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燕
中華文化是歷經五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中華人的精神養料。經典誦讀是以文字為載體,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通過經典誦讀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從經典中吸收語言知識,鍛煉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為了優化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方式,讓經典誦讀走進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更好地發揮經典誦讀的教學價值,需要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認識到經典誦讀的必要性,并積極探索經典誦讀的有效運用方法,以助力農村初中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中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以傳承與弘揚優秀文化,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認同感為責任,并且在這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經典誦讀是中國古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誦讀古代圣賢留下的經典著作,能夠讓學生了解圣賢的智慧,在經典誦讀中促進語言文化的吸收、積累與沉淀,以提升農村初中生的文化品味。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記憶力發展處于最佳時期,此時的他們具有“多記性,少悟性”的特點,記憶力開發具有無限的潛能,在這一發展時期讓初中生多記憶經典文學內容,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記憶能力,開發大腦記憶儲存空間,并且能夠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到新的內涵,品味到經典著作中的深刻意蘊。華東師范大學曾做過一項實驗,希望可以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傳統文化經典與智力潛能開發之間的關系,實驗結果表明,經典誦讀對于學生的記憶力、學習效率、語言綜合能力、理性思維等方面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農村初中生的受教育條件相對較差,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背景下,農村學生大多由祖輩照看,教育問題就成為了農村學校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很多農村初中生希望學好語文,因此便開始進入到快餐式的閱讀學習模式之中,沒有經過篩選的閱讀素材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還讓學生難以從這些文本的閱讀中汲取營養。而經典誦讀是對學生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的閱讀素材,通過經典的誦讀,可以讓學生受到優秀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渲染,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三觀”。
經典誦讀在農村初中生語文素養培養中的運用,應從語文能力及人文內涵這兩個方面入手,具體的教學運用方法如下。
(1)在經典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其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基本前提,語言材料的積累更是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經典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在經典誦讀中獲取文字信息,并實現對經典的語言儲存,幫助學生積累到更多的語言材料,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儲備能量。如《朝花夕拾》是初中語文教材中推薦的經典書目,在閱讀中,教師可以指導農村初中生收集優美的詞匯,并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通過經典誦讀,讓農村初中生積累更多的妙詞佳句,可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
(2)在經典誦讀中提升分析理解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明學生的反復誦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深化感知過程,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反復誦讀,可以幫助農村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擴大知識面,學會在經典誦讀中主動地分析其中的內容及思想情感,獲得文本分析理解的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在《駱駝祥子》的誦讀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誦讀,帶著問題誦讀,在誦讀中深化對經典寫作方法、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
(3)在經典誦讀中獲得寫作能力的鍛煉
農村初中生普遍存在寫作能力薄弱的問題,造成農村初中生寫作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寫作素材積累不足,另一方面是農村初中生的閱讀與寫作學習分離。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給出一個寫作題目或主題,然后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寫作,但學生的腦海中缺乏寫作的思路與意愿,寫出來的內容自然東拼西湊、缺乏情感與內涵。而經典誦讀的成效可以建立在學生的寫作學習上,幫助學生在經典誦讀中生成個性化的理解、體驗與感悟,并將其個性化閱讀體驗用文字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1)在經典誦讀中凈化思想
大量實踐證明,經典誦讀在語文課堂中的開展,可以改善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這對于農村初中生的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在《弟子規》的誦讀后,很多農村初中生改掉了上課說悄悄話的毛病,認識到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教師的不尊重,課堂的文明風氣明顯得到了改善。其次,在勤儉節約方面,學生也有了很多習慣的改變,現如今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受到長輩的溺愛,養成了大手大腳,甚至是超前消費的觀念,通過《弟子規》的誦讀,幫助農村初中生樹立了勤儉節約的意識,認識到父母賺錢的艱辛,也真正地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又如,教師在經典誦讀中向學生推薦了《壞蛋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通過這本書的閱讀,農村初中生可以從中獲得兩點啟發:其一,“一失足成千古恨”,當人的正能量不足時,就極其容易受到負面思想的侵蝕;其二,閱讀一本“壞書”猶如食用一顆有毒的藥丸,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成長存在著極大的危害,由此引發農村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做一個具備正確“三觀”的青少年,能夠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誘惑,在語文學習及經典誦讀中形成堅定的意志和優秀的思想品質。
(2)在經典誦讀中增強文化底蘊
無論是經典的文學作品、詩詞作品還是國學作品,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載體,教師可以在經典誦讀中借助優秀作品的閱讀,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且能夠在靜待你誦讀中積累文化底蘊,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如在古詩詞的經典作品誦讀中,通過《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的詩詞誦讀,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作者晏殊對時光飛逝的惆悵之情及懷念舊人之意,并發現詞的藝術之美,如其中的“無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更是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又如從《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的誦讀中,學生為了讀懂詩詞內容、感悟詩詞內涵,會主動地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發現這首詩詞創作于靖康之難、汴京淪陷時期,在進行誦讀時,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詞人所表達的強烈的亡國之痛,由此感受到古人的濃濃愛國之情,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歷史,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愛國情懷。
總之,經典誦讀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語文教材在編寫中因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只會選擇經典作品中的某一個經典章節,或者是將經典誦讀作為拓展性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以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在經典誦讀中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感受經典的人文內涵,從而促進農村初中生語文素養的生成。因此,教師應積極地探索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更好地發揮出經典誦讀的教學作用及育人價值,改善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學現狀,以助力初中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