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棟 李 超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新聞宣傳戰線的歷史使命,也是當前主流媒體適應發展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現實之考。面對這一時代考題,近年來河北滄州日報社黨委堅持守正創新,充分運用傳播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緊貼媒體傳播形式和群眾需求的新變化,以新應新、以變應變,在加強黨的建設、技能培訓、平臺搭建、超前謀劃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發揮融媒體中心帶動作用,讓新聞宣傳工作回歸到群眾工作這個根本上來,讓主流聲音牢牢占領輿論高地,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
為加強對融媒體工作的統一領導,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報社黨委創新管理機制成立了全媒體編委會(簡稱“全編委”),這在報社歷史上是首次。全編委由黨委書記、社長任編委會主任,日報總編輯和晚報總編輯任副主任,主要研究推進新聞改革、全媒體融合發展等有關重點工作,協調、解決融媒體存在的具體問題。在全編委的領導下,原來分散在“兩報”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被統一整合到新媒體中心,力爭通過整合各類資源,調整生產流程,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理順各種關系,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運行質量,激發媒體的生機與活力,提高媒體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
同時成立報媒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作為報社黨委報媒創新發展的智囊團、參謀部、研究所,突出發揮“學研議參帶”等工作。成立市委中心重點工作學研會,建立完善市委重點工作新聞報道研討機制,全力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確保跟得上、跟得準、跟得緊。
在黨委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報社通過創建“試驗田”,研究報媒發展新趨勢,完善發展新路徑,主動適應融媒體新形勢下的發展規律。為此報社成立了“傅強工作室”,努力打造報社“創新特區”,通過深入推進團隊專職化、技術專業化、績效合理化、運營市場化,為報社融媒發展特別是融媒體產品生產探索有益途徑。
媒體融合事業發展到哪里,黨的組織就覆蓋到哪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就發揮到哪里。基于這樣的認識,報社黨委堅持把建立、培養融媒體一線黨員作為工作重點。2021年成立了新媒體黨支部,選好配齊班子,及時把骨干分子、業務能手吸收為黨員,補充黨的新鮮血液,增強他們的榮譽感,使他們成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生力軍,助推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
發揮融媒體中心作用,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離不開一批既掌握宣傳內容和傳播藝術,又通曉融媒體知識技能的新聞人才和專業新媒體運營團隊。
近年來,報社黨委高度重視干部職工融媒體知識技能學習培訓工作,提出全力打造學習型報社。2021年年初,報社黨委通過下基層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組織座談會、開展大討論等形式,對全社的學習培訓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對現狀有了深入認識,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學習培訓方案》,成立工作專班,每周開設一次學習課,對做好融媒體知識技能學習培訓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學習培訓實現了全覆蓋、規格高、密度大、實用強、知識新等新特點,這在報社歷史上還是首次。
加強學習培訓給廣大干部職工帶來了新變化。一是融合意識有了進一步提升。大家開始認識到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創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也認識到自身的差距與不足,思想逐步解放,眼界逐步打開。二是學習熱情有了進一步提高。經過幾個月持續不間斷的學習培訓,大家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點,對學習有了正確的認識,上進心進一步增強,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越來越高,逐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三是融合本領有了進一步增強。在上交的作業中出現了一批高質量作品,其中還有十余篇作品被“學習強國”滄州平臺采用,說明對新媒體技能的掌握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除了大規模集中學習培訓外,我們還針對大家融媒體技能的愛好、專長設立了興趣班微信群,通過分享展示、研討分析、專家點評等方式,交流工作上遇到的技術問題、視頻拍攝需要掌握的技巧,彌補技能知識的不足,提升大家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全媒型編輯記者。這些都為更好地發揮融媒體中心作用,走好群眾路線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支撐。
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在當前移動互聯網成為輿論主渠道、主陣地、主戰場大背景下,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新平臺,加快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步伐,將主力軍轉移到新媒體平臺,搶占傳播制高點,這也是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的關鍵所在。
