教學情境,利用啟發提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三要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和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學科理論,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使學生掌握思想政治課的相關內容。四要注重復雜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多維度、多途徑開展探究,進行綜合分析,更好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固化、形式僵化、路徑單一等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2 中的“堅持新發展理念”這一課時,可以引用以下材料:人口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據估算,城鎮化水平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有1300 多萬人口從農村轉入城鎮居住、生活、升學、就業,能帶來7 萬億元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然后設問:為什么說“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新型城鎮化建設充分考慮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有利于優化城鄉空間格局、產業結構。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建設由注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學生對于新型城鎮化這一社會熱點有認知需求,但受自身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全面系統地理解。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所設問題,全面展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擴大居民就業和統籌城鄉發展等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構建新型城鎮化的現實認知。這樣的探究能夠加強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讓學生在人生成長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
高中政治教師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運用于生活題材中,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正確處理好內容與形式、思想與知識、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將理論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提高學生觀察社會、體驗社會、分析社會的熱情和能力,讓學生充分體會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獨特魅力。現行高中政治教材突出知識性與生活性、知識性與思想性、知識性與價值性的內在關系,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聚焦時代發展特征。高中政治教師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如實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關注國內外焦點、熱點、重點話題,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動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打造更加生動、便捷、高效的學習空間,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高中政治教師要在教學中與時俱進地補充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道德,最終落實到生態保護行動中。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一要加強生態文化研究,促進學生形成生態文明意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教師不僅要通過展示我國的生態保護成果來幫助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互饋共贏的關系,而且要通過自然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實問題開展環保警示教育,增強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二要加強生態行為引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要求我們做到資源的代際公平配置和公平利用。青少年學生要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建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生態道德。三要重視社會實踐,實施生態保護行動。從學科實際情況和學生成長需要出發,將學科教育與生態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挖掘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踐行正確生態價值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行動自覺。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4 中的“把握世界的規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反映無錫市太湖水環境整治的新聞《太湖生態修復再現蘇南“魚米之鄉”》。然后引用無錫市新聞媒體所報道的一些內容:無錫市以治理太湖為重點,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建設“東方硅谷”;加快推進“三地三中心”建設,促進產業升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以文化建設為抓手,打造“魅力無錫”,進一步擴大無錫市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接著設問: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無錫市新聞媒體有關報道中包含了哪些哲學道理?上述具有鄉土氣息的素材,不僅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和時代要求,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容易將“以治理太湖為重點”與“抓住主要矛盾”聯系起來,將“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與聯系觀聯系起來,將“產業升級”與發展觀聯系起來,將“加強科技創新”與辯證的否定觀聯系起來,從而基于現實素材把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知識有機聯結。這樣分析案例不僅幫助學生有效構建了知識網絡,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學生愛國愛鄉的積極情感,培養了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促使學生自覺踐行環保行動。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于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要求我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新發展理念的角度讓學生感悟與生態保護有關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角度讓學生感悟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迫切需求,從科學的宏觀調控的角度讓學生感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從我國政府基本職能的角度讓學生感悟我國政府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為,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地位和宗旨的角度讓學生感悟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角度讓學生感悟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生態保護責任擔當……學科理論與現實案例的有機整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內化生態保護理念,外化生態保護行動,不斷創造生態環境的美好未來。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主體和價值觀具有多元化特點,這對青少年尚未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深刻影響。高中政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課程,鮮明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標準。高中政治教師要致力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一要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二要激活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通過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和學生身邊的先進人物事跡,謳歌真善美,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時代新風。三要傳承傳統美德,強化道德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這些可促進青少年的精神滋養和健康發展。四要轉變教學策略,解決道德沖突。高中政治教學中要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正視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在范例分析、價值沖突、比較鑒別、探究活動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4 中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課時,可以引用以下材料:在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人物中,有一群可愛可敬的“中國好少年”——為搶救落水群眾英勇獻身的90 后戰士呂俊峰、躍入怒江勇救落水兒童的霜福偉、九年背著小伙伴求學的畢明哲、帶著媽媽上學的“發條女孩”蘇玉雙……他們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著真善美,為青年人樹立起一座座高聳的道德豐碑。然后設問:(1)我們應該如何利用“中國好少年”的先進事跡,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2)請你設計一個有助于弘揚“中國好少年”精神的主題活動,并運用《哲學與文化》的知識說明參加該活動的意義。所設問題是綜合探究性問題,需要學生結合時事背景進行多角度的綜合思考。學生能夠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弘揚時代新風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方面對相關知識進行建構和運用。同時,學生還能通過主題班會、板報宣傳、主題演講、主題征文等活動,認識到學習“中國好少年”先進事跡對于塑造完美人生、培育文明風尚、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方面的現實意義。
高中政治教師還可以結合道德模范事跡和優秀歷史人物事跡,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主動經歷觀察、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健康的情感,形成符合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觀念,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網絡時代,人們的公共生活空間越來越大,交往范圍不斷拓展。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所需的人才不僅要認同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在遵守社會公德的前提下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未來公民的公共意識和公德意識必須要加強。高中政治教學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能夠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總之,作為德育主陣地的高中政治課堂,其教學必須充分體現當今世界的發展形勢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征。高中政治教師應致力于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美麗課堂”,讓學生充分經歷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在“美麗課堂”中獲得生活的體驗、人格的提升、思想的撞擊和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