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菲菲
隨著全球“大交通”時代的到來,機場逐漸從單純的航空運輸樞紐轉變成城市經濟綜合體,成為城市功能區發展和產業功能區發展的新引擎,依托機場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臨空經濟是當下的熱點,臨空經濟具有高開放性、高實效性、高附加值等特征,當前臨空經濟以較強的聚集效應,逐漸成為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地區經濟行穩致遠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全面動力。以機場為依托的臨空經濟區為快速交換技術、服務、資金、貨物提供了全新的平臺,構成了臨空經濟區為平臺點對點的發展格空間格局,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據此,我們要堅持以“建設一流智慧航空城”為目標,堅持“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整合要素資源助力高質量發展,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打造以現代物流、航空工業、高科技制造、休閑會展等為主導產業的多元綜合型空港經濟,助力區域經濟的行穩致遠發展。在“速度經濟”大潮下,發展臨空經濟是根據我國當前要素稟賦結構的必然選擇,能帶動區域產業與技術升級,將全球航空運輸網絡連通在一起,壓縮區域時空距離、優化國土空間結構,重塑區域對外開放新格局,根據我國樞紐機場和機場所在空港城市的實證分析證明,臨空經濟的發展能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結構高級化演進,,推動區域服務業的發展。另外,臨空經濟能促進空間效應的重構,助力區域經濟穩健長遠發展。因此,我們要瞄準臨空經濟區戰略位置,因地制宜的加強臨空經濟區將設,對臨空經濟效區空間分布進行協調,構建臨空產業體系,帶動產業發展,全方位地推動港一產一城一域”四位一體發展。
以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內核的臨空經濟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以創新為驅動的新型產業逐漸成呈現了高臨空指向性[1]。現階段,浙江省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時期,瞄準臨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加強臨空經濟建設,一方面能吸引高時效、高附加值的產業,還能集聚發展需要全球采購、生產、分銷等特征新興產業,賦予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夯實經濟行穩致遠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加強臨空經濟建設,能集聚各種產業,深度融合全球物流鏈、價值鏈、貿易鏈、產業鏈、打通地域融合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通道,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在新時期下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構建高標準國家化經濟交流平臺,不僅能短時期內拉動經濟,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對外開放,激活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達到“地區經濟循環,帶來國內經濟大循環和國計國內雙循環”的目的。
2.1 帶動區域發展,化解區域矛盾。眾所周知,臨空經濟是流動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加速生產要求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2]。在當前的臨空合作區域建設過程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夠平衡,臨空經濟區建設發展的本質,在于加速現代化及中心城市城鎮化建設,以此奠定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和轉變,達到經濟結構優化、提升增長動能及降低生態成本的目的。同時,臨空經濟區先天具備的區域通達優勢,能夠為各產業要素集聚提供便利,可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支撐力量,發揮出區域協同探索與發展作用。
2.2 對接相關政策,落實區域戰略。如今,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其中明確要求區域經濟要做大、做強,依托基礎經濟結構的推動性,實現與區域性中心城市“一主兩副多極”戰略相適應,尤其以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為主線,達到與國家政策相互照應的效果。以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發展格局為例,通過長江經濟帶建設理念的確立,能夠連接各地級城市、長江上中下游及沿江地區,推動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性,形成全新的區域經濟結構。同時,遵循生態經濟合作區建設過程中,重點加強“水、公、鐵、空、管”等運輸協同,以完善的交通體系作為銜接方式,建立全領域覆蓋的效能樞紐工程,推動長江經濟帶的整體開發。據此,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應當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核心,通過國家、省和地區戰略實現效益最大化。
