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丹
“當前,鄉村兒童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系統中最薄弱、最脆弱的一環。”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雷萬鵬看來,鄉村家庭教育普遍面臨家長教育素養、家校合作功能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相對于城市的“三重弱化”。
雷萬鵬和團隊通過調查發現,在教育素養、家庭教育知識和家庭教育能力等表現上,城市家長要明顯優于鄉村家長。從教育參與、生活陪伴等情況來看,雖然鄉村和城市都存在家庭教育過于重視智育、看重學業成績的現象,但鄉村家長對兒童教育和發展的參與度明顯低于城市家長。
民政部2021 年的數據顯示,截至“十三五”期末,我國共有643.6 萬名農村留守兒童,96%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看護。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 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
人戶分離趨勢的加劇,也從側面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仍將較大范圍、較長時間存在”。轉型中的農村家庭在社會變革中承載著家庭和后代全部的生存、發展壓力,也拓展著鄉村家庭教育概念的新內涵。因此,既要關注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的鄉村家庭,也要關注處在隔離狀態的家庭。“農村家庭和社會結構的種種變化,給農村家庭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學校和家長難以“雙向奔赴”。
除了家長家校合作意識不強外,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侯淑晶認為,鄉村學校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偏弱,也導致鄉村家庭教育中學校、家庭合作不夠理想,學校作用發揮有限。
在調查中,雷萬鵬特別關注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困境。他調研的小規模學校里,留守兒童占比53.0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比28.77%,父母離異的占比5.43%,智力、聽力、視力等殘障學生占比2.29%。雷萬鵬發現,與其他鄉村學校相比,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家長對家校合作的認可度、接受意愿更低,教師接受家庭指導和培訓服務的機會更少。雷萬鵬也注意到,這些年,特崗教師等政策為鄉村學校補充了年輕教師,但由于師范教育中沒有把家庭教育素養、家校合作能力培養等作為師資培養的重要內容,“來到鄉村的年輕教師沒有能力立足鄉村,為家長開展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