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偉海
近年高考全國卷作文題多關涉時代、社會、民族、國家等宏大主題,指令考生將個人融入這些主題中,將個人與時代、社會等作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考量,彰顯“青春接棒,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在思維品質和寫作能力上,突出了思維情境的創設和對考生邏輯思維的考查,要求考生在表達和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做到觀點正確、語言準確、論證嚴謹等。這既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在高考作文命制方面的要求,也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在高考寫作考查方面的體現。受年齡和閱歷所限,考生對高考宏大主題作文難有特別真切的體驗,不易找到寫作抓手,作文容易寫得大而空泛。邏輯思維是論述文寫作的靈魂。筆者結合近四年高考全國卷作文題,從“界定概念”“準確判斷”“多維思辨”“立體論證”等四個方面探究邏輯思維在高考宏大主題作文寫作中的運用策略。
對于宏大主題作文的寫作,筆者建議,強化概念思維,學會概念界定;考生要對寫作中的關鍵詞——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作必要的界定和闡釋,化大為小,在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時,也彰顯作文所涉及的宏大主題。
核心概念往往是一個詞或詞組,如2019 年高考新課標卷Ⅰ的“熱愛勞動,從我做起”,2020 年高考新課標Ⅰ卷的“疫情中的距離和聯系”,全國卷Ⅱ的“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全國卷Ⅲ的“如何為自己畫好像”,2021 年高考課標甲卷的“可為與有為”,新高考Ⅱ卷的“人”字寫法等等。在厘清核心概念時,我們一般采用定性界定法和定量界定法。定性界定法重在分析概念的內涵,厘清概念的詞義,確定概念中最適合自己寫、最有價值的某一內在屬性。如“疫情中的距離和聯系”中的核心概念“距離”,“疫情中的距離”指的是空間上的距離。另一個核心概念“聯系”的內涵:“事物之間的有機關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和事物之間所發生的關系。”定量界定法重在分析概念的外延,選擇特定的對象寫作,善于發現有新意的內容。“疫情中的聯系”可以是心理上的聯系,如同仇敵愾,共戰疫情等;也可以是行動上的聯系,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再如2021 年高考課標甲卷的“可為與有為”,清楚地闡明“可為”與“有為”的含義是寫作的基礎。“可為”指的是時代創造的條件、賦予我們的機遇,“有為”既可以指是歷史上已經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指我們在當今時代通過進取奮斗將要獲取的成就。
筆者以2021 年高考課標乙卷作文題為例具體闡釋,材料以漢代揚雄的一句話“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引出寫作話題:當代青年如何追求理想、實現理想。首先,以楊雄的話作為切入點,修身如射箭一般,材料中的“弓”是基礎,“的”是目標,“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標則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作用的重要性在不同人看來是不同的。這里就凸顯出第一個核心概念“矯思”的重要性,所謂“矯思”就是加強修養,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其次,“立義以為的”強調追求什么樣的理想,提取第二個核心概念“立義”,考生可以闡述“立義”在實現人生理想中的根本作用。接著,“奠而后發”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提取第三個核心概念“發”,只有付諸實踐,果敢行動,才能實現人生理想。寫作中可以通過歷史敘事與現實情景結合來進行內容重構,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要善于從古語古訓中汲取積極力量,將人生追求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聯系起來,立志成為“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時代新青年。
對于宏大主題作文,筆者建議,考生要從材料情境出發,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找出材料中的重點句、關鍵詞,找準寫作話題;辨析材料中的兩層或多層關系,可能是平行,可能是對立,可能是統一,可能是主次,可能是層進;選擇材料中的關鍵詞,明確寫作重點,尋求作文精準立意。
以2018 年高考課標卷Ⅰ作文題為例具體闡釋。材料以2000 年、2008 年、2013 年、2017 年、2018 年、2020 年、2035 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的際遇和使命為例,要求與祖國同行的考生暢想,在2035 年的中國來臨之際,該如何追夢、圓夢。借助逐層判斷,筆者可作出第一個層面的判斷,所列舉的重要節點正是祖國不斷發展、走向復興之路的關鍵年份,而成長中的高中生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第二層面判斷,材料中有對未來的暢想:建成小康社會與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祖國交給年輕人的時代重任。基于此,寫作中要突出追夢中的“家國情懷”與“個人追求”的思辨關系,如“與新中國一同成長”“時代期望與個人圓夢”“緊跟中國夢的征途”“讓青春寫滿時代追求”等,再從中選擇最佳角度寫作,烙上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鮮明印記。
再如2020 年高考課標卷Ⅰ作文題,材料中涉及三位歷史人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的真實故事,要求考生選擇感觸最深的一位在班級讀書會上發言。第一層判斷,本題立意選擇空間比較大,考生可以任選其一來談。三位人物各有優點,考生可以選擇齊桓公立論,突出他的唯才是舉、胸襟寬廣;可以選擇管仲立論,突出他的賢才出眾、盡職盡責;可以選擇鮑叔牙立論,突出他的謙遜禮讓、審時度勢。選擇的對象不同,立意角度就會有所不同。第二層判斷,不管選擇哪一位,要想寫好,均須結合歷史事件,從歷史人物身上挖掘出其蘊涵的品質和格局,聯系社會現實,闡述考生對如何識人用人等的思考與感受。第三層判斷,還要求考生必須關聯另外兩個人物,但不可均衡用筆,更不可喧賓奪主。這樣,既緊扣材料情境,也完成寫作任務,在實現判斷思維與作文立意有機融合的同時,也促進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對于宏大主題作文寫作,筆者建議培養理性精神,運用多維思辨,理清行文思路,實現有序表達,提升說理力度,強化說理效果。