全媒體傳播就要實現用戶的全覆蓋,傳播形態的全覆蓋,適應廣大群眾主要通過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新形態,實現在“云端”上全媒體形態的傳播。近年來,滄州日報社抓牢“云”契機、深耕“云”領域,十余年時間逐漸形成了以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抖音號等新媒體形式組成的全媒體矩陣,借助長城新媒體平臺的“冀云滄州”客戶端正式上線,完全具備了建成市級融媒體中心的條件。目前,滄州日報社基本實現了傳播方式的“全”、覆蓋面的“全”、傳播形態的“全”,做到了“一朵云、一中心、一平臺、一鍵通”,極大豐富了群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途徑,方便了群眾通過移動終端觀看音視頻。并以此全方位展開新聞宣傳,積極引導網上輿論,拓展輿論新陣地,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走出了一條具有報社特點的網上群眾路線。
全媒體時代,內容建設依然是根本,價值高、專業性強的產品仍然是群眾的主要需求,這就要求不斷創造群眾關注關心的產品,并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才能提升影響力,增加用戶黏度,這也是傳統媒體應戰新媒體的強大優勢。近年來,滄州日報社立足內容的本土化和接近性,主動記錄群眾生產生活,及時報道基層的鮮活經驗,有效回應群眾關切,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慶祝建黨100周年等重大事件中,在服務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上,制作了大量“爆款”音視頻,大量作品被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頭條轉發,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成為現象級作品。
新聞宣傳與政務服務的為民性質是一致的,通過新聞平臺為群眾提供政務服務、文化服務、便民服務等方式,不僅可以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幫助政府部門改進工作,還能提升黨媒的公信力和美譽度。近年來,通過代管滄州新聞網、滄州文明網、“滄州發布”公眾號、微博滄州等新媒體平臺,設置欄目議題,發布權威信息,了解群眾所愿,收集網民聲音,發現輿情動向,營造網上暢通新聞發布平臺,優化政務服務功能。通過承辦“網絡問政”平臺,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更好發揮輿論監督和服務發展作用,至今共解決并回復百姓投訴萬余件,基本做到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建立起解決百姓實際問題的網上綠色通道,成為部門與百姓之間溝通的“橋梁”。
建好、辦好、用好“學習強國”滄州平臺是市委交給滄州日報社的硬任務、硬要求。自“學習強國”滄州平臺正式上線運行以來,滄州日報社積極整合主流媒體和優質社會資源,傳播滄州聲音、講好滄州故事、展示滄州形象,已逐步成為全市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深厚群眾基礎的融媒融合平臺。通過宣傳市委市政府中心重點工作,反映各地各部門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展示滄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生動實踐,動員廣大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決策部署上來,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
近年來,報社黨委審時度勢,堅持“融榮共生,和合共進”的理念,十分注重調動和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融媒體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搞開門辦融媒體,放大融合功能、拓展融合空間、提升融合能級,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
規劃建設全媒體文創研發交流中心,進一步放大黨媒的引領示范陣地效應,帶動滄州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全媒體文創研發交流中心主體擬設在傳媒大廈一至二層,主要由自媒體眾創空間、新媒體實訓基地、融媒體發布演播大廳、文創產品數字展覽館、全媒體讀者(粉絲)俱樂部五部分組成。目前報社將其作為重點項目傾全力打造,已經就規劃進行了多次研討,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滄州融媒體和文創產業的孵化器、聚集地和橋頭堡。
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就必須秉持“依靠基層、服務基層,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理念。滄州日報社著力做好縣級融媒體(“地方軍”)和網絡大V(“山大王”)資源的整合與融合文章,以報社全媒體傳播矩陣為龍頭,形成占領主陣地、傳播正能量的合力。新注冊“滄州融媒”微信公眾號,按照“縣級新聞,滄州發布”的思路,集納推送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反映當地落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形成的特色經驗、亮點工作等新聞報道,為各地各部門提供一個展示、比拼的平臺。新注冊“滄州播報”微信公眾號,集納推送網絡大V發布的具有正能量、有影響的信息和產品。同時又加強對其組織、領導和相互交流聯系,強化培訓引導,通過網絡大V、知名網紅推介報社的融媒體平臺和產品,讓主流聲音占領輿論陣地。
走好全媒體時代的群眾路線,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需要轉變宣傳理念、手段和組織方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整合更多可用資源。滄州日報社以牽頭成立滄州市全媒體協會為重點抓手,整合全市融媒體資源,加強融媒體行業自律,發揮好黨媒的“意見領袖”作用,傳播好主流聲音,充分發揮黨媒在黨委、政府聯系群眾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莊嚴使命。面對主陣地、主戰場轉向互聯網的全媒體時代,更需要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創新精神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思想上作風四進一步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拉近同群眾的距離,打通并用好同人民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渠道,大幅提升新聞工作質效,加快建成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在更高層面上彰顯初心使命、踐行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