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正
當今社會通信技術飛速發展,開創了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出現前,大多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行使輿論監督的職能;在互聯網出現后,新興的網絡媒體開始占據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輿論監督迎來了新時代。本文從什么是網絡輿論監督、網絡輿論監督對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分析出發,歸納出網絡輿論監督深化和拓展的途徑,以及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旨在讓網絡輿論對“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力支撐。
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等諸多方面,越來越受到網絡的影響,網絡成為一種有效的言論、社會參與、利益表達和民主監督權利行使的有效載體。除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網絡媒體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網絡媒體無可爭議地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相比傳統媒體個人意見表達和言論自由的限制,網絡媒體具有自由、互動、開放的優勢,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言的平臺,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得益于這種從來沒有過的相對自由的表達平臺和方式,輿論監督的拓展及深化引起了更多關注。
對比傳統輿論,網絡輿論屬于新范疇。“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1]輿論就是公眾的意見或群眾的言論。由于本身是輿論的一部分,所以網絡輿論也具有輿論的基本屬性。網絡輿論是網民在互聯網上對熱點事件和熱點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網絡輿論是一種新興的輿論形式,有別于傳統輿論,具有許多傳統輿論所沒有的新特點。基于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網絡輿論即網民以互聯網為平臺,就當前社會的焦點問題或某種社會現象表達的輿論集合。而這種集合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和影響力。
網絡輿論監督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毋庸置疑,在傳播觀念、傳播方式等方面都對我國的輿論監督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網絡使受眾的信息接收通道得以拓展,使每個網民由信息被動的接收者變為傳播者,日益成熟的新技術正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曾說,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有報紙的身影。如今,網民的眼睛無處不在,時刻對社會熱點保持高度關注。
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網民約有9.89億人,較2020年3月新增8000多萬人,互聯網的普及率在70.4%。其中,使用手機的網民迅速增長,有9.86億人。[2]網民不再單純地接收信息,還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從而形成網絡輿論,且具有極強的時效性。這里的時效性具有雙重含義:第一,輿論的形成時間大大縮短。網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接收信息,然后發表評論。這種即時性、便捷性,使輿論的形成時間大大縮短。第二,網絡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使輿論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影響的社會面大幅拓展。
網絡輿論監督的優勢十分明顯,為了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雖然網絡輿論監督優勢明顯,但法律基礎的缺失是其發展的硬傷。只有完善法制建設,網絡輿論監督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現在雖然新聞輿論監督影響穩定的論調式微,但很多單位對輿論監督的警惕心依然不減,“防火、防盜、防記者”的論調依然流行。我們承認網絡聚集、放大輿論的作用,但一些假新聞和非理性的事物會嚴重污染網絡輿論監督的空氣。網民要自律,形成網絡理性的傳統。網絡輿論監督和傳統媒體監督一樣,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我國現行的互聯網法律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從事出版新聞業務的互聯網網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國應加快完善網絡輿論監督法律體系,明確網絡輿論的法律地位及監督模式,保護網絡輿論監督的合法權利。
要想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網民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質,做到自律。如今,網民主體逐漸向未成年群體轉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年輕、學歷低、不富裕、缺乏社會經驗,使他們在社會上不占優勢。但他們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由于沒有受到正確引導,有時會發出不和諧的聲音。當每個個體聚集成一個團體,就會產生“感情的強化”和“理性的喪失”。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強對互聯網用戶的教育,增強他們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此外,媒介素養的培養也非常重要。所謂網絡媒介素養,是指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分清網絡信息的真假,而不是一味接收。如果網絡媒介素養不高,就很容易把網絡輿論監督變為網絡暴力。網絡的匿名性使得輿論攻擊缺乏合理性,從而損害被監督對象正當的人身權利。因此,網民要提高自己的素質,珍惜自己輿論監督的權利。只有通過網絡媒體的自律,才能改變現在網絡可信度低、權威性差的現狀。隨著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自律能力的增強,網絡輿論監督的質量也會得到提升。
在網絡輿論監督越發廣泛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普遍被動地接受監督,尤其是鮮有對網絡輿論監督的回應。政府部門應更新觀念,尊重網民的監督權利,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同時,要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提高網絡輿論監督的質量,不能消極對待網絡輿論監督,而應該將網絡輿論監督規范化。建立和完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需要兩個方面的準備:一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保障。現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年4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1號修訂)只是一個政府條例,法律地位較低,實際法律效力不高。因此,立法機關要盡快出臺法律,明確和規范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讓政務信息公開制度的法律根基更穩固。二是政府應轉變執政理念,增強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工作的決心。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回應,政務信息公開就是一句空話。
媒體融合從本質上講是媒體增加新聞信息平臺的數量和提高新聞信息的質量,更是讓新聞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的一個質的飛躍。[3]
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的雙重角色,新聞專業化運作的獨霸地位被普通人的主動參與“分羹”。傳統媒體要適應時代變革,積極與網絡媒體融合發展,發揮最大的輿論監督效力。由于單向傳播的模式使評論、反饋信息的獲得相當困難,所以傳統媒體與受眾的溝通性、交互性差,被受眾邊緣化。傳統媒體要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完善與受眾的溝通、反饋機制;要借助強大的網絡平臺,追蹤微信、快手、抖音的最新動向,實現監督主體的轉移。
媒體融合是發展態勢,也是發展章法。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是媒體融合工作有序進行的保障。制度先行、制度執行,是讓行動規則標準化、讓組織生產規范化、讓管理發展科學化的保證。
未來,網絡將持續、快速發展,網絡輿論監督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期待網絡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提供更強大的輿論指導,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中提供更強有力的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