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鵬,辛 洋
(1.德州市水政監察支隊,山東 德州 253000;2.德州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山東 德州 253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德州市情水情復雜,治水興水任務艱巨,人民群眾對防洪保安、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為當前階段的主要矛盾,現實工作中也暴露出水行政執法機制不優、戰斗力不強、保障不力、效能和權威不高等問題和短板。嚴峻的執法工作形勢迫切需要理順水利系統內部關系,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建立運行順暢、保障有力的執法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德州市全局具有執法資格人員只有30 人,縣級保留執法職能的水利部門負責執法工作人員普遍僅有2~3 人,且年齡偏大,混編混崗,還要承擔水資源、水保、防疫等繁重工作,用在水行政執法工作上的精力不足。且從事執法工作人員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法律方面人員稀缺,大部分是水利工程專業出身,大多剛剛接觸執法工作,經驗欠缺,目前難以滿足案件查處、案卷制作等任務需求。
綜合執法改革后,市與縣之間、縣級部門之間銜接機制有待健全。縱向來看,市縣級之間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的制度依據,市水政監察支隊與承擔水行政執法職能的縣級綜合執法機構沒有具體業務上的監督、指導關系,工作中需進一步理順。橫向來看,縣級各部門之間尚未建立有效的銜接配合機制,水行政執法職責劃分、案件移交等方面不明確,承擔水行政執法職能的縣級綜合執法機構對水利法律法規缺乏了解、專業性不強,常延用自身行業的監管理念和方式方法處理水事違規違法案件,影響了執法的科學規范。職能劃轉后,水利部門的執法權限減小,但實際工作中,水利部門承擔的職責并未因此減少,反而增加了水利執法人員執法與管理工作難度。
局內部職能業務科室與執法隊伍之間缺乏協調配合機制,存在以行政處理措施代替行政處罰的情況,工作中不能形成合力,容易造成監管漏洞。
以2021 年支隊牽頭開展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為例,鑒于市級具備水行政執法資格的人員基本全部集中在支隊,主要側重于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遇有取水許可、水利基建、工程建管、水土保持、質量檢測、移民安置、洪水影響評價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檢查內容,定位不夠精準,容易出現空白。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對水行政執法工作理解程度不夠,有抵觸情緒,在行政執法過程中,難免遇到拒不配合甚至暴力抗法,妨礙公務等違法事件。
一是經費支持力度不足。開展河湖問題排查、聯合執法、專項整治、宣傳培訓和加強執法能力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撐,工作運轉受到一定影響。另外,由于沒有專項經費,無法開展有獎舉報等工作,難以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不能及時掌握案件線索。二是水行政執法人員沒有規范、統一的執法制服,執法時缺乏可信度與嚴肅性,十分被動。市縣兩級水行政執法基本裝備不足,執法手段落后,遇有多地同時出現案件,易造成延遲行動甚至無法行動。三是信息化建設滯后。水行政執法巡查軌跡及時上傳、水事活動現場實況遠程傳輸、重點河湖動態監測等智能執法監督功能還未能實現。四是長期從事一線水行政執法人員人身安全存在風險和隱患,沒有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在日常考核、獎勵方面優勢不明顯,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一定影響。
現行水法律法規中對水行政執法工作的表述不一致、各方理解不同,落實起來有交叉、易混亂。在實際執法過程中,依據不足,執法程序繁瑣,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偏低,對違法人員處罰威懾力不夠,影響了執法的效果,增加了執法人員被問責追責的風險。加之綜合執法改革以來,部、省一直未同步出臺相關的指導性意見,各級水行政執法隊伍法定職責和法律地位不明確,承擔的職能被分散,權限范圍也十分寬泛和模糊,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執法效能是當前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
一是完善綜合執法工作機制。按照省水利廳、省編辦、省司法廳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執法體制機制加強水行政執法工作的通知》規定,以政府名義出臺水行政執法與綜合執法銜接機制,從上而下合理劃分職責權限,厘清職責邊界,確保水行政執法工作順利有序開展。市級加強監管督導,縣級健全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明確職責界定和任務分工,做好案件查處和信息通報。二是健全執法與業務有效銜接機制。進一步壓實行業管理責任和執法監管責任,厘清水利部門內部職責權限,建立協調配合、信息共享、案件移送順暢的執法網絡。三是規范執法程序。嚴格執行水行政執法公示、全過程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及裁量基準制度,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水行政執法制度及權力運行流程圖,分類細化、健全程序性規定,明確適用條件,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
一是規范水行政執法檢查。嚴格按要求,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健全完善隨機抽查事項清單,積極組織參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實現行業監管全覆蓋、常態化。二是加強執法數據統計。按照要求及時填報水利部水行政執法信息統計直報系統、省市級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權力網絡運行系統,摸清底數,科學處置。三是推進水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全國河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系統等,加強溝通對接、共享數據信息。同時,配齊執法移動辦公設備和相關電子設備,提升執法工作質量,提高執法巡查和現場辦案效率。遠期規劃實施“智慧水政”建設,成立水政監管平臺指揮中心,開發水政監管信息系統,增強對水行政執法活動的即時性、過程性、全程性管理。四是制定執法操作標準。結合執法實際,編制執法操作規程,搜集整理執法典型案例,規范重點執法環節的執法行為,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指導執法人員規范執法。
一是依托河湖長制工作平臺,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長效管護+執法監察”監督機制,將工程管護日常巡查與執法巡查有效銜接,推進水行政執法從被動處置向主動防治轉變。二是加強督查考核。針對重點執法領域和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項執法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違法違規的行政執法行為。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利用門戶網站、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平臺公示、曝光水事違法違規行為,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加大水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按照“誰執法誰宣傳”的原則,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線上模式以及水利工程一線、進單位、進學校、進村入戶等實地宣講、以案釋法,拓寬暢通舉報渠道,動員、鼓勵廣大群眾參與執法工作,做到平時宣傳與集中宣傳相結合,一般宣傳與重點宣傳相結合,突出廣度又注重深度,營造社會共同關注、支持和參與水行政執法監管的良好氛圍。四是嚴格責任追究。因水行政執法銜接不暢或不作為、亂作為影響工作,造成重大損失或不良影響的,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根據執法任務需要,將專職水政監察隊伍劃轉為行政序列管理,進一步理順工作職能,合理核定人員編制。建立健全水行政執法人員常態化培訓機制,堅持教育培訓和執法監察相結合,建立定期學習制度,增強水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和規范執法意識,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開展水行政執法工作。加強水行政執法保障,將水行政執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列支專項,逐步改善水行政執法條件,按照部或省制定統一的水政監察執法裝備配備標準配足配齊,逐步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健全風險評估機制,探索建立水行政執法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職業風險保障制度,在職務職稱晉升、績效獎勵、人文關懷等方面予以傾斜,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充分調度工作積極性,保護好執法激情,增強獲得感、價值感和責任感,不斷推動水行政執法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