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青島日報社,山東 青島 266041)
新媒體不但為我國傳統媒體領域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讓傳統媒體迎來了挑戰。因此,傳統媒體記者應當積極響應社會時代發展的步伐,正確看待新媒體的優缺點,通過創新角度來找尋發展機遇。[1]
所謂新媒體,主要是指一種與以往新聞傳播媒介有所差異的新型信息傳播路徑。以往的新聞傳播媒介一般指的是廣播、收音機、電視、報刊等。但是,將新媒體與傳統傳播媒介相比較而言,其具有傳播速度較快、效率較高、參與性較強的特征。新媒體作為現階段最為流行的一種新聞傳播媒介,不但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向人民群眾傳播新聞事件,同時還能夠讓人們參與評論。并且,與傳統新聞傳播媒介相比,新媒體不會給受眾了解新聞資訊的地點、形式、時間帶來任何約束。只要人們想要了解新聞資訊,則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iPad、手機終端來搜索自己所感到濃厚興趣的新聞,無需等電視新聞播報,也無需在特定時間等在電視機面前。[2]這是新媒體和傳統傳播媒介間存有的最大差別,同時也是新媒體所具有的最大優勢。
新媒體對現代化社會所具有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能夠帶動現代化社會傳播理念有效轉變。人民群眾不但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通過新媒體來查詢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資訊與信息,而且在實際工作、學習過程中,也能夠通過新媒體來查詢自己所需要的資料。社會則通過新媒體來呈現出人情冷暖;企業通過新媒體來更好地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國家與政府則通過新媒體來向人民群眾大力宣傳新思想、新政策、拉近和人們之間的距離。由此可知,新媒體在如今現代化社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現階段,在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媒體編輯記者不但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同樣也面臨著極大挑戰。因此,身為一名優秀的媒體編輯記者,自身應當樹立一個良好的優化意識。現如今,新媒體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受眾人數的增長速度持續增加,若是媒體編輯記者無法積極緊跟社會時代發展的步伐,抓緊發展機遇,敢于面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挑戰,則逐漸會被社會所淘汰。在此情況下,媒體編輯記者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的思維形式,更好地展開新聞傳播工作。以央視為例,其主動迎接了來自新媒體所帶來的挑戰,制作出央視網與央視App等。在如今新媒體社會時代背景下,媒體編輯記者自身應當樹立起良好的憂患意識,持續找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存有的不同,更好地提高自有欄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防止在發展進程中被社會所淘汰。[3]
除樹立起憂患意識外,以往媒體編輯記者還應當辯證看待新媒體在傳播進程中所存有的問題,并且通過發展角度,來審視如今新媒體社會時代的來臨。因此,傳統媒體編輯記者自身應當積極面對新媒體社會時代的到來,秉持開放、接納的態度,來最大程度了解新媒體所具備的缺點和優點。近幾年來,新媒體取得了快速發展,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傳統媒體受眾,從而導致傳統媒體的收視率大幅度下滑,經濟利益大幅度降低。[4]但面臨著新事物所帶來的沖擊,媒體編輯記者應當辯證看待問題,吸取新媒體的優勢,舍棄不足,持續提高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競爭力。
對新聞編輯記者來講,其作為傳媒機構的主要發聲人,自身的職業素養與道德素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新聞的權威性與公正性。現階段,在新媒體領域飛速發展背景下,互聯網中摻雜著諸多虛假信息,而一部分網絡媒體或者是自媒體并未經過核實,就對新聞內容展開轉發與傳播,這則會引起不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在社會中造成極其嚴重的消極影響。編輯記者作為新聞內容的把關人,應當善于應用批判思想,來對待這部分信息,時刻堅持自身媒體人的良好職業素養,在對新聞進行編輯制作過程中,應當對新聞內容是否真實進行認真查證,需要注意不可發布并未經過證實的新聞信息,避免為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另外,在對新聞信息進行轉發時,應當遵守實事求是原則,不可為了博眼球,而夸大其詞。與此同時,媒體也應當加快媒體融合的步伐,通過快手、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眾多新媒體,來向受眾發布新聞信息或者是發布節目預告,在新媒體平臺中和網友進行積極的互動與交流,借此充分了解與掌握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實際需求,并與受眾的信息需求相結合,對新聞節目編排的順序與新聞長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以此來進一步提升新聞平臺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另外,媒體編輯記者應當在新媒體平臺之中,積極突破空間與時間方面所帶來的限制,節約時間提升效率,并且多多發布一些社會的正能量信息,嚴禁避免失真新聞信息為社會造成消極影響,以求能夠有效維護好社會風貌。
