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素蘭
社會發(fā)展的文化性是文化視角關注的重點內容,其在現代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顯現,主要表現為語文教育發(fā)展與現代性的有機結合。基于文化視角,高中語文教學呈現出新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現為:人文教育轉變?yōu)槿宋年P懷,從文化的傳承轉變?yōu)槲幕亩嘣卣梗瑥呐囵B(yǎng)學生的領悟鑒賞能力轉變?yōu)榕囵B(yǎng)創(chuàng)新探究能力,語文教學全面對接社會發(fā)展。
中華文化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濃郁的民族色彩、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世代傳承的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呈現在世人面前,探索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佛”“道”“儒”三家思想發(fā)揮著支撐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六藝”衍生的樂賦詩詞、民謠戲劇、燈謎酒令、書法國畫、曲藝對聯與和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民俗節(jié)日可以有效地強化我們的感受和體驗,不論是重陽節(jié)象征著登高,亦或是中秋節(jié)寓意著團圓,傳統文化都呈現出鮮明的現代性特征。
高中語文課堂融入文化,不但可以豐富課程內容,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高中語文教學不應只關注考試,更要引導學生閱讀詩詞歌賦,感悟人文底蘊,課堂上不但要讓學生掌握考試內容,更要深入理解課文的含義。對學生進行興趣引導,要將文化切實地融入到語文教育之中,充分彰顯教書育人的本質。利用文化的滲透,可以為學生呈現出精彩的文化內容,進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將文化融入高中語文課堂,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詩詞作對、曲藝表演都是學生愿意嘗試的,它可以讓教學變得更加快樂。
國家發(fā)展以文化為命脈,民族進步以文化為靈魂。民族復興以文化為基礎。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具有重大的價值,夯實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深入挖掘語文知識中的文化內容,能夠在吸引學生的同時獲取人生經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民族的發(fā)展以文化為脈絡,國家的繁榮以文化為載體,可見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面對全新的教育形式,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此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轉變觀念。對此,筆者從以下三點進行重點的分析探究。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及全球一體化的融合,世界文化的溝通融合越來越豐富,單一化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面臨著文化多元化的挑戰(zhàn)與滲透。高中語文學科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面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也要向多元文化方向進行拓展,進而吸收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豐富內容,為我所用。回顧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可知,兼容并包外來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發(fā)展重要的動力源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帶入多元文化,可以引導學生以更開闊、開放的心胸去接受世界先進文化,進而融入全球的現代化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雷雨》時,其中應用了大量西方的戲劇理論和技巧,如果單純從中國戲劇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就無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所以,只有融合和探索多元化的解讀方法,才能對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學生才能真正透徹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在深刻認識人性的復雜性的同時還能體會到西方悲劇藝術對人類性格與命運的互相關聯的深刻詮釋。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感受作品對中外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的大膽借鑒和吸收,從而感受到西方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發(fā)展的積極推動作用,進而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去理解與包容外來文化。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也能使學生的文化底蘊變得更加豐富多元。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一直都非常重視人文教育,有效地彰顯了語文的人文性特征,這也是新課標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內蘊含著培養(yǎng)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三觀”的作用,所以也被稱為人性教育。在文化視角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將新課改全面服務學生發(fā)展的理念體現出來,現代高中語文教育要以人文關懷為重點,不但要關注語文如何熏陶人,彰顯人文教育的特征,在學習中挖掘人的價值。人文教育只是從狹義的角度對人性內涵的定位,而人文關懷顯現的是大語文教育觀念,它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例,在此演講中,其人文性特別是對民主、平等、自由的追求是不可否認的,是經典的人文教育案例。文章不但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更發(fā)揮著理想教育的重要價值,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入手,作品顯現出對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揭示了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人文關懷精神,沖破了人的發(fā)展中的很多外在局限。高中語文教學中以人文關懷為重點將是語文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以人文關懷為角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fā)散與拓展,構建學生優(yōu)良的學習姿態(tài),讓學生深入體會學習的價值和真諦所在,從而樹立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決心,使學生懂得如何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體會語文知識的人文教化內涵。
新課程標準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涵蓋了從發(fā)現、匯總、體會、鑒賞、領悟、思考、運用、拓展到創(chuàng)新發(fā)現的一系列教學新環(huán)節(jié)。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屬性,高中語文課堂要非常關注對學生鑒賞領悟能力的培養(yǎng),要通過高中語文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審美能力。目前高考命題及答題的模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制約,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探究能力受到局限,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案,促使學生不斷轉變學習思維,注重創(chuàng)新和綜合能力的強化與提升,這樣與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相適應的。
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一課時,如果只是從作者與母校的離別角度進行分析講解,然后讓學生自主體會這種離別的傷心之情,這樣顯然是無法深入發(fā)掘詩詞發(fā)抒發(fā)的情感的。如果我們借助色彩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詩詞中的景物色彩進行逐一的分析研究,對作者的內心情感進行深入挖掘,不但能讓學生有更濃厚的興趣去探究詩詞的內涵,也會在探索中更深刻體會到作者與母校的離別之情,進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學會延伸遷移,將這些方法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達到培養(yǎng)學生知識和情感遷移的目的,利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推動高中語文教學從引導學生接受知識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轉變,使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總的來講,基于文化的視角去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我們可以獲得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具體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時刻關注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從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到兼容世界多元文化形態(tài),我們要引導學生突破傳統知識的桎梏,探索和發(fā)現新的語文理念和學習方法,從而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