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發
作業設計要緊扣“學習任務”,讓作業成為任務驅動下的開放性學習活動,以作業的質量反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真正實現教學質量的增效。借助學習任務設計作業,一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二要進一步整合學習情境、內容、方法及資源。避免隨意布置作業,或從教參、練習冊上照抄作業題,脫離學習實際。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級的一篇課文,第二課時的總體學習任務是,聚焦幾個特寫鏡頭,品味作者語言,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母愛。常規作業一般會安排學生在日常的小事細節中細細品味父母的愛,寫一寫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之情。
借助學習任務,我引導學生將課文改寫為劇本,學生自己組織在周末合作拍攝電影,簡單的書寫作業變成開放性、個性化、合作性強的語文活動。為了拍好電影,學生必須尋求小組合作,甚至向家長、其他科任教師求助。學生細心布置場景,研讀文中母親的動作、神態描寫,熟讀母子對話,揣摩人物心理,借助手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特寫鏡頭。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了學生情感體驗、思考的深處。
作業設計,要關注學生校內外生活和社會熱點問題,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設計個性化的作業。在用巧、用深、用活上下功夫,以問題為導向,突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或結果的多元性,展現學生個性化的思考過程。在學習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演講”活動時,我帶領學生來到湖北省檔案館,參觀“湖北紅色檔案文獻展”,把作業的生成融入到參觀中:收集革命先輩的故事,積累演講素材。學生參觀一件件革命實物,了解革命故事,喚醒了紅色基因,為演講積蓄了感情。
語文實踐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強調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如學完《趙州橋》之后,我布置了三道作業題:(1)武漢河流湖泊眾多,橋梁與日俱增,被稱為“橋城”。武漢的橋與“趙州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2)擔任導游,把同學、老師當作游客,向他們介紹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及原因,即設計的巧妙。(3)如果你是一名橋梁設計師,你準備設計一座怎樣的橋梁呢?請你完成橋梁的設計草圖,看誰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高質量的作業,建立在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之上,因而分層設計作業變得不可避免。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能力類型、思維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讓作業更具有包容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
《竹節人》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主要介紹了制作竹節人、斗竹節人,以及老師沒收竹節人然后在辦公室偷偷玩的故事。我根據不同學情,進行了分層作業設計:(1)根據課文內容,先完成竹節人制作指南,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根據指南制作一個全新的竹節人。(2)生活中,你自己制作過哪些玩具?寫一寫是怎么制作的,并介紹一下怎么玩。(3)老師沒收竹節人,與后文老師玩竹節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老師活潑、親切的形象,你也來寫一寫生活中老師有關的故事吧。
此外,還可以設計“大單元作業”,以大單元為基本單位,依據一定的學習目標,重組、改編或自主開發作業。它強調整體設計和統籌分配,解決課時作業零散、割裂、機械、重復等問題,實現其關聯性和遞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