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艷麗
說明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幫助學生掌握說明文的閱讀方法,以提升閱讀效率和品質。在說明文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說明對象包括實物、事理、景色等內容,教師在閱讀指導時,要引導學生先明確說明對象,以便推出后續的閱讀程序。學生明確了說明對象,能夠抓住閱讀重點,集中閱讀關注力。教師要做好教學情境設計,推出一些直觀信息,引導學生展開多種觀察和思考,對說明對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教材中的說明對象大多是建筑物、橋梁、園林、科學道理等,教師在情境設計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視頻信息,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直觀印象。
如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中國石拱橋,介紹中國石拱橋的共性特點,然后重點介紹趙州橋、盧溝橋等,對石拱橋的堅固性、科學性做出歸納。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石拱橋的圖片信息,然后結合課文內容,對石拱橋的特點、建造原理等進行具體分析,使學生對中國石拱橋有更多的了解。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滲透一些有關趙州橋的傳奇故事,讓學生對趙州橋產生深厚的興趣,從而深入了解趙州橋的相關歷史。
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和視頻等信息,能對學生形成強烈的感官刺激,促使學生明確說明對象,確保學生的閱讀能順利進行。
說明順序主要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學生對這些大的順序有清晰的把握,但對于一些小的順序卻存在一些模糊認知。如空間順序中的從遠到近、從左到右等。還有邏輯順序中的從局部到全部、簡單到復雜等。教師在閱讀指導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建立關于順序的系統性認知,從順序的角度做好閱讀指導,使學生明確閱讀的思路,為開展閱讀創造條件。
如教學《蘇州園林》時,教師先讓學生梳理課文內容,理順說明順序。這篇說明文主要采用了邏輯順序的方式,在具體的說明過程中,還涉及到一些空間順序。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時,體現了從主到次的順序,在具體介紹園林布局時,又涉及到一些空間順序。教師可以對說明順序進行重點歸納,為學生提供閱讀啟示。
說明文的順序一般都有規律可循,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說明順序、歸納說明順序的一般知識,從而讓學生能更完整準確地把握說明的內容,理解課文所傳達的信息內容。
說明方法有很多種,但在一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方法有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做引用、列圖表等,讓學生了解這些閱讀方法,也能促進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許多學生往往都知道這些名詞,但對于其表達作用卻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師要重點介紹這些方法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些方法的使用特點,給學生進行準確的閱讀指導。
如《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科學道理,采用的說明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歸納文中的說明方法,并分析這些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學生通過閱讀,很快就能找到一些說明方法的實際應用,如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說明方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具體分析。例如打比方的方法,能將一些抽象的科學道理用形象具體的方法表現出來,使讀者接受起來更為容易,也增加了文本的生動性。作比較,則能夠突出說明事物的特點。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重點介紹說明方法,這是說明文學習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借助具體的文本更細致地了解這些說明方法的使用形式,從而學會說明文的一些寫作規律,掌握正確的說明文寫作方法。
說明文的語言有其突出特點,要求科學、嚴密、準確、嚴謹、確切等。因此,在具體文本的分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及其運用。說明語言有生動和平實之分,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讓學生對說明語言做出準確判斷,并結合說明文的語言整體特點展開分析,以形成系統性的說明文閱讀認知。
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設計具體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思考啟示。如教學《被壓扁的沙子》時,教師可以先對課文的題目做解析:“被壓扁的沙子”,這個題目就給人帶來疑惑,沙子怎么會被壓扁呢?這樣的語言帶有懸念,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學生深入進行閱讀,從而解開謎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在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看看沙子是如何壓扁的,是怎樣被壓扁的。同時關注課文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關注說明文與其它文體在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特點,從而掌握說明文的閱讀方法及寫作技巧。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設計一些相關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對說明文語言進行歸納總結,學會辨析說明文與其它文體不同的表達特點,在比較中深入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示。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一些經典片段,讓學生學會閱讀分析,從說明文的教學任務目標出發,分別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從而掌握說明文的閱讀要領,并盡量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內化自己的閱讀認知。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一些精彩片段做閱讀鑒賞,這可以給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文本理解。如在教學《時間的腳印》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整體閱讀文本,要求學生找到一些有特點的重要片段,并展開重點閱讀分析,說說這個段落在構思、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都有什么特點。學生一旦有了語言賞析的意識,自然能夠順利地進入到核心內容的閱讀中,找出一些典型的片段。如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這段話采用了描述的方法,帶有記敘文的特點,語言生動形象,說明方法、句式、動詞的應用都比較突出,起到了很好的說明作用,語言也生動形象。這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閱讀,如動詞的表達作用,學生先找出這一段話里使用的動詞,如“吹”“沖”“爬”等,形象生動地將石塊的經歷描繪了出來,還帶有擬人的特點。
通過對經典片段的深入分析,學生就能更具體地了解說明文的一些重要特征,從而從整體上理解說明文的一般寫作規律,節約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初中說明文教學的目標關涉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借助說明知識展開對課文的深入閱讀,對說明文的結構、內容、主旨、特點做深入了解,掌握閱讀說明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從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