其一,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如2019 年高考新課標卷Ⅰ的“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田地耕種、做家務等體力勞動是一種勞動,學習知識、人工智能等腦力勞動也是一種勞動;即便有“學習任務、人工智能、家政服務”,也不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即使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和廣泛普及,也不能拋棄體力勞動。這種“價值導向”既是針對眼下的社會現實,也是對某種勞動教育觀的一種“撥亂反正”,是新勞動教育的一種體現。
其二,聯系地看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如2019 年高考課標卷Ⅱ作文列舉了中華民族發展的五個重要時間節點,設置了五個具體的寫作情境,要求考生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其中一項寫作任務。寫作中要能激發青年學生的認同感,突出青年學生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鮮明特征。2021 年新高考課標甲卷的“可為與有為”,清楚地闡明“可為”與“有為”之間的關系是寫作的重要內容。“可為”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為”的條件。這個“可為”的時代,一方面以厚重的積淀,優秀的革命文化和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滋養我們的精神,激勵我們前行,為我們提供了奮斗的精神資源。另一方面,這個時代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為我們提供了奮斗的目標和時代的使命,在大有可為的時代中,更要有所作為。我們可以列出如下提綱,實現作文有序表達:
中心論點:機遇如浪花,在“可為”的時代中稍縱即逝,只有造“有為”之船,乘風破浪,勇做時代的弄潮兒,方能創造更加可為的時代。
分論點一:當今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卻仍有許多人陷入“精致利己主義”和“躺平族”的泥沼之中難以自拔,只有戰勝這種觀念,才能有所作為。
分論點二:在這可為的時代中前行是如“逆水行舟”,隨遇而安更易導致落后,有為青年定當敢于迎難而上。
分論點三:志存高遠,胸懷勇氣,船便有了舵;找準位置,踏實肯干,船便有了雙槳,穩步前行。
其三,發展地看問題,避免靜止地看問題。2021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題選擇“體育之效”這一常見話題,要求考生結合個人發展、國家發展以及矛盾的轉化性等思考,體現對“強弱之辯”辯證關系的深層認識。如果考生僅僅停留在“體育之效”,闡述體育鍛煉對于青少年人生成長的重要性,那僅涉及了材料的第一部分;材料的第二部分由“體育之效”進入到論題的核心“強弱之辯”,強弱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沒有永恒的強,也沒有一直的弱;材料的第三部分,論及了如何進一步正確看待“強弱之辯”,可以從強者的角度出發,闡述強者應該居安思危,戒驕戒躁,時刻勤勉努力;可以從弱者的角度出發,闡述弱者不必一味自悲自棄,應該重拾信心,直面困境,積極尋求改變弱勢局面的方法,力爭早日實現逆襲,躋身強者之列;還可以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出發,闡述今天的中國不斷走向強大,但是如果我們僅此就沾沾自喜,“濫用其強”,那只會給國家發展帶來禍患。
對于宏大主題作文寫作,筆者建議要學會立體思維,綜合運用背景分析法、假設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多種論證方法,縱橫古今,觀照現實,例析結合,使說理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徹。
其一,背景分析法。聯系當今社會中鮮活的事例進行分析說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與時代感。如2018年高考課標卷Ⅰ優秀作文《青春夢揚,圓夢中華》,汶川大地震之前,自己不知夢想為何物,“不知人間疾苦”;汶川大地震之后,“才懂得何為國,何為家”。很好地把中把中國夢與個人夢、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聯系起來。
其二,因果分析法。多方追問,探究根源,發現本質,使說理走向深刻。2018 高考新課標卷Ⅲ優秀作文《把握時代脈搏,不辱時代使命》通過對三個標語口號的自問自答式的因果分析,概括出最切合題旨的立意方向: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和不同的時代精神,我們要適時地以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時代要求去要求自己,努力奮斗,完成使命。
其三,假設分析法。逆向推論,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讓觀點鮮明突出。2020 年高考課標卷Ⅰ優秀作文《君子當為器》開頭這樣闡述:“君子當為有容之器。人僅靠一己之力是很難成功的,因此一個人唯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不拘小節的氣魄,取長補短,利用各方優勢,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如果齊桓公計較管仲的那一箭之仇,怎么可能任用他為宰相,并借助他的才能讓自己成為五霸之首呢?林肯的那句‘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更說明了寬容與度量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作用。”這是一個用反問句式簡略“敘例”的假設分析語段,敘議恰當,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其四,比較分析法。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真與假的對比,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通過善與惡的對比,達到抑惡揚善的目的,通過是與非的對比,達到撥亂反正的目的。2018 年高考全國課標卷Ⅰ優秀作文《與新時代相約2035 年》這樣描述“2035 年啟新紀,你我共進科技新時代。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為人類服務;機械臂在流水線上急速而精準地操作著。時光回溯,2017 年機器人索菲亞獲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百度總裁李彥宏親自體驗無人駕駛汽車。這些,皆見證了科技新時代的新面貌,見證了這黃金時代的鋒芒。”將暢想中的2035 年與2017 年的情形進行縱向比較,彰顯了“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的飛速發展”這一觀點,較好地達到了說理的目的。
總之,高考宏大主題寫作不能用單一、線性思維簡單處理,而要用邏輯思維才能做到立體、全面把握,正確運用界定概念、準確判斷、多維思辨、立體論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能讓考生寫出立意深刻、結構清晰、論證有力的好作文,也能切實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