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明 胡冰心
在新華社建社9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賀信中要求“堅守人民情懷”,這既是對新華社的諄諄囑托,也是對全國新聞工作者的熱切期待。
近年來,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記者堅守人民情懷,始終不忘初心,傾聽讀者心聲,致力打造公益新聞專欄——《心語心愿》,為遇到困難、心懷愿望的當事人,牽線搭橋,助其實現“微心愿”。集團還專門成立心語心愿工作室,給予欄目更多人力和機制保障。
通過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整合社會愛心資源,5年來,“心語心愿”欄目報道涉及的當事人數千名,其中約98%的心愿成功獲得社會愛心力量幫助得以圓夢,順利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的一樁樁心事,凝聚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正能量,不斷助力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舵偨請蟆酚浾咴诨鶎硬稍L中發現,不斷有社區干部反映,極少數群眾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救助心愿,希望有人伸出援手給予幫助。
為響應群眾呼聲,回應市民關切,更好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辦報理念,《鎮江日報》于2017年5月常態化開設《心語心愿》欄目,以富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年輕黨員女記者為專欄作者,負責采訪收集群眾心聲,通過報紙欄目為群眾鼓與呼。
好學的小姑娘夢寐以求想要學習機、留守兒童渴望一架電子琴、留守女童希望一臺古箏、孤兒想要一輛自行車、困境兄妹三人急需冬衣、高三女孩想給腦癱爸爸添置平板電腦;低保老兩口住院期間渴望10元一份的快餐、失獨老人期待一臺洗衣機、困境古稀老人想要助行器、失明老人急需除濕機、重度糖尿病人急盼放胰島素的冰箱、失獨老夫妻想要一部手機、重殘人士急盼蝸居能開一扇天窗……所有這些愿望和訴求,都得到《心語心愿》欄目記者的及時響應,經過報道后均很快實現。
群眾的心愿,遠不只物質的需求,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拜喴文泻ⅰ迸瓮氐叫@,重返課堂;腦癱青年期盼走出家門,看看城市新貌;紅光社區居民希望路口有凸面鏡;老城區居民渴望寶蓋山上有扶手;獨居老人想要有花草為伴;鉆石婚黨員夫婦夢想能拍張婚紗照……在欄目的幫助下,當事人都得以夢想成真。
孩子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老人們展開了緊鎖的愁眉,溫暖的陽光灑進小屋,老黨員夫婦在婚紗照拍攝現場熱淚盈眶……一個個小小愿望的實現,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助力他們更好地實現小康生活,也拉近了媒體與讀者的距離。
隨著欄目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群眾向報社反映的心愿也越來越多,甚至在不斷“升級”,對報社寄予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為此,我們開設“心語心愿”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借助新媒體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及時溝通信息,達到了“一呼百應”的效果,滿足更多群眾實現心愿的需求。
2018年4月24日,一條心愿線索反饋給專欄記者:有三個來自貴州的仡佬族孩子跟著爸爸流浪到鎮江,已到學齡卻遲遲上不了學。得知線索后,專欄記者立刻聯系了知情人,前往孩子的租住地。原來,三兄妹的媽媽早已去世,跟爸爸來到鎮江,因為爸爸媽媽當時沒有領結婚證,三兄妹一直沒有戶口,上不了學。當天,我們就以《三個孩子的心聲:“阿姨,我想上學!”》為題在新媒體作了報道(報紙次日見報)。心愿發布后,引發眾多愛心人士的關注。時任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區黨委書記的阮慶紅聯系記者表示,社區的愛心輔教可以先給孩子提供基礎的進入小學前的學習輔導。
此后,我們又幫這一家子聯系貴州警方,籌集他們來回辦理戶口的路費,為他們申請入學、聯系各界愛心人士助學。當年秋季學期的第一天,三個孩子坐在了西麓中心小學寬敞明亮的教室里。
因為三兄妹中的老三患有先天性面橫裂,在“心語心愿”牽線搭橋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她申請到“嫣然天使”基金的幫助。同時,一家人前往北京手術的路費、住宿費、營養費等,也全部由愛心企業家承擔。
