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秀琴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歷史的距離,許多高中生對文言文產生了畏難、退縮情緒,喪失了學習信心,導致文言文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改變目前文言文教學的方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文言文教學路徑。
高中生可以從文言文學習中積累寶貴的精神財富,逐漸調動起學生對古文學習的興趣。相應地,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文言文中領略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比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品讀蘇軾面臨仕途不濟時的獨特心境,即便面臨愁苦的處境,蘇軾依然保持豁達心境。文中的“雖一毫而莫取”“茍非吾之所有”均從多個角度展現了詩人的內心情感,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為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豁達的人生觀,教師可將《赤壁賦》與《行路難》相比較。面對仕途失意時,李白呈現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之情。在文本的對比中,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在面臨人生困境之時應有的人生態度。同時,教師應抓住教學契機,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如果面臨考試失敗或其他人生失意,應該采取何種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引領學生走進文言作品,深化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為強化文言文教學效果,教師要為學生系統地梳理文言文知識,并要求學生掌握文言文的重要知識點,如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特殊文言句式,抒情、敘事等寫作手法等。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課文有著大量的人物描寫,這些課文大多是贊美人物的高風亮節,或是表現人物的歷史功績,或是彰顯人物的生命情懷,并通過這些人物的事跡揭示生活的哲理。圍繞這些作品的教學,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教師還要以這些課文為典型范例,為學生梳理相關的文言文知識。例如,在《張衡傳》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向學生講解清楚課文的相關知識,還應以課文為典型范例,讓學生總結文言文人物傳記的一般寫作方法。當學生具有初步的閱讀基礎后,教師可詳細地介紹張衡這一人物,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還可提出如下問題:《張衡傳》描繪了張衡的哪些優秀品質,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這些拓展性問題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通過創新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以提升教學效果。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借助通讀點撥教材內容,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以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一般而言,初次閱讀,只需要粗淺地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次閱讀,則要求學生理解語句的深刻含義;第三次閱讀,則要求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意圖及思想感情進行深入思考,逐漸與文章形成情感共鳴。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對文本有疑惑的地方逐一進行點撥,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含義。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學生可以先通讀文本,標注文言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字詞進行深入討論,自主進行解決。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學生不能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則很難準確地理解藺相如與廉頗的性格特征,更無法感知藺相的廣闊胸襟及廉頗知錯能改的優秀品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枯燥的授課模式,引入課堂表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課堂表演類似于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演繹文章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其對文本的認知。例如,在《長亭送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老婦人、鶯鶯與張生等幾個角色,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深入探尋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些方法都有助于推動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內涵,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分析能力,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入的文言文都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積淀,蘊涵著豐富的古代人文精神,其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與欣賞價值。在初次接觸這些作品時,學生不必忙著去條分縷析或者盲目拆分語句,更不要急著深入探尋文章的含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誦讀,耳聞其音,目視其色,心悟其情,立足于字、詞、句、段、篇領會文言文的深層含義,全方位地領略文本的內涵。在閱讀教學中,誦讀是極其重要的。傳統的講解無法替代學生的自我感受與體驗,尤其是對具有較強文學性的文言散文或辭賦,像《阿房宮賦》《赤壁賦》等,教師就應鼓勵學生反復誦讀,逐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它有助于推動學生探索知識,強化學生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敏銳地把握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候,興趣的培養或許源于一句話,或許源于某篇文章的觸動,也或許源于古人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師應立足于課內文言文,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可融入背景故事、精彩導語等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略文言文的趣味與博大精深,讓學生改變對文言文深奧難懂的習慣認知。教師應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在講解文言文時,教師可依托多媒體設備優化教學形式,將文言文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結合起來。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具有許多教學優勢,它可以借助視頻、聲音、圖畫等方式,圖文并茂地為學生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承載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也承載了古人的思想智慧,更是作者表達個人情感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的核心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透過文言文學習領略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教師不能讓學生過度地拘泥于傳統的字、詞、句、篇的理解,而應引導學生立足于整體感知,領略文言文的文化內涵,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并汲取文化營養,通過引導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內涵,呈現文言文知識所具有的多樣性、豐富性特點。如教師可從反復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學會朗誦,逐步強化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在反復誦讀之后,教師可將思考與誦讀相融合,引領學生感悟文言文獨特的藝術魅力。《論語》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文章的閱讀朗誦,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所以,教師可以將問題思考融入于文言文朗誦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從而深刻感悟文言文的內涵,強化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赤壁賦》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誦讀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領悟文中“抱明月而長終”“羨長江之無窮”等句子的內涵。在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蘇軾借月亮與江水表達了何種情感?”若學生自己不能找到答案,教師就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探究,最終讓學生深刻體會《赤壁賦》中透露出來的蘇軾的人生觀與宇宙觀,整個作品展現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始終堅持理想,依然自信、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通過讀思結合,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傳統語文課堂中對文言文刻板的分析講解,容易使高中生產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厭倦,甚至出現抵觸、畏難、退縮的情緒,進而逐漸失去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革新文言文教學模式,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形式,讀思結合等具體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探究文言文的興趣,強化學生的主體感知,從而增強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