每個事物都具備兩面性,對新媒體來講,除具有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不受到地點、時間約束等優點外,它還具備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很難得到保障的缺點。由于新媒體的傳播范圍相對而言比較廣泛,而且信息的吸納量相對較大。因此,受眾在面對大量的新聞信息時,很難對其真實性進行正確判定。另外,一些垃圾信息也可以吸引到大量流量,在此情況下,則造成新媒體的口碑與傳統媒體比較而言相對較差。因此,媒體編輯記者在正確審視新媒體所具有的缺陷之后,應當找尋自身所存有的不足,持續完善自我、認清自我,并且在日后發展過程中,積極找尋問題的妥善解決方式,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傳統媒體的競爭能力和經濟利益。[5]
傳統媒體在進行傳播過程中,所設計的媒體節目都是系統性進行安排,準時、準點地進行節目播報,給人們帶來的感受較為刻板。在現階段新媒體的應用,各種媒體傳播節目就可以打破傳統的技術限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都可以進行媒體內容傳播。新媒體傳播帶來了極高效率。如果還是依據傳統模式整時整點地進行新聞節目安排,就會讓一部分觀眾因為時間方面的因素,以及地點上的條件限制,放棄對新聞節目的閱覽。久而久之,則會讓受眾人群放棄對節目的堅持,讓新聞傳播的效果逐漸降低,不利于媒體的長久發展。對此,傳統媒體編輯記者要突破自身的條件限制,結合現有的新媒體環境特點,將新媒體的應用和傳播特點有效利用,分析新聞在新媒體傳播過程所形成的效果,根據傳播效果分析,打造優質內容,為受眾人群提供更符合要求的題材內容。[6]另外,編輯記者要能夠對新媒體中的海量信息形成系統性的關聯,將各個信息的內容做到一定的深度加工,總結出新聞的含義,提高新聞質量。
新媒體是新時代的產物,讓新聞信息的傳播能力提升。但是在傳播途徑不斷開發和拓展情況下,會有大量的不良內容。這些不良的新聞內容,容易形成一定的消極影響,逐漸讓受眾人群對新媒體失去信任。雖然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不斷提升,但是這種情況也衍生出了不良新聞傳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受眾人群對這種不良新聞的反應較為強烈,再加之很多平臺會有實時評論功能,這就會更加放大消極效果的影響程度,讓不良反應形成連鎖效果,長久之后閱覽者對新媒體的真實性就不再感受到可靠和信任,甚至認為沒有閱覽的意義存在。[7]對此種情況,媒體編輯記者以及相關平臺審核過程都應該加以限制,對編輯過程要時刻保持嚴謹狀態,做到寧缺毋濫的高品質要求,才能進行傳播活動。對不良新聞所造成的謠言內容,要有一定的制止行為,找到充分的解決措施,通過對不良因素處理,提高媒體平臺的信譽度,并且要建立相關的信息處理和信譽維護專項任務,針對這些消極影響內容進行有效處理,提高整體的新聞傳播信譽度。
在現階段的傳播過程中,媒體編輯記者通常是在傳統媒體進行傳播的基礎上,融合新媒體傳播進行擴大效果,增設各種平臺的認證,與新媒體發展進行契合,增加輿論所產生的效果。在很多新聞傳播過程中,融合新媒體共同發展和進步,篩選出更優質的新聞內容,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讓新聞同步更多傳播平臺,增設更多電子類閱讀內容,利用各個信息傳播平臺所帶來的效果,讓媒體的主題新聞內容和形式能夠接受眾多大眾的討論和點評,通過對輿論效果進行分析,打造優質新聞,擴大新聞的影響力,無形中促進新聞傳播效果的提升,通過受眾的增加,來更加穩定地發展傳媒事業。[8]
現階段網絡環境的整體應用條件較為寬松,存在一些虛假不實的內容,甚至會引起社會恐慌和消極情緒。融媒體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權威性,對虛假信息和虛假新聞進行一定約束,及時遏制虛假信息。
編輯記者是新聞信息的第一道關卡,需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讓新聞自身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達到一定標準,不能在網絡上跟風轉發,讓信息的真實性受到影響,要在各種新聞信息的編輯和選用過程中,深入了解信息的真實內容,確認屬實之后才能轉發,如果信息存在不穩定因素,還需要利用新媒體的作用,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引導。編輯記者需要對采編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成為網絡謠言的終結者。編輯記者需要對輿論形成導向效果,了解真相、調查真相,阻止謠言傳播。[9]
在媒體融合影響下,需要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形成良性的整合,發揮兩者自身的優勢。積極疏導各種社會敏感話題,避免廣大受眾的疑惑情緒產生,及時規避社會負面影響,傳播正確導向。同時,在新媒體的應用階段,自身的互動性效果相對較強,很多活動推廣以及輿論制造形成顯著的優勢,編輯記者需要在新媒體的運用過程中,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的造勢效果,通過大量的粉絲形成轉發效果,讓新聞話題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得到提升,進而讓媒體平臺與受眾能夠提升粉絲黏性。
在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影響下,傳統媒體編輯記者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步伐,對新媒體的傳播抱以積極的態度,利用新媒體帶來的積極效果,對傳統媒體進行不斷優化,加強新聞傳播的影響力,編輯記者要充分應對時代變遷的要求,找出更多的媒體傳播方式,結合自身的工作特點,讓新媒體平臺成為新聞傳播的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