2021年春節前夕,得知三個孩子一直穿著舊衣,欄目再次發力,金山街道人大工作人員及時響應,帶三個孩子前往商場挑選過年新衣。迎江路中心社區也在春節前采購了嶄新的電視機送到孩子們的租住地。2021年春節,這一家四口第一次坐在電視機前看上了春晚。
一篇報道,解決了單親爸爸多年的困境;一次連線,讓孩子在鎮江的求學夢順利完成;一分牽掛,讓孩子們收到來自社會各界源源不絕的愛心。這一切,都緣于“心語心愿”欄目構建的愛心信息交流平臺。
2018年底的節點上,《心語心愿》欄目策劃推出《走基層·年終特別報道——孩子們圓夢“跨年微心愿”》特別報道,欄目組牽線匯聚多渠道社會力量,一次性促成三所小學145名小學生集體圓夢微心愿。
2020年,我們幫助實現“心愿”的能量在進一步放大,甚至完成一所小學千余名師生、家長由來已久的“大心愿”。2020年5月7日,“心語心愿”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陽光何時照亮上學“最后一里路”?》的消息。當天,學府路師生的心愿就被愛心企業家陳正樂認領。12 日,一條全長約500米的愛心路鋪就完工。心愿完成的背后,還牽出了另外一個愛心故事:陳正樂在施工過程中了解到,路旁還有幾戶居民因為種種原因家中至今沒有接通自來水。他們主動伸出援手,聯系有關部門,幫居民辦理手續,接上了他們渴望多年的自來水。
因為欄目的報道和牽線搭橋,期待已久的心愿終于順利實現。居民、學校、家長感動不已,給心語心愿工作室送來兩面大紅的錦旗:“心系學生愛意暖 為民解憂情深切”“紙媒架起心愿橋 愛心筑就陽光路”。
愛心,從來都不是單向的?!缎恼Z心愿》欄目曾經幫助過的學府路小學,在時隔一年之后,聯手鎮江報業傳媒集團成立“心語心愿”工作室“養正愛心驛站”。愛心驛站的初衷就是,與《心語心愿》欄目聯動,幫助更多困難弱勢群體,用愛心回饋社會的關愛。
2021年春節前,《心語心愿》欄目曾經報道過的一位獨居孤寡老人朱龍生,中風后不能行走,生活陷入困境,老人渴望一臺電動輪椅。該心愿見報后,很快就被學府路小學“養正愛心基金”認領。
2021年11月3日,欄目刊登了自閉癥兒童強強想要一支點讀筆的心愿?!靶恼Z心愿”微信公眾號發布后,多位愛心人士與記者聯系。
學府路小學校長蔣禮明特致電記者表示,強強的心愿可以由學校“養正愛心基金”來買單。但由于心愿已經被中山路小學和紅旗小學的“童心義工團”“搶單”,記者婉拒了他的好意。蔣校長則希望有機會再獻愛心。
正如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府路小學“養正愛心驛站”與《心語心愿》欄目的互動,傳遞著更大的正能量,讓我們聽到了愛心回蕩的動人交響樂章。
常言道,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每當心愿被“秒光”,每當愿望得以實現、難題得到解決,當事人不斷說感謝的時候,我們欄目記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與美好。幾年的實踐過程中,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1.上連黨心,下接民心。公益性是黨媒的重要屬性,無論媒體如何深度融合,堅守人民情懷,堅持為人民服務,是不變的新聞價值追求。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絕不是一句空話。對于媒體來說,就是要在報道中,把黨心和民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只要始終同人民在一起,新聞就一定有感染力和公信力;只要你離百姓足夠近,報紙就一定有影響力和生命力。
2.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幾年助人圓夢的過程中,《心語心愿》欄目運作也不斷成熟,記者的業務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得以提升。2020年,骨干記者成功當選為鎮江市勞動模范,心語心愿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市級“巾幗文明崗”“黨員示范崗”和市勞模創新工作室等稱號。在江蘇省好新聞評比中,欄目也屢獲佳績。市委書記考察報業傳媒集團時,對心語心愿工作室的理念與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把欄目辦好的初心和信心。
3.踐行“四力”,永無止境。讀者在哪里,群眾在哪里,記者的腳步就應該走到哪里,《心語心愿》欄目已成為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踐行“四力”的品牌代表。增強“四力”對黨報記者來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追求,只有將采訪鏡頭對準民生關切,以真摯情懷反映民生冷暖,新聞作品才能真正贏得群眾喜愛。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欄目要不斷探索前進,更加深入地扎根人民,以新聞人的擔當和堅守,講述好共同富裕的新時代故事,為譜寫現代化新鎮江凝聚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