2.3 產業提檔升級,助力區域發展。加強臨空經濟建設依托臨空集聚,正向溢出效應,能將區域內管理、知識、勞動、資本、技術要求集聚起來,最大化地發揮其輻射作用。通過發展具有臨空指向性的經濟,如高級冷凍農產品運營、鮮活農戶產品深加工、航空食品供給等,進一步延伸農戶產品價值鏈,促進和農產品市場空間的拓寬,達到相關產業提檔升級的目的[3]。在加強臨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引進一批高端制造項目,有助于打破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推動工業的轉型升級,形成產業集群,拓大輻射范圍,帶動區域就業和區域發展。在臨空機場改擴建中,能改善鄉村交通形勢,深入挖掘地區特色和文化內涵,構建生態文化旅游圈,大力發展高端旅游項目,進而真正意義上的將臨空經濟區變成促進區域經濟穩健發展的動力引擎。
3.1 重點加強國際機場臨空建設,打造空中絲綢之路支點。高開放性是臨空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隨著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帶動國內外經濟雙向循環發展,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空中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點,加強臨空經濟區建設力度,打通了內陸城市參與國家戰略,加強對外連通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八橫八縱”鐵路網的構建,國內高鐵價格和服務水平日益優化,在“碳中和”理念的深入人心下,今后旅客中距離出行將更多的傾向于高鐵運輸,長距離出行以航空運輸為主,立足于臨空區域經濟發展而言,鞏固和加強航空港中樞樞紐地位,立足于實際,不斷拓展國際客貨流運輸是今后發展的一個方向。立足于長遠,著眼實際,構建高起點,高地位、國際化的臨空示范區,要積極適應黨中央對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要求,契合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及“三化”發展愿景,以國家戰略為主要目標和方向,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機遇中聚集優勢資源,促進經濟產業間的互惠共贏,在經濟層面實現彎道超車。比如,荷蘭史基浦機場由于開發時間早,且其超前的建筑設計、城市布局、高新科技及極富預見性的規劃,幫助其快速搶占了臨空經濟發展先機,甚至為后續拓展預留了充足的余地,使其能夠應對未來二三十年的變革,依托其整體的優勢,實現了大量高端產業及高端人才的聚集。我們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為例,其以舒適體驗、設施便利、超一流設計吸引了高端復合型人才和高端產業、高端服務、高新技術的集聚。因此,我們要搶占臨空經濟發展機遇,聚焦全球化,定位高端,通過多措并舉,打造一流臨空經濟區。
3.2 建設服務型臨空港,帶動臨空經濟發展。由于臨空經濟空間發展規劃編制協調力度不足,呈現資源利用分散,建設“多龍治水”的局面,制約了臨空經濟的發展。為打破傳統建設的弊端,2019年國家出臺了新的規劃方案為臨空經濟建設指明了發展,因此,我們要借鑒北京大興機場共建共管模式、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模式的經驗,統籌謀劃、整體設計,重點加強省級統籌,市級管理,成為專項小組,嚴格根據建設規劃,建設標準、管控標準,構建高效的行政管理極致化,做好、做大、做強臨空經濟區產業、生態、交通系統規劃,規避建設資源分散,標準不統一、產業同質化等問題,設置臨空經濟區市級領導專班,堅持以空港區域為中心,協調有序推進臨空經濟區土地規劃、產業布局、招商引資、人才引入等工作,理順和完善管理機制,協調推進工作,將責任落實到人頭上,形成齊抓共管,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傳導壓力,使臨空區經濟建由“軟任務”變為“硬指標。制定或是出臺高端人才、高興高端產業、國際前沿產業等專項扶持政策,優化營商環境,上緊作風發條,織牢制度牢籠,確保建設的落地。此外,完善周邊地區的商貿、公園、醫療、周邊教育、綜合體的功能設備,構建設計一流,優良服務、配套設備的完善的服務型臨空經濟區,吸引高精尖產業、行業領軍企業、國際前沿技術研發機構的落地,帶動區域經濟的穩健發展。
3.3 打造國際型臨空港,不斷拓展國際業務。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意識及品質的變化,旅游日益成為一種休閑方式,推動了旅游形態的多元化。并且,在市場國際化模式的觸動下,遠距離旅游項目成為市場的熱點,游客為節約有限的休憩時間,往往更趨向于選擇航空運輸工具。根據國際機場協會的研究數據,未來二十年間,基于航空運輸便捷性的旅游產業,其經濟增益都達到兩倍以上。比如,泰國曼谷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高效的航空運輸產業支持下,其旅游人數增幅達到40倍,旅游包機成為國際旅游領域的特色模式,也引領著曼谷旅游經濟持續向前發展。另外,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之下,跨境貿易成為主要經濟往來方式,而其貿易規模的持續攀升,也無形中推動著航空運輸業務發展。部分領域為實現“當日寄出、次日抵達”的目標,對航空貨運的依賴性正逐步增加,如竭力開通空運專線業務,首先開通北上廣等國內主要城市“卡車航班”,同時協調提供“24小時預約通關”機制,由此形成輻射全境的空中運輸網絡,并持續新增國際直飛航班,形成空中轉運樞紐,以臨空經濟區的多元化建設,逐步引領區域經濟多元化創新,真正實現臨空經濟區的國際化轉型目標。
總而言之,伴隨發展區域經濟的呼聲日漸提高,如何打造臨空經濟區的新經濟增長極,已然成為當前和今后重點考慮的方向。事實上,依托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能夠有效實現發展優勢互補,臨空經濟區需要依賴區域資源的保障,而區域經濟也需要借助臨空經濟區優勢完成產業集聚。因此,只有掌握好兩者之間的協同關系,才能夠真正構建臨空經濟區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閉環,推動各方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以飛躍式的經濟發展形態,為我國臨空經濟區建設及區域經濟發展樹立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